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儿子充电器作业破坏者 |
分类: 亲子教育 |
(此文刊登于《孩子与家庭》杂志第8期)
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儿子拉开卧室的各个抽屉匆忙地寻找着什么。找了几分钟才问家里有没有不用的充电器,说是要拆开看一下电路,最近正在学习变压器,他想通过实物看个究竟。
一听儿子的这个想法,我很是高兴,撂下手里的书帮着儿子辨认哪个是不能再用的充电器。很快地,儿子找到了一个早已不用的MP3的充电器。我跟着儿子一同进了书房。
儿子迅速地找来了改锥,打开了充电器的后盖,并连续卸下里面的两个螺丝,将充电器的“内脏”从壳里提了出来。这时,儿子似乎茅塞顿开,脸上露出了微笑,并开始给我讲起了充电器的构成来,尤其指着一些元件告诉我哪个是他最近物理课上正在学习研究的东西。讲完这些儿子并没有停止,而是看着电子板上一些数据在计算器上按了起来。
我突然问儿子:“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不是,我只想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跟理论上的有什么区别。”儿子这样回答的。
自始至终我没有给儿子帮助拆卸充电器,更没有更多地跟他交流,而是静静地看着儿子的拆卸、辨认、核算的过程。
就在儿子拆充电器的过程中,我忽然想到了儿子这一双灵巧的手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五六年的拼装玩具的锻炼。儿子喜欢上拼装玩具大概是三岁左右的时候。自那以后,只要遇到儿子没有玩过的拼装玩具我一定会给儿子买一件。后来,越积越多的玩具自然引来了儿子很多的伙伴,我索性将所有的拼装铺在小院里,任由儿子跟他的小伙伴们尽情地拼装各式各样的造型了。我知道,这还有利于儿子社交能力的发展。记得儿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特意从省城给儿子买了一个最大的拼装——航空母舰。惊喜若狂的儿子连续两天将其拼装完成。至此,儿子基本上告别了他的拼装世界。
当时支持儿子玩拼装,更多的目的只是支持儿子的兴趣,希望让其生活在一个自己愉悦的童年,没有想到更多的内容。后来,通过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才知道,儿童的动手能力基本上与其智力共同发展,不能小觑儿童动手的能力,更不能遏制儿童手的运动。
在一些国外教育中,小学生每周的课程中特意地安排了拼装或积木的课程,目的就是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刺激官能发展,协调身体机能。当然,国内的课程中也早已安排了手工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儿子拆卸充电器的过程中,我为何有意问儿子这是否是作业呢?因为如果是作业,儿子有为完成作业而应付的态度。知道不是作业,我在欣喜儿子遇问题喜欢探究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中少了一份这样的作业而遗憾。
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只听理论不接触实践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现实,这样的结果只能培养一个个的书呆子。在我们教育教学中,或许是害怕教育政策,或许是担心分数下降,教育者往往喜欢闭门造车,并且喜欢造一模一样的车。
我们的教育中少了一份走进大自然的勇气,少了一份敢于实践的胆量。当然,儿子今天也许是心血来潮拆卸充电器,并不是经常这样去动手拆这个拆那个。或许他没有时间,或许我们的教育者没有有意地去引导。
看着儿子拆开的小小的充电器,它里面的结构真是够复杂的。正如儿子在观看充电器“内脏”的过程中如此感叹:“设计这个小玩意真不简单,它的经历肯定不容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