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2014年高考作文题
罗文华
我从小学到高中,每写作文,必成范文,轻则由语文老师在班上宣讲,重则被油印或铅印成册,发给全年级、全校、全学片各校乃至全区推广阅读。可能因为有这个经历,虽然我不做学生很多年,但一直关心高考作文,曾经多次与命题、阅卷的中学、大学教师探讨,颇有心得。看了刚刚出炉的全国和各省市2014年高考作文题,不禁手痒,试解几题,仅供参考。
湖北卷:《山顶的风景》。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解:第一,上山路上不管问谁,只是问问而已。问归问,山还是要上的。第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被问到的人,不管他的回答如何,他毕竟曾经经历过,有发言权。第三,山顶所见云海茫茫,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你可以说它不好,但你在山下是永远看不到的。人生之路,几多坎坷,几多徘徊,但一定要坚持往前走,向上攀。如今人们多看重自己能否“实现价值”,但如果连“完成过程”都做不到,怎么能“实现价值”?
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试解:1942年,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剧中,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意犹未尽。在郭沫若与饰演婵娟的张瑞芳等演员交流时,有位演员提出:“‘你是’不如改成‘你这’……”改动后,果然为演出增色不少。可见,演员改动剧本台词而获得成功的例子还是有的。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大牌演员不认真背台词却还强词夺理的情况。这场改词之争提示我们,无论是对演艺界,还是对其他行业而言,规范都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应该给予“本”一定的尊重。如果改动剧本,应该有科学的论证和观众的检验。何况,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之间还隔着一层导演呢!
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试解:这位卖雪糕的老大娘和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一定也会脱口说出,《阿房宫赋》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里面有一句:“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但愿这款智慧芯片千万别造就这样的人类: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在那样的世界里,人的大脑变成了高级电脑;具体到知识储备和检索上,人脑其实就是一部高级词典或一套高级教材,随时可以“百度一下”。个人无需学习,个人的记忆会因为对全人类的发展没有重大意义而被删除。这样的个人幸福吗?这样的人类幸福吗?假如科技无所不能,那么人类将如何正确地驾驭科技为自己服务?那样的人类,又将如何继续超越?假如有一款芯片,成为人的主宰,使每个人不能把握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命运,那对整个人类来说只能是一大悲哀。幸好,它只是“假如”。
历年高考作文题之所以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因为它不单纯是一个考核项目,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理想和文化指向。好的作文题,好的作文,往往既能反映民族智慧,又能体现世界眼光,既能显示知识丰富,又能展露青春热情。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全国卷(学校运动会项目“山羊过独木桥”)、北京卷(《老规矩》)被普遍认为出得非常好,给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但也有一些省市卷被认为出得比较模糊、空洞、狭隘,有的过于高深或浅白,有的则与过去的高考作文题雷同。某省卷材料为:“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我赞同温儒敏老师的评议:碰到这样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只好是猜想和胡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