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2015-10-25 06:30:43)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国古建筑
专业、多角度的福州华林寺赏析
10月20日到福州出差,白天上班时间没空,只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跑到华林寺看看。去之前也没做准备功课,纯属一时兴起。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1986年大殿落架迁建时建的台基,踏道侧面做三角形“象眼”。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檐檐柱无侧脚,角柱有生起。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檐斗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檐柱头部位特写。一层华拱及泥道拱用材比较特殊,尺寸为材厚17cm×材高34cm、栔高14cm、足材广48cm,被称为特殊材分规律。二层拱多数为材厚16cm×材高32cm,栔高13cm、足材广45cm。二层以上大部分为标准材:材厚16cm×材高30cm,栔高15cm、足材广45cm。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用材规律,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复原 钟晓青》。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檐明间,补间铺作后尾,昂尾隐蔽在平暗上方。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补间铺作昂尾构造,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王贵祥》。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山面外檐斗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转角[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角铺作,角昂长度可达8米多(数据摘自王贵祥《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进深第一间设为前廊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廊明间正门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可见门楣上方前金柱之间设串枋,前金柱外侧出双杪丁头拱承托次间素枋。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次间前廊,角华拱及虾须拱为足材拱。其余皆为单材拱。足材拱断面为:广47cm×厚17cm。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次间前廊,山面檐柱与前金柱之间不设丁乳栿,双杪丁头拱上只用两根素枋。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次间前廊,山面檐柱内侧出双杪虾须拱,其上十字交角令拱承托平棋枋。虾须拱为足材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廊山面檐柱,虾须拱后尾垂直切割。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次间前廊,殿内各种枋材上大量雕刻这种团窠图案。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廊柱头昂尾构造(图片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图片摘自《东亚视野之福建宋元建筑研究》)
前廊平暗上方隐蔽部位的柱头昂尾构造:一层昂尾刚过柱头中线压在平棋枋下;平棋枋背部立斗子蜀柱承托华头子及昂尾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对比上图,后檐柱头相同部位,由于没有平棋枋阻挡,一层昂尾跃过柱头达水平枋材下;平棋枋和斗子蜀柱部位变成了云形驼峰。可见露明造的云形驼峰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内槽”空间
与同时代建筑相比,梁架结构奇特、轮廓丰满,具有一种连续上升的韵律感。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铺作层,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王贵祥》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以上小字部分摘自《斗栱_铺作与铺作层_钟晓青》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金柱上的内柱头枋(后纵架),内额上的云形驼峰宽度达2.9米。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后金柱上的内柱头枋样式一致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金柱,柱头以下、内额以上,柱间用三层串枋拉结。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柱~后金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柱~后金柱 栿、山面丁栿。梁尾下用双杪丁头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转角铺作后尾,用丁头拱取代靴楔,一二跳角华拱为足材华拱,昂尾下部五杪偷心挑出距离在2米以上。三层角昂尾,承托下平榑交角及其上角梁。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转角铺作昂尾下的十字交角令拱为半拱样式,拱尾垂直切割。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后檐明间设板门。据明代1426年的《闽都记》记载,华林寺正殿之后为法堂,可知此门为通向法堂的后门。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栿、山面柱头铺作后尾。外檐柱头铺作与内柱头铺作之间,采用三层昂尾与四层内柱头枋(水平枋材)直接叠交的做法,并不采用札牵之类的构件。这种做法是为了以水平枋材作为沟通相邻榑缝的材楔格线,同时控制下昂斜度。国内相似的做法还有莆田元妙观。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栿、山面柱头铺作后尾。承椽枋用三杪丁头拱和中柱昂尾共同承托,承椽枋端头和丁头拱后尾垂直切割、直接坐在内柱头枋(水平枋材)之上。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插入一张相同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傅熹年绘。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前金柱与山面檐柱之间不用栿,只用两层素枋。双层素枋上的云形驼峰,为86年更换“复原”。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原构件为不知年代的瓮形驼峰(图片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复原 钟晓青》)。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栿、云形驼峰特写(后金柱~山面檐柱)。云形驼峰总长2.8m,高1.0m,厚约10cm。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山面中柱柱头铺作后尾,第二层昂尾和昂形耍头后尾长达两架椽。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山面中柱柱头铺作后尾,第一层昂尾长一架椽,第二、三两层昂尾长达两架椽,昂身长7.45米。昂尾下部不用靴楔,用丁头拱,形成单材华拱五杪偷心造。
单材华拱五杪偷心造,莆田元妙观三清殿补间昂尾也有相似的做法,保国寺大殿也有相似的四杪偷心加靴楔的做法,佛山祖庙补间昂尾更是用了六杪偷心造。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山面中柱柱头特写,柱头扶壁为单拱素枋重复式。
层令拱、四道素枋,最上一层素枋断面较高,35cm或40cm,上承桷木,一般被看作是“压槽枋”,也是概念不清的“牛脊榑”所在位置。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山面中柱柱头铺作后尾,跳头与三层昂尾之间的双令拱特写,单材高达37cm,比其他部位的令拱高出7cm。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四椽栿外侧84cm处另设承椽枋承托山面椽尾,承椽枋背上增设叉手蜀柱承托脊榑出际。承椽枋和叉手蜀柱共同组成山面出际梁架。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承椽枋特写。承椽枋由两侧的三杪丁头拱和山面中柱昂尾共同承托。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叉手蜀柱外侧特写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叉手蜀柱内侧特写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叉手蜀柱下部特写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钟晓青1981年的论文《福州华林寺大殿复原》中关于山面出际梁架的描述并没有叉手,只有平梁蜀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图片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复原》。可以清楚地看到山面梁架构件(从下往上):下层枋(断面40cm×17cm)、上层承椽枋(断面34cm×17cm)、令拱、平梁、蜀柱。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以上小字摘自王贵祥1980年的论文《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关于山面出际梁架的描述并没有叉手,只有平梁蜀柱。
 
1980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莫宗江教授带领钟晓青、王贵祥两位硕士研究生,与福建文管会、福州文管会的同志协作,对华林寺大殿进行详细的测绘研究。可见1980年的“原状”并没有“叉手”,“叉手”很可能是1986年落架迁建时“复原”上去的。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1980年的山面出际梁架“原状”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櫍形石础特写,石櫍与素平石础实为一体构件。[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櫍形础,摘自《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王贵祥》。
 
最后说下屋架设计与下昂斜度问题: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昂制斜率为9:20,即四五举。(数据来源《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转载]20151020参观华林寺(力求多角度)
屋架设计未反映自上而下的举折制度,而自下而上的材楔累叠的特点却非常显著。榑间架道从撩檐枋开始依次为7.2尺、6.6尺、6.6尺、6尺、6尺(以6寸递进),高度差以0五举递进。(数据来源《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可见下昂斜率与檐口到下平榑的坡度相同,即四五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