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与犍为的关系
(2022-05-05 15:06:25)分类: 历史 |
五通桥独立建市70周年专题
五通桥与犍为的关系
罗家祥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乐山市所辖五通桥区(县级区)与犍为县,虽分属2个不同的区县,古则长期为一地。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眉州(治今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下新设平羌郡,平羌郡仅辖平羌1县,郡县均治今市中区,今五通桥区北部属眉州平羌郡平羌县。二年,眉州分为眉州(仍治眉山市东坡区)和青州(治乐山市市中区),今五通桥区北部属青州平羌郡平羌县。三年(563年),戎州(治今宜宾市)置沉犀郡,又分僰道县北部在今犍为县地设(新)武阳县(原武阳县秦即有,在今眉山市彭山区),为沉犀郡治,今五通桥区南部属戎州沉犀郡武阳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戎州(新)武阳县改名犍为县,至今不改;同年嘉州平羌县改为峨眉县。四年(584年),又在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十年(590年)置大牢镇(今五通桥区金山寺、井研县、威远县各一部分),属资州;十三年(593年)升为大牢县,其西部在五通桥东部。此时,五通桥为嘉州龙游县南境、平羌县南境、资州大牢县西境、戎州犍为县北境。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从龙游县南部分设玉津县(治今五通桥区牛华镇),属眉山郡。此时五通桥区主要属玉津县,此外还有少部分属资阳郡大牢县。犍为县属犍为郡(治宜宾市)。
唐高宗(前)上元元年(674年),犍为县从戎州划归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大牢县改名应灵县(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废入犍为县)。
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废玉津县,入犍为县为玉津镇(军镇)。《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市镇·川陕四路》载:“嘉州峨眉县绥山镇、罗目镇,犍为县玉津镇,并乾德四年废县置。”《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犍为县》引《国朝会要》载:“乾德四年,省玉津县入焉。”自此,不管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如何变化,五通桥除了仅牛华镇北部(原属乐山县云华乡)外的全部都属于犍为县管辖。
元代,犍为县城曾经设在牛华镇。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六月之后,因兵燹后,“县治荒简,无居者”,没有人口,便无须治理,而当时仅邻近府城的地方人口会稍微多一点,设此便于治理。县城“(古)玉津镇”距离嘉定府只有20里,可知正是今天的牛华镇。至元顺帝(后)至元元年(1335年)闰十二月,共60年。后此地遗留“犍为坝”之地名。
五通桥自秦开始即有小规模的井盐生产,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以五通桥为中心的犍为—乐山盐场达到鼎盛,位居全川第一,为犍为县争得了“金犍为”的美名。因为经济发达,人丁兴旺,清末民初,这一带的人逐渐产生了独立建县的想法,屡次争取未得。1935年川政统一,犍为县分为4个区、55个乡镇,此时五通桥一带为第四区,驻四望关,管辖19个乡镇:王村乡、磨池乡、梅旺乡、金山镇、灰山乡、红豆乡、金粟镇、五通镇、牛华镇、竹根镇、冠英镇、杨家乡、蔡金乡、新场乡、踏水乡、石麟乡、牛石乡、西溶镇、泉水乡。其后犍为县的辖区和所辖乡镇多次调整,到解放前一直是第四区。
1949年初,犍为县取消区级建置,其他区均取消,但将第四区改置五通指导区仍然保留,辖14个乡镇。12月犍为县包括五通桥地解放。
1950年初,全县设5个区,五通桥一带为第四区,驻五通镇,辖五通镇、竹根镇、牛华镇、金粟乡、金山乡、王村乡、三江镇、马踏镇、黄钵乡、磨池乡、辉山乡、胜泉乡等12乡镇。8月12日,犍为县由5个区调整为10个区,其中五通桥一带为第八区,辖五通镇、竹根镇、牛华镇、金粟乡、金山乡、辉山乡等6个乡镇;第九区驻西溶乡,辖西溶乡、石麟乡、冠英乡、杨家乡、蔡金乡、踏水乡等6个乡镇。
1951年,据内务部1951年8月24日内民字第150号批复,同意将犍为县第八区共6个乡镇全部划出,单独成立五通桥市。于是,自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后合并达985年的2个县,就此再度各自独立至今。
其后,2个县(市)之间的地域还有变更。1952年8月8日,将犍为县第九区的西溶等10个小乡(由原来的6乡划小)又划归五通桥市。11月5日,又将踏水、蔡金、劳工、红旗乡划归乐山县,后来1985年乐山地改市时,原县级乐山市一分为三,蔡金等乡镇几经变化于又改属今乐山市五通桥区管辖(踏水乡改属今沙湾区)。
以分合时间而言,从583年间犍为县开始至今,五通桥区和犍为县的合并时间985年,分立452年,同为一家人的时间远远长于分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