洋钱说罢聊津邮
——祝贺《中老年时报》创刊30周年
罗文华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卅载嘉树,硕果盈枝。欣逢《中老年时报》而立之年,作为一个与时报有渊源、有故事、有感情的人,我表示热烈地祝贺,衷心地祝福。
从2014年春天到2019年秋天,我在《中老年时报》开设“说洋钱”专栏,每周一篇,走过了五年半的时光。“说洋钱”专栏以本人收藏的有特色的外国钱币为题材,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世界名人、各国文化和风俗景观等知识掌故。推出这种题材和形式的专栏,在中国报纸副刊上尚属首次;累至近三百期,更是打破了中国报纸刊发钱币研究鉴赏文章的历史纪录。“说洋钱”专栏也是迄今为止我个人发表文章篇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专栏。“说洋钱”的写作,是在中国文化不断崛起的形势下,引导读者跨越国家的界碑,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进而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是努力以中国人的文化观、世界观、价值观研究和鉴赏世界钱币,体现中国对世界事务的积极参与,彰显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7月,“说洋钱”专栏的部分文章结集为《说洋钱——世界硬币鉴藏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颇得各地读者青睐。著名报人、学者、收藏家姜维群先生为此书赐序,并赋诗勉励:“罗氏说洋钱,篇篇见大千。方圆乾坤大,世界东西禅。不是蛇吞象,抑非铜臭诞。拳拳俗物里,沐日履云端。”
应读者朋友点题,从去年春天开始,我在《中老年时报》再次开设专栏,名曰“沽水巡邮”。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和邮票的诞生地,也曾是全国邮务管理中心和邮运组织中心,加之经济文化发达,集邮条件得天独厚,成为中国最早开展集邮活动的城市之一。目前天津的集邮爱好者仍有数十万之众,而且中老年人居多,人们更希望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了解与邮票相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细节。“沽水巡邮”专栏至今已刊出三十多篇,内容包括天津邮政史话、天津邮票史话、天津集邮史话,以及邮票上与天津有关的人物、文物、艺术、民俗、风景和历史事件。随文不仅配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邮票,而且还选发了世界各国的相关邮票。通过“沽水巡邮”专栏的文图,努力体现天津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反映天津人民富而思文的生活状态和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此外,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我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两部新书《流金溢彩解放路》《〈点石斋画报〉里的天津》有幸在《中老年时报》相继连载,两书累计刊发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进一步扩大了拙著的社会影响。
在《中老年时报》创刊30周年的喜庆时刻,我当然不能忘记时报编辑们园丁般的热情拓耕和辛勤浇灌,在此对张玲、王晓兰、吕金才、赵威、宋昕、齐珏、贺雄雄等师友深表谢意。同时,也要感谢刘喜春老先生等上百位热心阅读我在时报刊发的专栏文章、连载作品,并且精心剪报收藏的读者朋友,感谢他们对我数年如一日始终不渝的激励。
我既是《中老年时报》的一名老作者,本身也是一名在报纸工作了35年并且仍然坚守岗位的媒体人,因此对时报的发展有一种出自职业角度的关注与期待。近些年,在传统媒体经营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中,《中老年时报》异军突起,在社会老龄化的浪潮中乘势而上,闯出了一条“精品化”的办报之路。《中老年时报》通过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而创造的惊人奇迹,唱响了纸媒的“希望之歌”,其成功经验值得业界推广借鉴。
创刊30年来,《中老年时报》一贯坚持“开门办报,问计读者”方针,连续多年举办“文明天津·美丽生活”中老年文化节,其间有读书节、剪报展、书画展、摄影展、藏品鉴定、法律咨询、名家讲座等,成为中老年人“看上就离不开”的精品报纸。疫情爆发之前,时报每年都要组织百余场活动,增加了报纸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增加了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所有这些活动,我都应邀参与过,从编辑、记者与读者的现场交流中,亲身感受到时报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周到的服务精神。
张玲同志担任《中老年时报》社长、总编辑时,在读者座谈会、作品评奖会等场合曾经多次说过:“姜维群老师、罗文华老师是我们时报的大品牌。”2014年夏天“中老年时报号”邮轮首航,时报特邀我参加活动,在自天津赴日本福冈途中海上为读者朋友进行收藏文化讲座。近两年来,我又与《中老年时报》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等单位密切合作,策划、组织、推广了多套天津历史文化丛书,得到天津中老年读者和社会各界读者广泛好评,其中《歌唱祖国——王莘传》一书还获得市委宣传部奖励。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不负时报领导和同仁们的信任、鼓励和期待,继续与《中老年时报》同舟共进,积极为时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