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起势定乾坤
偈曰:
举手抬脚随意动,不知太极道无穷。
端身恭立无一物,百骸皆静万念空。
无极尔后生太极,身形未运意念动。
两手化运显阴阳,气血一走任督通。
起势之定位
多数人行拳走架时往往忽视太极起势,草草而行,轻率而过,不去细心体悟,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其实有些事往往相反,容易忽视的恰恰最重要,认为简单的恰恰不简单。自古就有万事开头难的说法。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太极起势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太极起势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套路的质量。太极起势就好象领唱人发音的头一句,发音的高低,调子的准确与否对唱好这首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起音太高唱到高处就会会变音走调,低了就会发不出声,所以头一句的调子定的高低决定着整首歌演唱的是否成功。
太极起势经历了从无极而生太极,从太极而生阴阳两仪,进而引发出动静、刚柔、吐纳、虚实、开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大道。起势能做到虚实转关灵活、快慢韵律有致,整个套路的速度也能快而不乱,慢而不滞;起势架子能做到高低恰当,量力而行也就为整个套路走的高低定下了基调;起势从容镇定、舒展大方,整个套路就会走的通达流畅;起势如能便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身一站便呈现无极乃至太极的景象,整个套路就会打的内劲饱满,精气神兼备。练好太极拳首先得起好势开好头。所以,太极起势是打好太极拳套路的关键。
起势之要领
多年来在陈正雷大师的指导下,我们潜心研究陈鑫大师的《太极拳图说》及经胳运行方面的大量书籍,并从中吸收养分,不断的体会,有一些真切的感受与收获,现揖如下,请求批评指正:
形体运动(1):
全身端然恭立,头端正上悬,唇齿微合,舌轻抵上腭,二目平视,身椿中正,两脚并齐,两臂下垂于大腿两侧,头与脚分别向天地形成对拉之势。
心意运动(1):
抛开所有烦恼,放下一切杂念,一物无所住,一念无所思,心中展现出穆穆皇皇浑然一片大混沌无极景象。
气血运动(1):
先说任督二脉的运动:丹田呼吸,细匀深长,在意念的导引下,气血沿任督二脉循环运行,俗称“小周天”。会阴收缩,过长强穴,顺任脉上升至百汇沿面门,过鼻梁至人中,然后通过口腔中的龈交,下降至丹田再至会阴。
再说十二经脉的运动:也可以沿足阴三经和足三阳经与任督两脉组成“大周天”运行。在作下一动之前,合目息气。
形体运动(2):
接上势,上身保持原有姿势,屈膝松胯忙,放松下沉,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向上向前走弧线,向左横开半步,比肩略宽,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地踏实,重心移至两腿之间,圆档开胯。脚尖略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要虚。头与脚分别向上下形成天地对拉之势。
心意运动(2):
先一心专注于右胯尔后至右膝,意念引导右腿屈膝松跨下沉,等重心完全移至右腿后,意念引导左脚后跟提起,再专注于左脚尖离地向左横开步,然后又专注于左脚尖着地而至左脚跟。踏实后,身体呈太极之象。太极生于无极,只所以为太极,忧如入土之种子,丕胎已动芽而未发,其生机将动而未动之时,皆因动机未足。此时全身端然恭正,手足外形虽未有动,阴阳开合之意,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宜凝神专注,洗心涤慮,平心静气,静静酝酿,择机而动。
气血运动(2):
任督二脉运动:提左脚横跨时吸气,胸隔膜上提,气血由会阴、长强沿督脉上升,冲玉枕过百汇到人中。左脚尖缓缓着地后开始向外呼气,气沉丹田,降于涌泉。
十二经脉运动:内部气血在丹田吸气的导引之下沿足阴肝经由大脚趾大敦穴开始,沿小腿内侧蠡沟至大腿内侧进入阴部,到腹部,达胁肋部而至期门穴,呼气下沉时气血向相反方向运行,正好往返运行一次。
形体运动(3):
接上势,两手先从身体两侧向下微微伸展,再转至大腿前方,以手腕领劲,两手伸直缓缓向前向上平举。手心向下,沉肘松肩,两手上升的同时,身体徐徐下降,屈膝松胯,两脚平实踏地,两目平视前方。手腕与尾吕长强形成对拉之劲。
心意运动(3):
意念引导由两肩而至两肘再至两手微微下沉,上提前先关注于两手腕,手一前举即刻转而关注于命门,在意念的导引下让手向前平举,同时上身由肩而至胸,由胸而至背,由背而至肋至腹松弛下沉。
