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期 16版 回乡过年散记
(2011-02-18 00:0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欣赏 |
村里的年味也淡了,过年贴春联,也多是商业机构免费赠送,或者村人在集市上买的,5元一摞,内容无非是求发财,求平安的多,字体机器化,千篇一律。
记得过去家家是要请人写的,那些会写毛笔字的人,是村里的先生,他们因为有一点文化,会在这个时候受到一点格外的尊重。
看对联因此成了拜年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记得儿时村里的对联就有许多趣事,有打趣人的,词记不清了。能记住的是,有人不识字,又没能请到先生写,于是用饭碗在红纸上印几个大圆圈。
还有一个在公安任职的邻居(这是一个特别和善的人),有一年他的对联是自己写,不会写毛笔字也没有准备毛笔,他就用钢笔细细地写,字特大。
在下想,即使是钢笔的对联,或者大碗画圈也比现在广告对联强。当商业无孔不入的时候,人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潦草了。
村里的人许多都不认识了,许多孩子成了青年,还有许多的老人故去了,在我的印象里,他们还活着。
我也是,刚刚长大就有些老了呀,按中国人传统的算法,我已经四十四岁了。有长辈见了我,惊讶,这个孩子,这不老了吗?
这个年纪,在我小的时候,就是很老的了。那些四十多岁的人,在农闲的冬季,在墙根下,穿着黑棉袄,悠闲地揣着手。
记得,上初中时,有个同学面老,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老三十”,哈哈,听听,“老三十”!我今年都四十四了。
陆游有诗:“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他还说,“世事从来惯见,吾生又欲何之?”是的,“吾生又欲何之”?
岁数提醒自己,不是个小青年了,今后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好,要对得住自己的岁数。
人到中年了,才知道慢下来的生活是真正的生活,看那个“忙”字,不就是“心”“亡”了吗?
记得过去农村的春节,过得很长,年头从过了腊八,年后到出了正月。
从初二走亲戚,一直要走到元宵节。近亲、远亲,新亲、老亲,越仁义的乡人,亲戚家就走得多些,走亲的时间就长一些。
现在,农民们也都有了车辆,村庄里多是面包车、摩托车,顶不济的也骑电动车,半天,姑家、姨家、姥姥家就转完了。
常记得小时候走姥姥家,20华里路,很远,骑自行车,有时顶着大风,过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望见姥姥家村庄的模样了,满心的欢喜,满头的汗。
真想骑着自行车再走一趟亲戚。初二三,看那乡路上走亲戚的乡人,骑自行车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
我想,他们的年,应该是比年轻人多一些悠长的滋味。那是健康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