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36期 6版——特别策划 另一则感人的同学约定:

(2011-04-16 12:11:22)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另一则感人的同学约定
每年每人一餐饭 助亡友女儿上大学
  本报记者 郑小平  本报特约记者 祁胜勇
   河北农大同学们的故事感动了千万人。无独有偶,本报记者在被河北农大同学感动的同时,又发现了另一则温暖的同学情故事——
  四年前,与河北农大同在保定市的河北气象学校毕业的一名同学英年早逝,一个班的同学们发起了一个互助活动:同学亡故,但同学情份永存,我们就当这个同学没有死,每年每人拿出一顿招待这个同学的饭费来资助他女儿,直到她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约定,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照此办理,照顾其子女和父母。
  这一则故事与河北农大同学们的故事,看似两个,却有许多巧合:同是曾在保定就读的学子,受助者也是承德人,她后来考上的大学,就是河北农大……

第536期 <wbr>6版——特别策划 <wbr>另一则感人的同学约定:
    1986年的毕业照成了同窗友谊的珍藏和时光的见证

 

  大家流泪安慰早逝同学的家人,有我们呢

  河北省气象学校是一所中专,1983年7月,一大批幸运的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这所学校,全班41个人,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6班同学。
  1986年夏天,6班同学毕业了,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当时,电话还不方便,同学们就用书信保持着他们少年时的友谊。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6班的同学们也都步入了中年。随着交通、通讯的便利,更因为共有的怀旧心理,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2006年夏季的一天,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在承德供职的同学付文涛(化名)突发脑溢血去世。当同学们确认了这个噩耗,许多人从全省各地赶到承德,为付文涛送行。大家流着泪安慰着付文涛的家人:文涛不在了,有我们呢!
  想起在保定同窗时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光,想起这个同学的朴实、义气,哀伤和怀念在同学们心中挥之不去。
  一个同学的突然离去,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了。面对生死相隔,大家对同学情谊更加珍惜。   

  就当这个同学没有死,每年每人掏一餐饭钱资助他女儿

  2007年初,6班又一次同学聚会,谈起死去的文涛,有个同学再次流泪。班里的团委书记、现在石家庄市气象局纪检监察室的高连山同学说,我们光哭也不是个事啊,我们应该为付文涛的家人做一点什么。
  高同学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此前许多同学打听过付文涛的家人情况:他的家中还有姊妹和弟弟,父亲有退休金,父母生活还算过得去。有同学和老人通过几次电话,老人主要是老来丧子,精神需要安慰。
  付文涛的妻女经济上比较困难。妻子没有改嫁,在另外一个县城的企业上班,收入微薄,女儿正上高中。
  6班班长、现在河北省气象局银图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年生说,估计2008年文涛的女儿婷婷就该上大学了,上大学对她们母女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负担,要不我们帮婷婷上大学吧。
  一个倡议很快形成了:就当付文涛同学没有走,他还活着,他每年都来看我们一次,我们拿出一顿饭费来资助他的女儿,直到她大学毕业。
  高连山对记者说,当时,这个每年捐一顿饭费的提法,是考虑这样更能让大家接受并参与,我们班也许有困难的同学,但再困难,如果付文涛活着,一年来一次,招待同学吃一顿饭也是一定的。我们几个人没有包起来,而是发动大家一起做,我们想,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这份友谊。