气血运动(3):
任督二脉运动:两肩两手下沉时呼气,气血沉于丹田再顺大腿内侧降于涌泉。两手开始上举时缓缓吸气,气血沿督脉上升一部分绕风池,过百汇,达人中。
十二经脉的运动:另一部分走太阴肺经,沿上臂内侧穿肘内沿下臂内侧过寸口至大拇指末端的少商穴。内行,始于中焦胃部,过膈肌,属于肺脏。
形体运动(4):
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松胯屈膝,两手自肩传至肘再至腕,在两手下按前腕稍稍上领手向内捋然后坐腕随身体的下沉按至腹前。上身中正,百汇上领,胯部虚灵松活。手与头形成对拉之劲。
心意运动(4):
意念先从肩,再到肘到腕最后到指尖,然后到身、到胯、到涌泉引导身体下沉。由顶天入地之感。
气血运动(4):
任督二脉运动:两手下按身体下沉的同时徐徐向外呼气,由人中顺任脉下行,归于丹田,降于涌泉。
十二经脉运动:此动有两次经脉运行。一次是走阳明大肠经。当两手下按之前,沉肩坠肘双手向内捋时,采用顺逆缠丝由手大拇指的少商穴移至食指末端的商阳穴,过手掌合谷穴,沿手臂上侧,过肩峰,顺颈部至脸部交汇于人中穴。当开始坐腕下按时,走阳明胃经。由头部进人中,顺颈动脉过缺盆,向胸部下行至乳头,过脐边下胯关节,顺大腿前侧中心线到膝膑中,直至脚背到脚趾末端厉兑穴。
起势之修习
人在行拳走架时无非三种活动,一种是有形的肢体活动。即外界所能见的形体运动。在形体运动中如能练到上下相随,开合协调,劲路正确,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便做到了外合,亦即外三合;第二种是思想与精神的活动。是外界无法见到的藏于心中的心意运动,但却起着统帅与主宰形体运动的作用;另一种是气与血在身体内部经络中和流动。即是把形体与心意运动联系起来的气血运动。能过反复经常的练习与体悟,以心导意,以意导气,以气贯行,把三种运动紧密结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浑然一体即为内合,也称内三合。其实上述三种运动是互为条件,互为贯通,融为一体无法分隔的,这里把他分开叙述只是为了方便让人理解。
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犹其是内三合,如泛泛练习整个套路要想得到感受更难。我的感悟是先从一两个外形变化较小,体形难度不大的动作开始,反复练习,细心揣摩,寻找感觉,有所体悟,有所突破之后,再去举一反三,追求整体套路的每一个动作,收效更快。所以在练习太极起势时,在完成上述动作后,两手轻轻放下人身体缓缓站直,恢复至太极状态。(即形体运动(2)的状态),然后反复练习,随时随地地练习,寻找感觉,数月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东武
唐利光文)
金刚捣碓敛精神
偈曰:虚实转换裆胯行,左右顺逆缠彼身。
大开大合归无迹,震脚发力显威神。
金刚捣碓敛精神,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均。
金刚捣碓之定位:
金刚捣碓一名护心拳。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金刚为神名。钢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捣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名”。所以金刚捣碓一式古时又称护心拳。
陈式太极拳中有这样的说法:“会不会看看金刚大捣碓”。这足以说明“金刚捣碓”一式在老架一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有无可忽视的代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他最能体现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最著明显的不同之处是“缠丝劲”。金刚捣碓包含了左缠右缠,顺缠逆缠,上缠下缠等各种不同的缠法,最能体现太极拳的这一特点。
其次,在技能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一个金刚捣碓可细分为八个动作,由双手缠丝、双腿缠丝,单腿独立等组成。尤其是开裆运裆,虚实转换的过程,对其初学者来说正确掌握难度非常大,是任何一个单式动作都不具备的。
再是,体用结合十分紧密。不但蕴含着深刻的太极原理,而且把他拆开来研究,招招式式都有十分丰富的实战技法。如能熟练掌握其原理与用法就真正悟到了太极拳的真谛。
金刚捣碓之要领:
上掤架臂:
形体运动(1):
接上势,身体微向右转,微松右胯,重心稍向左腿压,两手在小腹前有左顺右逆缠意,然后,裆走后弧,重心右移,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松左胯。两手外掤与胸背后拔形成对拉劲。两眼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1):
