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1888年(清光绪14年)始建,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的陈氏族人合资修建,100年后的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精巧的“三雕两塑”古民居装饰艺术闻名于世,现在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广州市中心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个人认为值得推荐给外地游客的广州景点之一。
“三雕两塑”是指砖雕、木雕、石雕等“三雕”,灰塑、陶塑等“两塑”,这5种古建筑装饰工艺,都在清朝时期发展到巅峰,而陈家祠无疑是一次过欣赏这5种工艺的最佳地点之一。

陈家祠首进,稍加留意,“三雕两塑”艺术全部都可以在首进的三座厅外就感受得到,如果要仔细观察细节各部的寓意,那么光在广场上就要花上1-2个小时。

陈家祠导览图
砖雕
在烧制好的青砖上,运用透雕、浮雕等手法,雕刻出更热衷人物、植物、动物、建筑等等,这一工艺在清中后期的发展到顶峰。

首进西厅外墙的砖雕,立体感和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尤其细部的镂空,达到让人咋舌的底部。虽然推测可能是修复时重雕,但还是不禁赞叹。去过的地方中,皖南、晋中的砖雕都比较出名,比较之下,皖南和广东的似乎更为精细。

首进正厅两边都有这样精美的砖雕。
木雕
在三雕中,个人对过于繁复的木雕颇为抗拒,总感觉木头与石头这些不同,是有生命的,如此精雕细琢,未免过于损伤木性,颇不符合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道。不过,还是不得不佩服古代匠师的高超技术。

踏上陈家祠首进的阶梯,抬头仰望,满眼木雕元素,梁上全是精巧繁复的木雕,大量采用透雕、浮雕的手法。

如此多龙,似乎有僭越嫌疑,不过陈家祠兴建之时,已是清晨风雨飘摇的末期,大概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展出了潮汕木雕的代表作——木雕蟹篓。不过更多潮汕木雕精品,还是要到广东省博物馆去参观。
石雕
石雕是陈家祠的三雕两塑中,自己最喜欢的工艺,大概是里面的石雕雕刻较为疏朗,不会像其余的,或过于密集,或过于艳丽,让人感觉心神烦扰。

首进门口的鼓石

月台的石雕栏杆,中间嵌铸铁栏板 。
月台栏杆细节之一

月台与阶梯转角的石狮
灰塑
如果说前“三雕”在国内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那么灰塑应该就算是最具广东特色的装饰艺术。
灰塑是以草筋灰、纸筋灰、贝灰等作为主要塑形材料,附以竹钉、铁钉、铜丝、瓦片等为骨架,使,使用灰匙等工具塑造并上色进而描绘成型的一种建筑装饰类别。(参考:Cnki《岭南广府地区建筑灰塑工艺及保护研究》)

封火山墙一侧的灰塑装饰。

首进外正厅与东厅之间的青云巷入口的灰塑装饰,类似砖雕,营造出画框中的立体透视感。

首进和中进之间的走廊上的灰塑装饰。
陶塑
陶塑,运用于建筑正脊之上,有着灰塑所不具备的陶瓷光泽。此工艺又以石湾的匠师最为著名。

聚贤堂正脊的上的陶塑、灰塑。

聚贤堂正脊上的陶塑、灰塑之二。
对于复杂的雕刻装饰艺术,一直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二次参观陈家祠近是自己第一次较认真地观看这些装饰艺术,但还是只能算轻轻地观赏了一遍。如果要全面解读陈家祠装饰艺术的图案、寓意,我想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已非一般游客能hold的住。

最后放一张图——即将被拆的陈家祠广场,纪念这个为亚运打造,花了8亿却只能用4年的广场。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转载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