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七(13版)

标签:
百川教育现代文阅读中考语文梁冰 |
分类: 文言资料 |
2013年山东省
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
(二)
(三)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8.①道歉
解析:“谢”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道歉”,今义是“感谢”。“谕”是一个多义词,结合语境分析,“寡人谕矣”中的“谕”应该是“明白”的意思。
9.D
10.对比(衬托)
11.忍所私/以行大义
12.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公理(正义、道理、大义)。(判断句式的翻译占1分,翻译占1分,共2分)
13.(示例)上联:无所畏惧(英勇无畏)
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来源:Zxxk.Com]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11.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演(本题满分7分)
得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可”字的释义,常考。
(共3分,每小题1.5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观”“ 备”“ 乘奔”“ 疾”的翻译。
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善”字的释义和“亡”的特殊用法,常考。
(共4 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享”“盛”“毕”“乃”的翻译。
(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其好学的词语即可。
2013年山东省菏泽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14分)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来源:Z.xx.k.Com]
①若业为吾所有(
③姑俟异日观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孔子曰:“何陋之有?”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来源:学#科#网Z#X#X#K]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
2013年山东省淄博市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叶徒相似,其实(果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B.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桃花源记》)
C.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丢失)入胡。(《塞翁失马》)
D.所以动心忍性,曾(通“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B
10.阅读下面苏轼小品文两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一)临皋闲题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②虽兵阵相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若毒之乎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2分)
答:
(5)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请概括写出。(2分)
答:
10.(1)①优美,美好
(2)C(2分)
(3)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一下子获得了解脱。(2分)
(4)“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的人。(2分)
(5)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共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
(二)(8分)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元方入门不顾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
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
10.答案:①回头看;②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③用来……方法(手段等);④用袖子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顾”“所以”等字的释义,常考。
11.答案: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评分:翻译正确通顺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蠢然”“ 趋”的翻译。
12.答案: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仔细分析对方身上出现的问题。
13.答案: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细读文段,粗略的翻译文段,找出关于两方面的主张即可。
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圣人非所与熙也(
(4)问:“何以战?”(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D.生,亦我所欲也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14.第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9.(1)应当(应该)(2)偏爱
(3)同“嬉”,开玩笑
10.(1)因此感激,于是(就)答应为先帝霍布斯走效劳。
(2)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评分:4分,每小題分)
11.D (评分:2分)
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评分:2分)
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1分)
14.义生
2013年山东省潍坊市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使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来源:学科网]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2)汤不能臣务光
(3)西有虎狼之秦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士莫先焉
B.不然君岂能臣之哉?
C.
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
D.臣窃为君忧之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2分)
译文:
(2)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2分)
译文:
17.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三个理由。(3分)
答:
(二)(12分)
14.(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
15.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2分)
16.(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2分,“以为”“孰”各1分)
(2)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2分,“予“:足”各1分)
17.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一个中向魏武侯揭吴起短处的门客说:“吴起贪心,不能重用。”武侯(于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入宫觐见说:“君王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他贪心,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译文: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答:
7.答案:①得到。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析。2013年山东省泰安市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C.急切取胜的心理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
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③明旦去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译文: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译文:
③路已远,君宜还。
译文:
28.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答:
五、[8分]22.D
【评分】每题2分,共50分。
第Ⅱ卷
六、[14分]
26.【答案】①素:向来,一向。 ②薪:柴,柴禾。 ③旦:天亮,早晨。 ④返:回去。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8.【答案】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学生对陶母的做法并不认同,只要自圆其说,即酌情得分。
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