意念引导,缓缓松开右胯,身体向左移,两手在小腹前用意念作左顺右逆缠丝,换劲于左逆右顺缠时,意念引导下裆部走后弧,重心转换好以后,意念集中于右脚,两手上掤时,劲在意念的引导下,由右脚上传至腿、胯、腰、背、肩,分送至两手直到手指。
气血运动(1)、
内气运动:接上势的呼气,双手在小腹前缠丝是吸气,上掤时缓缓呼气,双手到定点时,气沉丹田,劲掼指梢。(先吸后呼);
经络运动:沿足太阴脾经运行。随着双足的左逆右顺缠,由右脚二趾外则的厉兑穴运转至拇趾内则趾甲角的隐白穴,沿大趾内侧经核骨,两腿肉侧至腹部胸部,运至前胸旁开六寸第二肋骨间的周荣穴。
用法:
对方右手用拳或掌向我击来,我向左闪身,两手上掤,右手接拳,左手接肘。
缠丝后捋:
形体运动(2):
接上势,松右胯,挡走后弧,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两手坐腕作左顺右逆缠丝,保持一肘距离不变,右脚尖外摆,身体右转90度,两手随身体后捋,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2):
意念引导松开右胯,在松胯的带动下,由意念的引导转移重心至左腿,两手在身体的催动下作两手左顺右逆缠。以意领身,以身催手。(意念的轨迹:右胯——胸背——双手)
气血运动(2):
内气运动:上动呼气。松右胯,移重心,双手开始转换缠丝方向的过程时吸气。一路转体后捋双手时呼气;
经络运行:走手少阴心经。由腋窝顶端的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前臂内侧后缘,传至掌外侧,到小指桡骨外侧少冲穴。
用法:
接住对方冲拳后,迅速用身体的旋转,和左小臂的滚动,将其引空。
扣裆独立:
形体运动(3):
接上势,挡走后弧,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身体微向左转,左脚提起,膝与小腹同高,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棚,右逆左顺缠,左掌心向右向上,右掌心向外。身体下沉与虚领顶颈上下成对拉劲。目视身体左前方。
心意运动(3):
意念引导松开左,走后弧送胯至右腿。左腿提起时心中有勾挂之意。
气血运动(3):
内气运动:接上势呼气,移重心走胯时开始缓缓吸气,腿提到位时吸气完成。
用法:
提腿扣膝,用于护裆。另外还可钩挂对方的脚和踝关节。
开步则踹:
形体运动(4):
接上势,右胯稍向下松沉,左脚跟内侧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掤出,双手的掤劲与左脚形成对拉劲。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4):
意念引领松沉右胯,意念中左脚与双手缓缓舒展对拉劲。(意念:右胯——对拉)
气血运动(4):
内气运动:上动吸气,身体下沉开步时开始呼气,左脚内侧落地时,气呼尽,沉于丹田。
经脉运行:走手太阳小肠经。由手小指内侧少冲穴转到小指外侧少泽穴,沿腕部、尺骨、肘内侧,上臂后外侧,至肩胛部、顡面、眼部止于耳部的听宫穴。向下过膈肌入小肠。
用法:
蹬踹对方的膝盖和臁骨。
转体前掤:
形体运动(5):
接上势,身体微向右向下松沉,裆走后弧,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身前掤。左手至胸前,手心向后向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向后。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5):
意念引领松右胯下沉、裆走后弧移重心与双手缠丝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然后,向左转体与双手走下弧前掤协调一致。
气血运动(5):
内气运动:,接上势,上动呼气。此动先吸后呼。身体开始下沉移重心时开始吸气,,双手左逆右顺缠完成后,气正吸足。转体上掤时开始呼气。至定式气正呼尽。
经脉运行:行足太阳膀胱经,由眼部越头顶,向后、向下,经颈部,后脊柱两侧、腰和臀部到大腿、小腿后侧外踝后侧达至阴穴。
用法:
后捋时,对方一感空劲,便会随意撤回,借机顺势打挒劲。
撩掌击裆:
形体运动(6):
