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之道
牟氏庄园如何发家
牟日宝
刘明久
山东省栖霞市牟氏庄园,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庄园主牟墨林(1789—1870),字松野,是清嘉庆年间太学生,被誉为中国民间第一大财主。由于善用其财,经营有道,牟墨林在创造出全国五个第一之中,将庄园住地各种不同阶层的人,构建成一处长达百年和谐社会典范。
华夏五个第一
一是创造出拥有18万亩土地山峦,5500间房屋,155个佃户村,年收仓谷300万斤的庞大家业,在佃作财主中,堪称中国第一大财主。
二是主人善用其财,经营有方,家业代代上升,闯过财主不过三代富,到1947年土改,已历五代不衰;如果再加上先祖五代,创连跨三朝,十代连兴356年的财主家业。
三是业大家大,布局合理的“庄园城”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比山西王家大院鼎盛期的25万平方米还要多出五分之一。
四是为了确保家业永远兴盛发达,大开放饭济民之善举,一天三顿常年舍饭,总平均年用粮近百万斤,救济当地贫苦百姓和外地灾民,五代人共用粮食达一亿斤以上,庄园主牟墨林被广大饥民誉为活菩萨。
五是牟氏庄园六大家住宅。除在北边修有一道简略圩墙,其他三面均无,也没有半名专职保卫,从牟墨林亲主家政的1812年到1927年天下大乱,牟家百年不招土匪,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在这里都可平安相处,创造出百年和谐社会典范。
牟氏庄园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牟墨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过去的财主在发家史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靠勤劳节俭,逐渐积累而富裕起来的,另一种则是“上天”赐与意外机遇,突然暴发。所谓逐渐富裕者,他们使用的方法是“开源节流”,世界上绝大多数财主,走的都是这条路。在开源上,他们的表现都是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即使一文小钱,该得的也不肯放过;在节流上,他们更知道“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许多较殷实的农户,家中花着高价,供着好饭,雇个长工为自己干活,而自己付出的力气并不比长工差,却天天在那里吃糠咽菜,对不能吃的地瓜皮、地瓜筋也不肯扔掉,将它晒干,以备荒年再用。山东栖霞北乡某村就有这么一个户,家中雇着数个莱阳长工,土改时,被长工力保,没有划上地主富农。
所谓暴发,多数是指突然间得到外财。因此有句俗语叫“没有外财不发家”,如栖霞黄夼路家村的路氏,就是这样。有一天,在买邻村北岩子口牟氏的土地上刨出一罐子20个大元宝来,这可等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半生的工资收入。
而牟墨林的“大暴发”,既非渐发,也非突发,而是另有“天意”。他在继承父亲为他留下的财力基础上,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在创业道路上,每走一步,都把最大的利益分成两份,从而用德行与广大贫民真诚合作,求得双赢,得到成功的家业。前几年,有人说他“心狠手辣”、“丧尽天良”,其实际,说这种话的人除别有用心者外,就是一个十足不读书、不明理也不明真相的“知识盲”。在他们的心目中,人类始终是处在阶级斗争中,再好的人,一旦有钱就变坏,好人坏人永远由贫富来分,根本就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何物?!
