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28期 16版  冰山上的花儿红

(2011-02-18 11:28:45)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欣赏

 

  在流行过的老歌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曲调创作的歌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过,我真正喜欢的,还得说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当中的几支插曲,包括那首受到广泛喜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我的印象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无论是60年代的公映,还是遭禁十余年后得到“解放”的重映,评论界的反应都比较平淡,而一般观众津津乐道的主要是“真假古兰丹姆”。所以有段时间,我以为我对这部影片的喜欢,恐怕有点出于偏爱。直到有一次在长影做客,才得知许多行家都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只不过这些行家都是拍电影的,不是写评论的。得到更高评价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因为他们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潜力,超过已经取得的成绩。令人痛惜的是,他们没能再有机会把那潜力发挥出来。确实,这部影片的故事,包括“真假古兰丹姆”,即使不说有点儿拆烂污,至少也得说不怎么经得起推敲;真正有价值的,有力量的,是它那强烈的风格化。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它即使不是风格化最强烈的一部,也是最强烈的几部中的一部。显然,在这种风格化的构成上,音乐(包括插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几支插曲,特别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影响,超过了整部电影本身。
  我说的是“影响”,不是“流行”。流行包括被广泛传唱的含义,前提是它得比较容易唱,可是《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几支插曲,由于不常见的节拍,和大量的半阶音,没经过一定训练的人很难把它唱准。不知是不是这一点反而刺激了专业的歌手,反正在我的这次老歌怀旧当中,为了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唱,所费的周折,比“洪湖水”有过之无不及。我听过的翻唱至少有5种,翻唱的歌手都很有名,也包括几位我喜欢的歌手。可我仍然不能不说,听了以后是同一个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想了想,明白了。这支插曲在电影中前后出现了三次,三次各不相同,而每一次的不同,都和剧情密切相关。这样一来,要听原唱,好像就只能看电影了。倒是找着了一个VCD,可是质量极差,看个故事还凑合,用来听音乐插曲,简直不堪入耳。绕了一圈儿,还是寄希望于歌手当中能有一位明白人,把这首歌唱得是那么回事儿。反正就这么一首歌,歌词两段也好,三段也行(我个人的感觉恐怕还是应该三段),总会有一种唱法,让它与剧情拉开距离,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单元。说到底,这首歌本身在艺术上是完整的,形式与内容是和谐统一的。
  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曲调的老歌却不是这样的。少数民族曲调,行话叫“音乐元素”,并不是可以随意移栽的菜秧,而且即使你能把新疆的西红柿秧移栽到香港,结出来的也是香港番茄,不是新疆西红柿。说到底,产生那曲调的,是那里特定的山水、风土和人情,最终也只适合表现那特定生活中的世界,或那特定世界中的生活。《冰山》影片中的插曲,正是因此,听上去才是那么回事儿。可是,如果你用了藏族的曲调,唱的却是“在北京的金山上”如何如何,即使让藏族的歌手来唱,终归还是“两张皮”,因为最适合那曲调的,是西藏的雪山,不是北京的金山。北京城里压根儿就没有像样的山,最高的,怕也就是有个皇帝在那儿上吊的煤山。有那么十几年,不少汉族的作曲家,用了好多个少数民族的曲调,编出了相当数量的“万寿无疆”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个景观,不知专家有何说法,反正我说不上来。虽然少数民族也会歌颂他们的首领或头人,可似乎还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发达到会使用“万寿无疆”的程度。亚克亚克西,什么亚克西,人民的生活亚克西!亚咕嘟,亚咕嘟,金珠玛米亚咕嘟!
                                                                                        陈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图文小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