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
张金牛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天下何君先识茶,茶道何时初现身。茶之前世今生,却也是人类的心之历程。

茶初现身时为食用。远古先民,聚群而居,食物庞杂,绿叶嫩芽,飞禽游鱼皆可食之,尤其树之嫩芽,自然成为常规粮食,此中便有天地之灵草,山川之俊秀,承朝露以清扬,披晚霞而辉光的茶,只是当时不知何以名之,何以称之。如此反复,斗转星移,年复一年,先民们发现有一种树之嫩芽食之与他物明显不同,此物食之可精神气爽,可以治腹痛,可以解毒,为区别之,便名之为荼,上古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历代中医都把茶作为解毒之药,茶也从食用发展到药用。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只能治病时用,平时不可轻用,又发现茶与常药不同,可以常饮,至此吃茶已经不是填饱肚子,不是提神,不是解毒,而成为日常饮品,解渴而用,茶从药用发展到饮用。
每日饮用茶,人们已喝不下白水,日常也离不开茶,慢慢地赋予了茶越来越多的精神寄托。西晋杜毓为茶写了第一片赋《荈赋》,“灵山唯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日夕阳。厥生薜草,弥谷被冈。后皎然写《茶诀》、陆羽写《茶经》,从此茶得称谓固定为“茶”,茶的功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饮用发展到品用,由物质功用升华到精神作用,品茶即品心。
唐朝茶道兴起,陆羽的《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皎然和尚说“此物清高世莫知”,提出“三饮”,阐述了喝茶的三种境界,“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稍后的卢仝的七碗茶又提出了喝茶的七种境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宋朝茶道达到鼎盛,大文豪苏东坡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从来佳茗是佳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中国茶从中国走向世界。茶从食用、药用、饮用到品味已发展到最高阶段。
茶的前世今生,人类的心路历程,由物质到精神,茶为我生,我为茶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