  孩子,你爸爸不在了,我们就是你的爸爸

  2008年8月,消息传来,付婷婷考上了河北农大的一个专科。同学们打过电话去,对婷婷母亲表示了要资助孩子念完大学的想法,婷婷母亲哭了,她没想到,丈夫死去两年了,同学们还没有忘记她们母女俩。
  每年资助文涛同学的女儿一顿饭费、帮助她念完大学的募捐正式开始了,高连山等同学编好了短信,每个地市确定了一名负责联络的同学,互相转发。
  这是一条拨动人心弦的短信,几个女同学接到短信都流下了热泪。
  6班同学已毕业22年了,有的同学出了国,联系中断;有的同学工作、住址变动,音信皆无。但接到短信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在第一时间将捐款汇入付婷婷卡号,三四天内,就有了4000多元的捐款。
  婷婷顺利入学了,这个早早就失去父爱的女孩感到了久违的温暖。爸爸走了,但还有这么多的叔叔、阿姨在关心着自己。一个叔叔在信中说,孩子,你爸爸不在了,我们就是你的爸爸。
  此后的两年,不断有同学将捐款汇入婷婷的卡中。婷婷对记者说,2009年,她收到了3000多元钱,今年上半年她又收到了汇款2000多元,不知道是谁汇的,但是她肯定是爸爸的同学,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这个卡号。
  6班的陈永红同学在保定市气象局工作,受班里同学们的委托,对婷婷关照得多一些,她经常到学校里看望婷婷,带着她回家吃饭,带她上街买衣服,从精神上关心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去年夏天,婷婷发短信给几个联系多的叔叔阿姨,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大专毕业顺利升本了,并在一家企业上班,每月有了一千元收入,不用叔叔阿姨们再惦记自己了。“这一份温暖,我一辈子都记得。”婷婷说。

  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捐款,基本没用发动

  6班班长张年生对记者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捐款,基本没有发动,许多同学都记得,自动把捐款汇入婷婷的卡号。“如果再发动,肯定还会多些。”
  “我们做的是件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许多同学们都不愿意讲,现在要报道我们,我们都很惭愧。除了每年捐一顿饭费,许多事情都没有做到,比如过去约定的去探望付文涛的父母,因为路途远、工作忙,没有实现。对婷婷这个孩子,除了在保定工作的同学,其他人也没有去学校看她,没给她更多的关心。原来约定帮她毕业后找工作,没想到,孩子自己找好了。其实我们大家许多的义务没有尽到。”高连山说,“表面上看,是我们帮助了婷婷,其实应当感恩婷婷给了我们大家这样一个机会,这件小事虽然不大,但大家在一起说起来就很为我们这个班感动,为我们的友谊感动,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都觉得挺好,别的班的同学们也很羡慕,一次,一个朋友听完后,感动得掉了眼泪,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也许很有价值。”

  感动了无数“同学会”

  从当初决定资助付婷婷开始,大家有了一个约定:以后无论哪个同学先故去,其他的同学联手帮助他(她)有困难的父母或子女,老人有生活困难的,资助他到生命终点,孩子抚养有困难的,资助到孩子大学毕业。遇到遭遇重大疾病、困难的同学,也同此办理。
  “没有一个同学会拒绝,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感动自己。而且我们的资助标准设得很低:就当同学活着,每年来看你一次,请他吃一顿饭,这样大家都不感觉有负担,都能接受,当然自愿给予更多资助的,大家欢迎。”高连山说。
  6班的同学们说,通过这件事情,收获了很多很多。他们认为:“我们不是孤单的,这一份友谊将相伴我们一生,甚至更远。”
  一些6班同学身边的朋友同事知道这件事,都感动而赞叹。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赵先生对记者说,这些同学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效仿、学习,这几年社会上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非常流行,但许多人参加了几次就不愿意参加了,因为大多数是吃吃喝喝甚至沾染了许多庸俗色彩。
  石家庄市一位姓张的女士说,这也不怪社会上的同学会庸俗、都是以吃喝玩乐为主题,是大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6班这则温暖的约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在下一次同学聚会时,也要给同学们讲这个故事。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同学、朋友、老乡、同事等关系,如果都能如此,许多社会问题就轻易地解决了,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纯洁、友善。

  被延续的温暖,受助女孩加入爸爸的同学会

  本报记者采访时,六班的同学们仍然非常低调,他们开始回避媒体采访,高连山对记者说,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都是应尽的本分,再者钱也不多,不值得提。“如果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启发,那你们就写吧”。
  高连山说,这件事其实自己想起来也很温暖,现在成了习惯,觉得不做点好事心里不舒服,这两年他参加了一个网上的爱心团体,经常去山区救助贫困,感觉这样活着很有意义。
  更让同学们欣慰的是,婷婷现在很懂事,和大家非常亲,不久前,她对叔叔阿姨们说,现在我工作了,也有一点能力帮助别人,想和妈妈一起加入到爸爸生前同学会中来,爸爸的同学们如果有了困难,或者再有类似的救助,我和妈妈也算一个,也尽我们一份心,请叔叔阿姨们一定通知我。爸爸的同学会,让我们母女感到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