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让堂
(2024-05-14 15:36:19)分类: 历史 |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音同末),老四季札。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季札品格高贵、才能出众、智慧超群。寿梦临死前,遗命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推辞不肯接受。干是,只得让长子诸樊继位,暂时摄行国事。
诸樊把父亲的丧事办完以后,再次让位给季札,还是被季札谢绝。然而,吴国人最为认可季札,坚决要求立他为国君。季札只好逃到乡下躲藏了起来,在那里耕田种地,以表明自已淡泊政治的决心和志趣。对此,他的三位兄长也很无奈,最后只好商量了一个两全之策,就是他们哥仨先按长幼之序由大到小依次作吴国国君公子季札品格高贵不忘承诺挂剑让国如此下去,最终就一定会轮到小弟这个办法既可以满足先王的遗愿,也不致让季札太过为难。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此后三十多年,诸樊、余祭先后去世,后来季札的三哥余眛也死了。这下王位顺理成章应该是季札的了,可是季札仍然不愿意接受。他再次逃走了。吴国人只好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作王。季札宁愿去乡下种田,也不愿意做国王,这个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比,与后世那些为争皇位而父子、兄弟相残的血腥事例相较,真有天壤之别。
大壤为o
《史记》里还记载了季札的另一个小故事,也很能说明季札品格中高贵的人性之美。事情是这样的,季札受命出使列国,他最初北行路过徐国的时候,徐君很喜欢他的佩剑,可是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一点,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季札有意以剑相赠可是到外国出使,在礼仪上是不能不佩带宝剑的,他想等出使回来再赠送给徐君,因此当时也就没有说什么。然而,等到季札出使的任务完成,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很是悲痛,他到徐君墓地吊唁,然后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了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十分不解,问他:“徐君已经去世了,您这把剑还要送给谁呢?”季札回答说:“不能这样说呀,当初我心里实际上已经把剑给他了。现在不能因为他去世,就违背我原来的意愿啊。”“季子挂剑”这件事在历史上很有名,后来甚至成了一个典故,其寓意就在于表彰人与人交往中的这种雅量高致,与传说中“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摘自《山西文学》赵荔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