1993年6月28日《报刊文摘》转载了王仁杰先生一篇文章《公平对待祖先,公平对待历史》,文中说:“批判封建社会及其文化,但我们对批判者了解多少呢?如果不是治长于乱,灿烂的中华文化从何创造而来?如果礼教专以吃人为业,数亿炎黄子孙岂不早被吃光了?”是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行善积德,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宣扬的道德至上等等。儒家财主正是这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没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就减淡了许多光辉;行善积德,以德聚财,是他们终生奉行的座右铭,是闯过三代富财主的必备条件。对心狠下辣、丧尽天良的人,现在谁能举出有超过三代富者?!道光年间,在栖霞拥有千亩土地的中型财主并不鲜见,如黄夼河南村的高振基家,那老先生既不心狠手辣,也没丧尽天良,就是有点“有道无德”,不肯赈灾,其结果,家业被饥民们一均而光。
牟墨林的成功,却恰恰与他相反,自己富了,灾民们还称他为行善人家和活菩萨。究其原因,就是有文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普通人已不是一个档次了。他不但有几百年家族文化的熏陶,而且,通过读书,他更明白了大自然对一个成功者所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老子《道德经》中写得非常明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即虚,这句话在这里可解释为:你的财产如同长江猛涨的江水,如果你能将其流量调在七成上,可谓水源充足,利大于弊。如果你任其江水继续上涨,那可就麻烦了。又如今天你投资,修建了一座水库,如果你储水七成,多了让它流出,与溢洪道保持相平,水源不但充足,坝堤也牢固,你可长用不衰;你如果贪财,将流入的水不但不去泄,反而加上闸板,将水储到十成,看起来财产是多了,却不知紧接而来的便是坝塌水库完,你马上就会变成一无所有的穷汉。所以承载七成,照佛学来说,这是一种玄机,也是你确保家业永远兴盛的财产极限,物极将必反。牟墨林就因为精通这个道理,面临先人留下的财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去进行操作,在发家五大关口上,一路过关斩将,一路顺风,终于“暴发”成中国佃作第一大财主。
(之一)
商海钩沉
戏楼里的善心
文/安然
常氏家族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既是放眼世界、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也是恪守礼仪、尊师重教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
。
在山西榆次,坐落着常家“北祠堂”。祠堂内有一个相当精美的戏楼,建于光绪三年,历时3年完工,耗银3万两。很多到此一游的人都感到不解:一向勤俭的常家,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建这样一个奢华的戏楼呢?
原来在建戏楼的这一年,北方大旱,颗粒无收,其中山西受灾最为严重,全省有1/3的人口死亡。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常家决定捐出赈灾银3万两,另外再拿出3万两银子盖一座戏楼。
人都吃不饱,怎么还去盖戏楼?正在乡人不解的时候,常家宣布了盖戏楼的方法:按照规定,乡亲们都可以来给常家帮忙,只要搬一块砖,常家就管一天的饭。原来在灾前,同乡里有许多人都过着小康的日子,忽然遇到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希望这些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名为盖戏楼,实则接济乡里。
大灾持续了3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3年。这3年中,挨饿的乡亲们有尊严地用自己的劳动换来餐饭。而常家的君子之风,也随着戏楼的故事流芳百世。
《环球人物》
百年老店 内联升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赵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联升”的“内”是指大内宫廷;“联升”则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的创业者独具慧眼,看准了满清官员这一贵族群体的用鞋市场,根据他们派人前来定做朝靴提供的鞋的样式、尺寸特别需要(如脚疾或其他与众不同之处)的资料,再将搜集到的有关身份,官职及其它背景材料,按系统等级入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本在京城名燥一时的《履中备载》。
这本《履中备载》的作用,不仅亲密了商家和用户的感情联络,也使一些小官吏找到了逢迎达官显贵的门路。内联升的生意因此兴隆火爆起来,并在商家中的信誉大增,同时把能够在《履中备载》中有记录视为一种荣耀,至使老字号享誉海内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开始生产经营礼服呢鞋和缎子面鞋,其服务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新的“坐轿”人。
既而小牛皮底礼服呢圆口鞋问世,受到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的喜好。但因其销售对象狭窄数量,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低下,但“品质至上”的理念始终渗透到员工培训与激励中,既制造向心力,又促进生产经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打破专营男靴鞋,增添女鞋(锈花鞋等)、解放鞋等,这段“恢复—转变”时期,内联升经历了经营思想、经营方向上的基本变化。
1956年至1958年,鞋店完成了它经营方向上的转变,进入“转变--发展”时期,鞋店也由
“私方”变成了国有企业,此时,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产品,并且走向全国各地。
1970年,内联升办起了全新涵义的后厂,结束了它前店后场(手工业作坊)的历史。此时适销的非自产鞋也列入了销售范围。1976年开始生产与经营皮鞋。
1977年,恢复了著名老字号的名称。
1986年新的内联升工厂厂房竣工,厂房面积约有十三亩。
1988年一座外观具有清代的建筑风格,营业面积一千七百多平米的新营业楼落成。一直以来,内联升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市场份额不断增大。
2001年,企业性质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成为了公司股东,这说明内联升进入了发展壮大时期。如今,内联升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创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