接上势,左手向前后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于胸前,置于右小臂内侧,手心向下;右手先微向后撩再领右脚弧线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向合,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拇趾)点地,左膝领起,重心在左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掌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上,拳心向上,拳眼向前,随右拳下落,渐渐松左胯,身体重心随之下沉,重心完全落于左腿。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6):
意念引导下两手前后走弧线对拉,掤劲饱满,左右两手缠绕合于胸前。
气血运动(6):
内气运动:撩掌时吸气,至右拳下落时呼气。气沉于丹田,下落至涌泉。
阴经脉运行:走足少阴肾经。从小脚趾经涌泉,斜向内踝,沿小腿、膝、大腿内侧,至腹部、胸部的俞府穴。
用法:
左手前撩击其面部及眼睛,干扰其视线;右手托掌下可击对方裆部,上可穿其咽喉;提右脚上步可踢对方裆部、膝盖和臁骨。
击颏顶膝:
形体运动(7):
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左掌下沉托于小腹前,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左掌、左脚下沉右拳右膝向上呈对拉劲。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7):
意念引导右拳向前向上冲出,同时意念有一绳子将右肘与右膝拴住,上下相合,手脚完整一体。
气血运动(7):
内气运动:
接上动呼气,提右腿右手时吸气。
经脉运行:
任督二脉运行情况:气沿督脉上行至人中。
十二经脉运行:走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侧胸部天池穴,经腋下,上臂内侧、肘内中间、前臂掌中,经劳宫穴,到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用法:
右拳上冲,可击其下颏或咽喉;提膝可撞击对方裆、胸、腹等部位。
振脚捣碓:
形体运动(8):
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8):
意念引导下右拳与右脚同时发力。
气血运动(8):
内气运动:接上动吸气,随右脚震脚发力,右拳下沉落于左掌心,气从丹田快速呼出。
任督二脉运行:沿任脉从人中下行至丹田。
十二经脉运行:走手少阳三焦经。从中冲缠至关冲穴。在无名指末端,沿手背过外关穴,前臂过肘尖,经上肢伸侧至肩部、侧颈部,侧耳部止于外眼角丝竹空穴。
用法:
振脚捣碓,蹬对方脚趾;平时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行拳走架时还可提振精神。
金刚捣碓之修习:
每当修习任何一式,必须明确一式之目的、方法与用途。修习金刚捣碓一式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当明其目的:
修习“金刚捣碓”一式,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弄清缠丝劲的真正含义、特点和用法,了然于心。
二是撑握重心转换过程中裆胯的运行轨迹。懂得裆走后弧的方法。
三是增强单腿独立一稳定性。四是撑握各招的实战技法。
其次应懂得修习之方法:
金刚捣碓一式光与套路结合练习,次数太少,难得其要旨。需特别另下功夫,经专门训练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可以将老架一路改编成“四面拳”进行反复练习,所谓“四面拳”就是先从老架一路的第一式走到第六式,然后再返回第三式“赖扎衣”朝四个方向循环往复,不断进行练习,细心体会之。由浅入深,由形体的协调,到形体与意念配合,再由意念到气血的结合。不断从中寻找新的感觉,巩固原有的感觉,以求最佳之效果。
再次练好定式:
定式是一势的静止形态,也是最终落点,必须另加固定。
定式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
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在似有似无之间。
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项端直。
两肩下沉不可有上架之意。
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左肘下沉,有轻轻擎住意,右肘下沉不可稍有上架意。
左手腕朝上与鼻尖对齐,右拳落左掌中,离胸五六寸。
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两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两足並齐端正,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