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宾虹画竹根滩

(2023-01-13 15:28:19)
分类: 关于我

黄宾虹画的“犍为竹节滩”赏析

(五通桥)曾祥其 金犍为 2022-01-12 12:25

黄宾虹画的“犍为竹节滩”赏析

(五通桥)曾祥其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tslsBbfLprr8CPZboh5AAtaDVUoT2El660zsX5dw0QbTSOFfLeRk9L97QE9gOfia9m8DmUCbgXUicsUAlC91k0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1

    要说最早来到时属犍为县的五通桥写生绘画的顶级画家,可能当数黄宾虹老先生了。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来自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1932年秋,黄宾虹先生应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之请从沪入蜀。他溯长江而上,经武汉、重庆,由水路到叙州(宜宾),入岷江,经犍为至嘉州(乐山)而上峨眉山。一路吟诗,一路写生。如《自叙州至嘉州乘帆船作》诗——

千里飙轮破急湍,虎须鱼复过来安。

我容徐领看山趣,翻喜篙樯上水难。

又如《犍为》诗——

荒江阻石尤,镇日倾浊酒。

酒醒风更骄,狂拜毰毸柳。

再如《乌尤寺暮还》(现在乌尤寺还雕刻有黄宾虹书写的对联)——

万个围青雀晴,回舟人定夜华明。

烟含树影山无迹,石咽江流月有声。

酒力游跻杰阁,羁愁戍角动边城。

寻间图得涪翁句,自理溪藤对短檠。

    10月12日始抵成都(见民国廿一年十一月九号成都《新新新闻》),下榻陈泽霈之一庐。翌年春,教课数月,并漫游青城。后由成都出发到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等地至广安,游天池。再沿嘉陵江回重庆,由重庆乘轮船东还,览长江三峡之险,整个游程历时近一年,得画稿千余幅,诗文70余首。巴蜀壮游,是黄宾虹先生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成为他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对此,他曾吟诗——

雨中游青城

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

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黄宾虹入川时节,一路行来,水路从犍为到游五通桥时间当在9月底。自清代,五通桥就因“垂杨夹岸水平铺”类似杭州西湖而有“小西湖”之称,黄宾虹肯定早就啧啧称羡的,今日来到宝地,绝对不会空手而归了。其在五通桥画的“竹根滩”这幅画人们知之甚详,在相当多的介绍五通桥作品中都有这幅作品为黄大师扬名,算得上是出尽了风头。

    近日去江北区图书馆借书,看见一本《黄宾虹山水写生册》,就借了回家慢慢学习、欣赏。这是一本2016年7月第一版的《黄宾虹山水写生册》(图2)共19幅绘画折页作品,分别有“山水册”4幅;“写生册”6幅;“山石写生册”7幅;另外还有“峨眉龙门峡”、“青城山一角”各一幅。写生册纸本水墨施色,无年款,尺寸不等,此书选取收藏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经典作品,画面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在较小的尺幅内以高度概括的笔墨表现当地的风貌,布局完整,一气呵成。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匠心独运,笔墨简洁、生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表现了蜀中山水的“云烟杳杳,暗霭具有深远之致”的意境,或“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的气势,方寸之间很见大师功力。

    它尺幅虽然不大,但山川气象清雄,笔法秀颖,墨色朗润。在“山水册”4幅其中之第四幅标题为“犍为竹节滩”的作品照片,我大吃一惊,这不就是五通桥的竹根滩吗?黄大师何日将我们的地名改了啊?仔细看那画面题字(图3)“蜀之犍为,江水极险急,唯竹节滩有平流,如江南湖山小景。兹试写之。虹庐堂。”印章白文:“黄宾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tslsBbfLprr8CPZboh5AAtaDVUoT2ElxNDRUa0FX0Q5jAV1buiaLq7YgC2iaZntxfE9ysibUe8q2QibpYtV4fLny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2

    显然黄宾虹是由水路经过宜宾、犍为,从虎口湾走上水来到小西湖,这感受过水路的急流凶险之后欣然喜悦的心情,都从这段题跋里面透露出来了。山水册四幅之一为《梦里三峡》;之二为《广安天池》;之三为《蓬溪道中》;之四为《犍为竹节滩》。这些小幅作品虽然不像他晚年那样纵横恣肆,但却是研究他在蜀游山水写生过程中重要的研究文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tslsBbfLprr8CPZboh5AAtaDVUoT2Elhfnlwcxvhb9qLbfibVwueeibNnzL63GQvZyhicHTupRhKibKKiaqiaVT5qib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3

