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飞而知还 品拙得大趣
——刘国胜书画艺术赏谈
罗文华
曾在教育事业领导岗位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刘国胜,近几年随着参加美展、捐赠书画、出版专辑、应邀拍卖,在画坛上也声名鹊起,成为一位有实力、有个性、有影响的书画家。
早在志学之年,刘国胜就钟情于绘画。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读于天津第一师范学校,专攻美术专业,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毕业后,他做了美术教师,先后在中小学与少年宫任教,又修习了写意花鸟画和书法。他长期执著于教坛,在教育事业领导岗位上兢兢业业二十余载,难以顾及书画,但心中的美术理想却从未破灭。每当休假偶得闲暇,便技痒难耐,遂铺纸研墨,畅游于画幅之中。春风得意之时,挥毫抒发进取之情怀;遭遇逆境,亦寄情书画以退为乐。知天命之年,刘国胜再次品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鸟倦飞而知还”,感悟颇深,便取斋名为“知还高屋”,并挤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每天习字作画。他相信,自己带着人生的积淀重返画坛,定会再度成功。为此,他还书写“殊途同归”四字,并请同道刻成印章,沿用至今,以为自励。
石涛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要立出自家面目。但若画得自家面目,谈何容易。刘国胜更相信艺术的苦学派,就像琢玉,不到一定的时间,其质性的光华是焕发不出来的。
刘国胜早年曾经主持过少儿美术教材编纂工作,并就少儿绘画教育发表过多篇文章,因此,他借助少儿的认识视角,进行图像的符号化探索,在形象的塑造上,抓主要特征进行简约的概括。如他对鳜鱼的形象进行了符号化改造,这种变形手法的表现,既有来自传统题材的影响,也有自身艺术感受与审美情趣的指向,并借鉴了大写意的笔墨技法。鳜鱼符号化,成为刘国胜绘画特色之一,得到霍春阳等著名画家的肯定与赞誉。
画随其人,画如其人,刘国胜在做人与作画上是统一的。他待人厚道而不失个人见解,个性倔强而不乏平和宽容,重情重义,爱憎分明。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情融入其作品后,即形成了追求对比的力量感,大情大趣,拙朴而又简约,以意境抒怀。从他出版的《品拙得大趣》画册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众多作品来看,他一直在寻求拙朴。他内心里希冀对朴质的回归,以图实现更大的艺术飞跃。
刘国胜寄情于中国文人画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有机组合。他喜欢文学,尤其喜爱近体诗,作了不少题画诗。书画同源,他在习字上也下过一番大力气,从颜入手,又学二王,再借鉴李邕和王铎笔意,为绘画奠定了书法基础。他遵循文人画理念,将书法融入画法,并以诗入画,创造意境,使绘画作品在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整合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如他的作品《竹》,画着三支挺直的竹干,几片生情的竹叶,题着“吾喜阅修竹,闲来写几枝。不求有嘉树,此乃简约诗”,这是以诗、书、画营造的简洁之境、简约之美。
刘国胜在大写意花鸟、书法、诗词等领域心悟妙道,用哲学理念做艺术统领,使艺术生命力更加强劲,令人耳目一新。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命脉,汲取民族艺术的营养,不断丰富和提升着自己的作品。他所追求的艺术至境,正如他作的一首题画诗:“空谷自芳芬,入室雅厅堂。不问识者否,袅然散幽香。”
刘国胜国画作品《清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