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工作和个人定下提高的项目算是平衡得比较好,七点半前早起的天数总算超过半个月,给自己打个70分。去年12月以来,连续多月未出远门,3月连续的阴雨天更是让人有点抓狂,肇庆古建筑之行也因之要押后。后来在老同学@kinki-的诚邀下,禁不住诱惑,加入到他们的婺源之旅,也因之有点收获和思考。
工作
按时交稿。2月阅读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中关于写作预制件的几段话很有启发,这两个月就在积累这些预制件,每当写到没有感觉的时候,看一看这些个“预制件”可以较快的获得思路,对写东西,感觉掌控力好了一些。
早起,从去年起就被列入工作,在今年终于慢慢执行的好一些了。一年多来的半自由职业状态,虽然已经很少睡懒觉,但经常也要到9点才爬起来。半年多来,身边两位亲人离去,让我更世事无常的感觉,不知道哪天,自己会不会也突然离开了。只觉得经常睡太多,实在是浪费生命,每天能清醒多一两个钟,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都是赚到了。于是今年来,把闹钟调到7点半以前,这个月首次有超过一半的天数做到了。加上婺源的那几天,每天都是6点左右就起来,照样拍照、开车两不误。旅行可以更早起来,为什么平时不可以,有信心自己若是12点前入睡,还可以逐渐再提早一点。
阅读
利用坐巴士,兼职中的空余、晚上睡前的时间,完成5本书,7本杂志(中国摄影家4本,旅游杂志3本)。其中所看的书都颇值得推荐。
去婺源之前,深感平时工作接触最多的摄影,近半年都没什么突破,专程去图书馆找点启发,既然现在是彩色照片的天下,就看看关于色彩的书吧。心中的理想书籍有两个条件:翻译外国的(首先因为源于西方,而且根据之前的经验,概述类的书籍外国写的比较好理解)、最好结合名画和摄影作品来论述。找到的这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由保罗·芝兰斯基与玛丽·帕特·费希尔著作的《色彩概论》,简直是完美契合心中的要求。我相信这又给自己种下了一颗种子。
写博客
完成4篇。基本还是按照一周一篇的频率,由于呆在家的时间没那么多了,加上回忆潜口民宅和呈坎颇费时间,产量没2月多。不过在去古时同属徽州的婺源前,完成潜口民宅,等于复习了一次徽派建筑,还是不错的。本月读了几本好书,都还没写书评,努力在4月补上。
必须吐槽一下的是@新浪博客
,上传图片速度实在是慢,而且最近几篇精心整理的图片,几天前发现博客中全部看不了,还好和旅行相关的全部copy到蚂蜂窝,不至于要全部重新上传。
旅行
一年多来,首次私下旅行,放下工作,心态轻松很多,不用一定要拍这个一定要拍那个。也不用担心天气好坏,随缘即可。不过除了第1天,其余3天天气都不错,实在有点惊喜。
婺源,3月底是旺季,不过大部分村落的建筑很多是新建的了,村子的徽派建筑比起两年前去过的皖南那两个差了很多,大部分都适合远观。婺源最让我向往的不是油菜花,不是建筑,而是村村户户那些洁净的水。去的几个地方,最好的当属庆源,老房子大体保存的比较好,住的古宅客栈也不错。
在庆源的清晨,看到两个摄影爱好者,为了拍到所谓的“乡土气息”,看到一位提着篮子的中年妇女,要求给钱,让她做出他们认为“好”的动作,让我又一次想起苏珊·桑格娜《论摄影》里的批判。
在江岭,清晨6点上观景台,出客栈一看,已经长枪短板,架起了满满一排。我不禁思考一堆人,相同的角度争先恐后在那拍,意义何在?想起电影《Dead
Poets Society》的“Two roads diverged in the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于是也不执着找什么好机位,随意走走看看,后来还赶在日出、雾散之前在观景台下发现一个也不错的拍照地方,虽然自己也感觉照片没有多少difference,不过胜在过程心里轻松、不纠结、不执着。
四月希望找个好天气,把未竟的肇庆古建筑之旅完成。
摄影与后期
回来看婺源的照片,后期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是时候在Photoshop、Lightroom的使用找到新的启发。不过还是要尽量做到自然、不过分。
摄影方面,感觉进步不大,开始花点时间看看之前一直避开的人像方面好了。
Keepfit
婺源的几日,弟终于把剩余的两块哑铃都找了出来,终于加到最重。现在是一边18斤。基本保持了隔天举一组的频率。
之前连续一个月经常久坐不起,导致臀部及下腰的脊柱位置都有不舒服的感觉,婺源几天,背着相机脚架等十几斤东西,起早贪黑的上山下村,几天后回来却发现原先不舒服的地方,变得特别舒坦(虽然背部、肩膀变得有点酸),真切体会到老祖宗留下的“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行伤筋”(窃以为伤的这几样是互通的)是很大的真理。由此,决定严格执行番茄钟,每坐25分钟,就起来活动5分钟。
4月,继续加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