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米稀饭
(2024-06-11 16:38:34)分类: 文史资料 |
莲米稀饭
儿时的工农街,实在有几个值得记忆的手艺人,这里就记一个儿时特别喜欢,专门卖莲米稀饭的老人,虽然是本街本土的,他的名字我是一直没有搞清楚的,但是相信五通桥相当多的人都是知道的“刘老乡”。
基本上是每天的早上或者傍晚,街道上总会传来阵阵竹筒的“邦邦”声音,那就是通知你:卖莲米稀饭的刘老乡来了。只见一个高高瘦瘦却精神十足的人,挑着一副木头挑子,一头是一口大砂锅温热着冷暖适宜、独家配方的莲米稀饭;一头则是一套碗筷汤匙。手上拿的是一节约一尺二寸左右长的楠竹筒,竹筒由上至下开个半寸左右的缝,这就是可以传播声音的特殊招牌,就不需要开口广告了。另有一根楠竹棍,不时地敲在竹筒上“邦邦”有声,远远地就可以招揽生意。这就是人们称之的刘老乡,他拥有五通桥乃至乐山独一无二的莲米稀饭……。
他卖的莲米稀饭粘粘糊糊,酸酸甜甜,口感超级丰富。其实即便是最简单的食材,只要用心制作品鉴体会,也能成为一门艺术。熬好的莲米稀饭之上,五颜六色,清凉甜润,软糯爽口,色彩绚丽,味道丰富。老辈子们口口相传地说刘老乡的莲米稀饭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钾、钙、镁等营养元素,具有防癌抗癌、降血压、强心安神、滋养补虚、止遗涩精等功效。吃起来糯糯的,还自带着特殊的香味,喝上一碗,就能够元气满满地开启一天的生活。
任何时候都有非常讲究的美食爱好者,如像一些人专门要求舀清稀饭,就是为了要欣赏这个莲米之美,还是使用质朴的方法——半水半米的清粥为最佳。煮得半透明的莲米粒悬浮在同样是半透明的粥水里,或许点缀着些小气泡,热气从表面缓缓升腾,越是观察越会觉得面前的这碗粥有禅意。用木质筷子撩起一堆米粒,趁热迅速吮进嘴,先用舌尖感受稀饭的温度和稠度,随后放任它们在嘴里自由扩散,这时候最好把脑子放空,让温柔又清爽的米香从味蕾慢慢地向头顶涌去。
喝莲米稀饭,嚼还是不嚼也就是个人的选择了。当温热的粥水顺着食道往胃里滑时,冥思暂时停止,是时候撩下一口了。和品酒一样,竟然颇有怀古之风。味道,是一种很难用文字和你传达的美好,我也和它久违了。
一碗莲米稀饭让我们的味蕾和心灵一同沉浸在这道美食的香气中,让它们迸发出一丝丝的幸福和满足。尽情享受这份时光的美好,让粥的温暖包裹住我们的心房。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莲米稀饭,不仅养胃又暖心,还能讨个万事“粥”全的好口彩。
老年人摆龙门阵说过刘老乡是江苏盐城人,他儿时的盐城是苏北最穷的地方,家里是做香腊钱纸生意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外加两个妹妹,母亲特别宠他,吃奶都吃到十三岁,以至于他七十以后还长出了八颗新牙!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差,也许他能活过百岁的。他年少时练过功习过武,到十四五岁上,离家只身去上海码头做装御工,据吹牛说的,他能一次扛两袋(每袋百斤重的)洋面袋子;能用牙齿咬起装满水的大桶; 还能将一枚小钱一口咬成两半!抗战暴发后,因和工人闹事被日本人抓去蹲过大牢。
后来刘老乡进入盐务局税警团,是税警团团长(不知道名字。如果真正是团长那就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将军)的马夫,是个上士班长,就这样枪林弹雨历尽千难万险跟在团长的马后途经十三个省,最后到达五通桥驻扎下来训练。经过数年,考虑自己年岁已大,又有家室的拖累,再则五通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比起自己老家盐城,那个成年累月靠海吃鱼虾的穷地方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于是他决定从税警团退出,在五通桥定居了下来,靠着退役时团长给的安家费找了个临时居住点(现在工农街中段后山的猪槽井旁的岩洞)住了下来,不久又买了一套张家院子临街的房子正式安居下来。
为了养家糊口,每天要半夜起床开始熬稀饭。那时候没有手表闹钟,街道上只有一个姓韩的打更匠每天晚上循环在顺利街13个居民小组报时打更。每当二更过后,便要开始一天辛苦的劳作。天还未亮就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一路吆喝着穿街走巷——整个五通上至金山王村,下至磨子场沙嘴儿,西坝、冠英场、牛华溪、竹根滩,无处不留下他辛劳的足迹!
刘老乡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了能更好的招揽顾客,他算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有时停下挑子休息打打拳,有时候唱唱歌,他的拿手绝活是踢毽子,你看他从手到脚、从脚到膝盖、从膝盖到肩、从肩到头,他能从头部两侧一左一右来回晃动一个多两个小时毽子不落地!曾经在一九五六年的五一劳动节获得体育运动会冠军!奖状上还有当年五通市市长王淑堪的签名。所以每次刘老乡经过家门口,小娃儿些一定全部都围了上去,即使没有稀饭吃,看哈儿打拳踢毽子,也是过瘾的。万一大人喊吃一碗稀饭,那就赢到了。
这是一个寡淡的故事吧,想起来很值得回味,但是说出口又觉无趣。很多老话,也是要旁征博引多少的往事才能叙述出来,如果这世界还有一个人欣赏,就觉得不寂寞。我想刘老乡叔也不会知道,多年后,有一个人还在对他那一碗莲米稀饭难以忘怀。
注:这篇文章借用了刘老乡老辈子后人的部分文字,在此表示歉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