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视频赏析、朗诵


标签:
王羲之 |
分类: 休闲天地 |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视频赏析、朗诵
【作者简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朗读
《兰亭集序》赏析
熊江平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九年:公元353年。
岁在癸丑: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
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会稽: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
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
修禊: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禊: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
○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指谢安等32位名士。
少长: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
毕:全部。咸:都。
○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
激湍:急流成漩涡的水。映带: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
○再描写集会地景物之胜。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
流觞:古人一种饮酒取乐的方式,即把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酒而饮并赋诗。
觞: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用以流杯。
列坐其次: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
次:处所,这里指水边。
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
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咏诗。
幽情:深藏的感情。
○再写流觞饮酒赋诗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这一天呀。惠风:柔和的风,春风。
和畅:温和舒畅。品类:指万物。所以:用来。
游目:纵目游观。骋怀:舒展胸怀。
足以:完全可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
极:穷尽。娱:快乐。信:实在。
○再写集会之日有良辰美景之乐。
第一段,叙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流觞饮酒赋诗、欣赏良辰美景的乐趣。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引起议论的助词。相与:相互交往。
俯仰: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一世:一生。这两句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借“俯仰一世”引起议论。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
或:有的人。诸:之于。晤:面对面。
○一种人舍躁趋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因:凭借。寄:寄托(情怀)。
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如山水。
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放浪:不受拘束。形骸:身体。
○一种人舍静趋躁。 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céng)不知老之将至。
趣:同“趋”。趣舍:取舍。万殊:种种不同。
静:指性格安静,即上文“晤言一室之内”。
躁:指性格躁动,即上文“放浪形骸之外”。
欣于所遇: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
暂得于已:对于自己暂时得到的。快然:高兴的样子。曾:竟。
○两种人都有“欣于所遇”之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所往,指所向往、爱好的事物。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
感慨系之矣: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系:继续,接着。
○两种人都有“情随事迁”之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从前。陈迹:旧迹。犹:尚且。
以之兴怀: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修短:指寿命长短。
随化:听凭造化。化:造化,指天。古人相信人寿长短是由天决定的。
终期于尽:最终期限归于完结,即最终必死。
○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指庄子。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一件大事。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
○引古人语承上启下,提出死生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ào),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古人。
兴感之由:(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
契:符契,古代一种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
临文:面对着文章。嗟悼:感叹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从心里理解它。喻:明白,理解。
○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兴感之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固:本来。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样。
一:作动词用,看作一样。虚诞:虚妄的话。
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齐:作动词用,看作相等。
彭: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活了八百岁。殇:幼年死去的人,短命。
妄作:胡编乱造。“一死生”和“齐彭殇”都是庄子的观点。
○但不同意庄子的生死观。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的兴感),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昔人(的兴感一样,不能喻之于怀),可悲啊!
由:通“犹”,像,如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列序时人: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
列:排列,一个一个地。
录其所述:记录他们所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所以兴怀:产生感慨的原因。
其致一也:人们的情趣是相同的。
览者:读者。斯文:这篇文章,指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