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万泰
高万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64
  • 关注人气:1,3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观理性地看待高三一诊预估分数线

(2012-03-30 08:50:54)
标签:

分数线

预估

一诊

客观

理性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心得

高三市一诊的预估分数线终于出来了。

理科:一本,495;二本,430

文科:一本,535;二本,460

面对着预估的分数线,高三的每一位同学均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细心的同学还能从市排名的册子中找到自己的排名。

这是自从进入高三以来的最正规、最全面的一次考试,学生、学校、家长都很重视。应该说,在看到预估分数线的时候,每一位同学的心理较之以往的考试肯定会发生一些或多或少的反应和变化。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不过,最近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受到了市一诊考试及预估分数线的影响,没有很好的做出积极的调整。而是出现了一些消极、浮躁、急躁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积极备考的心态。

如何客观而理性地看待预估的分数线,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很重要。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中始终要有市一诊绝非高考的理念。

这两天我不断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询问,主要是让我判断高考时依据此成绩是否就能上一本或二本,或者再提高二十分该做如何去努力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更多的回答只能是市一诊绝非高考,其中虽然大体上能判断学生在高考中属于那一层面,但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后面的备考中,学生肯定会受到市一诊的束缚,不能尽最大努力去向更大的空间提升。

诊断考试结束之后,我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了一种怪圈:上课不专心,精神恍惚;下课趴在课桌上睡觉;晚上恨不得熬到天亮;一天到晚,眯眯瞪瞪,让人感觉总是调整不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问题我认为还是纠结于市一诊的成绩不肯放下,甚至做出了自己就这样的水准的评判。当然,这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对预估分数线过分敏感并且心中对“预估”这一词的含义吃不透的学生。

因此,不管你做出怎样的分析和判断,都应该迅速将市一诊的分数线抛至脑后,按重新制定的计划和确定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去做好后面每一天的备考。

二、根据试卷及成绩乐观地预估自己提升的空间。

学习重在学会归纳和整理。同样,考试也需要正确的归纳和整理。可是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很不重视,只知道昂首挺胸大踏步往前赶,不知道停下脚步回头或左右看看。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不断地让我们学会欣赏自我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分数线下来了,只知道简单的算一算数字间距而不知道如何去缩小差距让自己有更大的提升。试问,预估分数线下来以后,有几位同学从每一科的试卷中预估过自己应该或有能力提升的分数呢?我总认为,不重视高三各类考试试卷的学生难以有最理想的提升空间。

面对市一诊的预估分数线,我们应该根据试卷及成绩乐观地预估自己应该或有能力考出的分数来。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自暴自弃,把每一科的考点的问题细数出来,一分一分地计算。这样做一来可以再一次审视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来可以判断自己真正提升的空间。在市一诊的分数线面前,我们要学会预估和把握自己提升的空间。只有这样,剩余的六十多天的时间里,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在高考中考出比市一诊更理想的成绩来。

三、始终坚定只要努力就会在高考中有提升的信念。

何谓“诊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当然,学生不是实体的病人。可在高考的面前又不得不说是“病人”,毕竟每年的高考没有得满分学生。在“诊断”一词的解释中,我想更应该关注“判定发展情况”的内容。对高三的学生来说,诊断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症状并判定发展情况。

真正做好了分析此次诊断考试的学生,不难想象,他是会想出针对自己独特的情况该采取怎样的弥补策略及措施的。纵观高考学生中每年的高考成绩与诊断成绩,提升多则一百来分,少则四五十分的同学比比皆是。因此,只要分析清楚并决定好了,就要坚定努力就会提升的信念。绝不能因为信念不坚定而功亏一篑。谁都懂得六十多天相对于十二年的坚持与拼搏可谓少之又少的道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一定要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与气势来。这才无愧于高三,无愧于自己!

只要心中坚信六十多天就是为了弥补自己诊断考试留给自己的遗憾,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判定的提升空间,相信你的高考定会别样精彩。加油!高三的学子们!胜利永远属于不愿抛弃自己理想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