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预判因素原则心灵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心得 |
以前写过几篇有关与学生如何谈话并走进学生心灵的文章。其中,我最多的谈到的是作为班主任不要单一地去关注学生的成绩,不要让学生感觉一谈话即具有强烈的成绩“功利”目的。今天,我想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大凡作为班主任,在一般情况下找学生谈话都是因为学生犯了错或成绩下滑。也难怪,当下相当多的班主任并非是专职的,而是兼有多个班级的课程。在这种繁重的上课任务压力之下,很难有时间来计划与学生谈心。这也是班主任工作发展的最大的一个瓶颈。面对这种发展的瓶颈作为班主任自然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维稳”,还是要大胆地去开展班级工作。
我一直有这样的一种体会,那些不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仅能够得心应手,而且跟学生们的关系处理得也相当好。这样的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关系自然也保持得比较好、比较长。
月考马上就要结束了,按照年级的惯例,大面积的新一轮“谈话”即将拉开帷幕。我时常在想,只要多多少少追求进步的学生,在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时,他(她)肯定是有想法的。班主任的谈话无疑是要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家都有同感,在每次考试之后,学生的情绪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好像变得比较“温顺”了。而我认为,这是学生提早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谈话”的防范技巧。他们知道,考试过后的调皮捣蛋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其实,这是在给班主任考试过后的谈话进行了一个预判:妄想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
一般的情况下,在进行了考试过后的谈话之后,表面上似乎感觉学生听话了,但这样的感觉能够持续多少时日呢?由此可以推断,我们谈话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带有“功利”性的谈话。在此,我并不是反对考试过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不要跟学生谈话,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切忌谈话秋后算总帐,把先前的问题一股脑儿地摆到桌面上来。
对于与学生的谈话问题,我更多的主张是多进行“非功利性”的谈话。然而,这一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常常难以实现。我指的“非功利性”的谈话,主要指不要单纯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目前的发展能够为将来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谈话中,更多地蕴含的是教育者对学生身体、品德、情操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考试过后的谈话中,学生常常会因为我们的目的明确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有意地进行防范。这无形中为我们彻底地了解学生制造了一定的障碍,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无端地制造了更多的师生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不要有意地把谈话集中在每次考试过后,把它分散到平时的生活当中去,在宿舍、操场、回家的路上等等都是很好的机会。这样的谈话,只要了解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了机会,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学生也肯定乐意畅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