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三十
年代:隋朝
公元606年;
方位:河北 赵县
县城以南约2公里;
亮点: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世界上第一座空腹式石拱桥
桥上的隋代龙纹栏板 中国四大名桥之首
华北四宝之一。
简介
赵州桥,正式名称为「安济桥」,建于隋开皇(隋文帝)末年至隋大业(隋炀帝)初年,约于公元606年建成(隋大业二年),由当时的匠师李春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桥梁,距今已超过1400年。同时,安济桥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空腹式(敞肩式)石拱桥,1991年10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为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桥上的隋代龙纹栏板,更是不可多得的隋代雕刻精品。
PS:对于不熟悉的古建筑,如塔、桥等等,必须来个事先声明:小弟对古桥了解有限,在此仅将游览此桥时的一些整体和细节之记录,文中谬误之处,欢迎指正!
整体之美
唐朝人张鷟对赵州桥的评述: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个人认为确实是对赵州桥建筑美的精辟点评。
桥身比例之舒展,一如隋唐之建筑,让人赏心悦目。(略感可惜的东面那座格格不入的木桥、北面重修得并不怎样的关帝庙、以及围墙外那碍眼的铁塔。)
赵州桥,全长约64.04米,宽9.6米,其中巨大的单拱跨度达37.02米,据说为当时世界之最,且这个单栱记录在中国也保持了1000多年,直至上世纪才被打破。单孔1/4圆弧拱桥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新。赵州桥1/4圆拱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茅以升
”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
曾作过一次比较全面的修缮。这次修缮在拱背和护拱石板之间加铺了一层钢筋混凝土盖板, 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
可以把二十八道平行拱圈结合在一起,
确保石拱的整体性。“——《赵州桥的承载能力分析》钱令希
隋代龙纹栏板
除了整体之美,赵州桥另一大看点,当属桥身中央两侧的各5块隋代龙纹栏板及望柱。据说为建国后重修赵州桥,于桥底河床发现的。
关于赵州桥龙纹的特点,系参考郝明的《隋唐龙纹装饰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一下双引号内的内容,皆引自此文。
走(奔)龙纹
——“奔龙伏虎兮势状奇,林攒峰倚兮蟠云螭。”
“这类图像一般龙身躯横立,作奔走状,唐代没有“走龙”之称,但学界一般都将此形容为走龙。”——《隋唐龙纹装饰研究》郝明

文中将走龙纹分为4个类型,文中称此为I
a型。特点是“头部整体非常扁长,角也比较长,基本贴近头部,眼部中间多有一处收紧,嘴部轮廓多有波浪状,吻部比较长,耳朵由眼嘴之间长出,轮廓分明。眼上眉毛向后飘去,或与发连成一片。髦(指龙耳后类似马鬃的头发)上扬,与龙头的姿态近似,髯(指腮后之胡)向下卷曲。颈部较长,尾部较身体细。”
此龙纹栏板,位于正中5快龙纹栏板中,两侧最外,对称各置1块,头部向桥中央。

”前肢一爪前向举起与头部同高,另一前爪为身体最低处,平伸向前。后肢一前一后作走动状。龙头部水平,颈部较长成“S”形。“
除此之外,赵州桥栏板还有3种I
a型之变化。

”赵州桥栏板对立走龙纹,其栏板上装饰两龙对立,头部朝向身后。“

“赵州桥栏板交颈双龙纹,双龙相向作奔走状,两龙颈部将交,头各自转向身后。尾与后爪缠绕。有一龙口吐云气”

“赵州桥栏板交胸双龙纹,与上例类似,相交位置在两龙胸部,龙头相向。”
倒(降)龙纹
“倒龙即是后世所谓降龙,但是唐代文献中(包括唐代笔记小说、《全唐文》、《新唐书》、《旧唐书》等)并未见到有“降龙”的称呼。”

文中将倒龙纹分为4个类型,文中称此为Ⅱ a型。“此式龙的特征为身体姿态较为规整,头部较小,外形扁长。角紧贴头部,嘴较长并且呈波浪状。"
盘柱龙
文中将盘柱龙分为4个类型,文中称此为Ⅲ a型。特点是“龙纹头部较小,角部紧贴头部,身体较短”。

“蟠龙作站立状,前爪一向上举到嘴前,一伸向身后。下半身向后上方延伸再绕回,再前下方绕过后再向下,两后腿在此处生出,作站立状。下半身整体的形状缠绕成两波形相交。”
立龙纹
龙的身体呈正立的姿态,或飞于空中。

文中将立龙纹分为4个类型,文中称此为Ⅳ a型。特点是“龙纹身躯形态较圆,龙头部较小且细长,角部较长紧贴头部,发和髦向后飘去。”
除此之外,赵州桥的隋代龙纹栏板中,还有龙首正面、“穿石龙”的形象。

在汉唐龙纹中,龙首正面的雕刻形象十分罕见。更多出现在兵器,如剑的剑格上。

穿石龙。
=========================================================
推荐文章:
《赵州桥的承载能力分析》钱令希
《隋唐龙纹装饰研究》郝明
《赵州桥建造年代考》林树涵
《赵州桥多维价值的现代研究》刘丽
参考书籍: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中国传统龙纹艺术》——郑军、徐丽慧
《中国龙文图谱》——潘鲁生先生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觉好转谢】。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