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艺术批评的质量
(2015-11-19 11:13:46)
标签:
时评文化艺术 |
博客批评能达到学术严谨的高度吗?通常博客过于随意,往往是个人的情绪宣泄。严肃的批评家不愿去坚持长久的博客批评,要通过博客批评进入高层次,高质量,高学术,以抒发批评家的个人独特创见并非易事。很多艺术家和读者对于赞赏的评语都无动于衷,因为太多了。而对于尖锐直率的批评却非常敏感。在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不是显摆学问而是表达真知灼见,真正的学问是自然而然在批评中出现而不是故意显露的,对于艺术理论的融汇贯通是建筑在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实践上,和长期对艺术的钻研感悟等许多因素的总和之中,而不是仅仅在学校的理论课本上,更不是在即兴的随意笑谈之下形成。任何艺术评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批评家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心态,无论在学术讨论会上,还是在课堂讲课,或是发表文章,包括博客文章,艺术批评家都应该与作品的对话,对具体艺术品的认真分析,发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独特见解,并对其他的艺术评论具备良好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准确与自身储存的感受进行有效的结合判断。
一个优秀的批评家也应该是一个谦虚的阅读者和鉴赏者,对他人的艺术批评要仔细研究认真阅读,对艺术作品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接收作品中发出的每一个信号,考察艺术家的经历和动机,以及作品达到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辨别,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博客艺术批评领域特别缺少严肃批评家,而今天在互联网普遍的时代,网络讯息越来越重要,认真的高质量的博客艺术批评也就越来越需要了。这样会帮助艺术家和观众检验作品,认识作品的真谛。批评家在实践中也可检验自己的艺术理论,对艺术做出贡献。目前的批评界因利益所趋,表扬为主而很少批评,批评本身缺少质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对艺术本身造成很大的伤害。现在纸媒的传播广泛度远不能与网媒相比,而这种趋势在将来会更加明显。当前是提升网路博客的严肃学术性评价和通过博客来提出理论,展示批评家独到思想的最佳时机。网路博客的理论交流争论多,这是好事,显示了艺术界对新媒体关注度。
艺术批评家不但是一丝不苟的质量检验员,博客文章应有较浓的哲学意味思想,当然无法离开描述和阐释。如果描述和阐释不充分展开,思想也很难达到高的层次。而以艺术系统的语言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和阐释,可以对应地挖掘艺术品在视觉语言方面的进展。但文学性的描述不是视觉性的而是是叙事性的。敏感而尖锐地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给艺术家提供对作品的宝贵参考意见,帮助艺术家充分地认识自己,尤其是认清自己所走过的路及其继续可走的路。对于观众和读者,批评家提供的是一种个人欣赏作品的认识方法、理解角度,还能帮助观众和读者感觉那些原本没有感觉到的东西,起到一种引导作用。然而在今天,有太多的艺术批评家,他们自己对许多作品同样看不懂,甚至根本没有兴趣去观看,理解力几乎和大众在一个水准上。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如果没有能力一件艺术作品表述清楚的话,会把观众越说越糊涂。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似乎正将一件原本可以说清楚的事情说得越发糊涂。有一些批评家,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博学强记训练有素,甚至拥有最多的所谓理论和概念的术语,制造层出不穷的概念,再加上层层叠叠的定语,牵着观众和读者没完没了绕圈子,最后的结果是,绕得读者晕头转向不辨南北。这就是我们眼前的现实。其实,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也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的对象也完全不同。一个在写艺术批评时还惦记着学过的理论的批评家,一个在需要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时还惦记着别人说了什么或者怎么说的,企盼依靠他人的见解或理论支撑自己、以给自己自信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高尚的,严肃的批评家。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第一流的博客艺术学术批评家,应该不断阐述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态度,不一定要让别人服从于自己的观点,但至少然别人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靠别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当今中国的艺术批评存在着太多的利益,很多利益评论文章都是违心的,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经不起最起码的艺术标准的衡量和检验。面对批评,艺术家有没有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界,历史的角度,是否敢于直率地批评?批评家的观点有时候难免出现偏颇,这时候,艺术家不仅需要大度,更需要对那些敢于直言的批评家怀有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