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其实只做三件事
标签:
白春永汶川人各有志过日子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记得在日记本上抄录了一大串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林林总总罗列了好多条,诸如,帮哪些人、读哪些书、做哪些事等等。虽然这些条目看着也挺振奋人心的,但总理不出头绪来,时常内心感觉还是很困惑。
今天下午听了白春永老先生的话之后,先前的困惑豁然开朗。
白春永老先生是我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为兰州一中校长,现已七十高
龄,今天应邀到我校做专题报告。
白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今天的讲座中,白老先生在举例的过程引出了一段对人生的经典思考,应该说感人至深。他讲到,像他这一把年纪的人时常对人生进行思考,时常考虑人这一辈子到底要做哪些事,想来想去,现在终于总结出了人一辈子其实只做三件事:做人、做事、过日子。
看着精神矍铄的白老先生,不得不让人信服这三件事是他经历岁月磨砺之后的经典概括。
“做人、做事、过日子”,短短的七个字发人深思。
三件事的精辟之处在于其能将高尚的“做人”一事与平凡的“过日子”摆在一起,并能将“做人”放为三件事的首要位置。其中既有引领又有实际,显得通俗易懂、朴实无华。
人活一辈子,说短了其实也就是几十个春秋。而岁月的轮回不也就是由普普通通的日子组成的吗?这些普通的日子说到底了其实不就是在铸就生命的精彩吗?“日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他不会因为崇高与卑劣而延长和缩短。关键的是看在这平等的“日子”里你能做什么事。人各有志,有些人为了自身的提升蝇营狗苟,有些人为了一时的愉悦不顾廉耻,更有一些人为了既得的利益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现实的社会中一些衡量价值的标准确实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但越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越能考验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我们的道德其实也没有沦丧到像有些说的那么可怕,许多人在心灵的深处还是在坚守着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与爱恨。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难道不是人性中关爱的实在体现吗?动车事故中小伊伊的生命不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吗?相反,郭美美的事件不是引发了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仇恨吗?以致让捐款出现了哭笑不得的局面吗?
所以说,人在生命的日子里,其实都在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生存发展,而维系这一标准的恰恰是“做人”二字。当“做人”的这一事置于“做事、过日子”之前事,应该要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再不是简单地以人各有志来定位。它要求只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定要有倾向于社会积极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做有利于他人、社会的事,而所做的事反过来又会有利于自己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白老先生用一生的历练所总结的“做人、做事、过日子”,简约而不简单,朴实无华,蕴含深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此来时时反省自己的每一天,在平凡的“过日子中”,问心无愧地去做事,最终将自己凝练成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