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还在大一的时候,在饭堂外的特价书摊买下中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特辑,书中超出我认知范围的高原风光深深的吸引着我。当时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去看一次。只是当时在想象中,自己是在若干年后自驾游的,短时间内估计无法实现。那时候,85后的我们真的没有90后们那么洒脱,似乎每个人都有说走就走的潇洒。
《中国国家地理》这一期特辑,应该把不少人带到川藏线吧。
出发前10个月,在前往九寨沟的路上,远望夕照之下的岷山金顶,心中莫名地感动。回来之后,总都会想起当时和几位好友兴奋雀跃的一幕。那是我第1次看到雪山,从此,心里经常会有回到高原看雪山的躁动,期待着约好的明年稻城之旅。那种感觉就像《魔戒》中,Lady
Galadriel 对 Legolas 的预言”Beware of the Sea! If thou hear the cry of
the gull on the shore, Thy heart shall then rest in the forest no
more." 只不过于我,高原替代了大海,雪山替代了海鸥,再也难以长时间安心呆在城市。

更喜岷山千里雪。那天一天在路上,当看到岷山日照金山的时候,真的很欢喜!
出发前8个月,一次大学同学的聚餐,读研的欢哥提起他准备明年骑行西藏。这好像突然间在我脑子里打开了一扇窗,那是我梦寐以求想看的川藏318,为什么自己从没想过可以这样去?随后,我决定跟他一起去。
后来就像许多人一样,辞职了,不过是提前半年。先和欢哥环了一次海南岛,东西去,中线回,先体验一次长途与山路。

去到三亚湾,刚好1000公里(加上之前体能锻炼的)
出发前3个月,徽杭苏南之旅,一次启迪人文与摄影的行走。从此,旅行从单单喜欢看看风景,转变到也喜欢体验人文,而在南京遇到摄影家分享摄影心得,更是在后来的川藏线马上受用。

在呈坎老虎祠,听主人将建筑的故事,一句“宋代的建筑”更是激发对人文、古建筑的转型。
翻看日历,正是两年前的今日,坐上前往成都的火车,开始这一段前后超过30天的人生最长旅行。虽然结局是没骑完全程,却无碍它成为自己人生中最独特的一次体验,那些亲自翻过的高山、那段漫天灰尘的路、那些在理塘与藏族同胞真挚交流的夜晚、那些给予我帮助的好心人、那些在鲁朗融入藏民生活的日子、那中国最美的雪山、那独自在拉萨游荡的一个星期……
当年的车票,一直保存着。那一次跟同学一穷到底,选择了40多个小时的硬座!

理塘,全程获益最多的地方!在理塘,如今@川藏理塘邂逅客栈
所在,我学会了做糌粑,深深体会到康巴藏族的友善、热情,了解藏区的信仰文化。在这里的几晚,让我获益良多,至今非常怀念和感恩有这段经历。

在鲁朗等南迦巴瓦的几天,刚好是收获的季节。住了几天,仿佛已融入当地生活,看米玛大哥制作酥油,跟着去收割青稞、小麦,每天陪着村里的小孩玩……这里的照片,是我全程最满意的之一,在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人文摄影要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

5天的守候,终于在鲁朗最后一天的傍晚,她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我看到了此行最想看到的风景——南迦巴瓦,中国最美的雪山。

在拉萨一周,也去了好些地方,只有在神圣的大昭寺里,把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转载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