    五通桥是一座颇有特色的水乡古镇。涌斯江(拥斯茫水,也称新开河)和茫溪河把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竹根滩三部分,有人夸张地形容是武汉三镇的缩影,这其实有点自我膨胀了。五通桥区地貌有平坝、浅丘陵和低山,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绿水环绕,玲珑秀丽,民俗独特。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小西湖”由此得名。再由各种风格的桥或者小舟把3片陆地连结起来,荡舟河上,穿行桥下,可领略水乡风情。五通桥的另一景观是这里生长着几百年龄的黄葛树,蓬勃浓郁的上千株苍劲雄伟,枝繁叶茂,童童如盖,树沿着河,街沿着树,形成了五通桥独特的榕树风光。五通桥,有过“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风光好画图”的小西湖美誉,有过天车转动、煤进盐出的辉煌历史,也有过文人荟萃,商贾云集的流金岁月。有许多书画家在五通桥游历期间,留下了大量反映小西湖山水风光与民俗民风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绝不只是简单的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写意,而是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以及与众多文化名流交往的人文信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tslsBbfLprr8CPZboh5AAtaDVUoT2ElJcOF5oj5hiaGVxgZ6NpTsuXhmW7Ua3J2OwzMbBCxqKTE8v0dq4X3oT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图4

    我们看到的《犍为竹节滩》这幅画(图4),开始我也没有注意其与五通桥有什么关系,毕竟它是犍为的竹节滩图画,说不定犍为另外真有个叫“竹节滩”的地方呢?只是仔细观察和求助于犍为的文史朋友后,我认定了这应该是画的五通桥小西湖风景。画家自己的定位是在青龙嘴叶家嘴的河边,右边隔茫溪河是四望关,左边正面就是竹根滩。竹根滩应该是滩坝,不会有高峻的山岭,那竹根滩的山岭又是怎么来的呢?四望关后面的山最早叫“四望山”,后来改名“菩提山”,又因为与青龙山相对,根据堪舆学说,青龙对白虎,菩提山在民间也有就叫做“白虎山”的。黄宾虹使用移山造海之力,将菩提山移到了竹根滩,他当然是为了构图、画面层次的需要将地形做了“遗貌写神”的改变,让我们不敢相认了。还好,小西湖三叉形状河流面貌是没有改变的,“犍为竹节滩”其实就是现在五通桥的竹根滩,只是因为当时的五通桥隶属于犍为县管辖。世人所称道的五通桥小西湖,正是居于这个区域。邑人名仕有文章颂扬家乡:“新开河与茫溪河会流处之四望关,杨明清先生提议建桥水上,曰四望桥。由桥南北望,近水远山,俨入画图。东顾有渔人泛舟仙源难寻之胜;回首西盼筌溪街,市场繁荣,船渡争喧,其热闹情势,与东北南三面迥异”,“花木阴深,风物清疏,山清水秀,冈陵起伏,井筒参差,沙洲渔网,碧空鸟翔,一幅自然界神妙画品,非寻常画家所能摹绘”。

    犍为竹节滩画的清晰自然,这小西湖的风景画肯定也受到编辑的喜爱,直接将它作为这本画册的封面,我见尤其喜欢。有人评论黄宾虹:他越是精心之作,越有麻木之感,因为精心于法,反反复复,黑得透不过气,当然他的黑里面有东西。有人回忆说,黄宾虹有一张山水画,墨上赋了几层墨,反复皴点,层层积加,结果这张画提在手里像一张铁皮,纸都被墨凝固加厚似铁皮了,哪里还有激情呢?太理性化了。所以,他的画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给人不快的感觉,当然细细地看,又有味道(也叫“耐看”),这味道仍然是笔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经心之作反给人轻松和视觉上的快感,此图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在黄宾虹的艺术人生中,除了面对传统之外,直接面对造化的写生,才是他的绘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形成了一种模式:每至一名胜,则必询其地名,详其古迹,写其形态,貌其草木,写真数百幅。1932年9月入蜀,1933年9月返沪。虽然黄宾虹的巴蜀壮游仅仅一年,但“入蜀方知画意浓”,行程数千里,收获非常大。学界更是认为蜀游是宾翁晚年山水画蜕变的重要转型期,对其艺术生涯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语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