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有规则吗?
(2015-11-18 10:44:42)
标签:
时评文化艺术 |
世界上对当代艺术没有统一标准和规则,当代艺术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如今中国当代艺术标准的衡量就出现在市场上-价格高的就是好的。很多批评家同时担任策展人的角色,这种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的做法使批评陷入的尴尬,批评一旦为利益所左右就丧失了它的公正性:由于批评的缺席,当代艺术的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满足于资本市场的趣味,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媒体似乎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中国的批评家本可以在当代艺术市场中担当起到平衡作用的公正角色,却面临严重的身份质疑与危机,甚至沦落为商品经济的奴隶。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在对西方复制过程中缺失的部分。而价格长久以来一直充当着评判员的身份,价格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主要价值标准,批评成为了制造价格奇迹的可有可无的外包装。艺术似乎无法被量化的数据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代艺术的市场价格绝不是评价艺术价值的标准。艺术史告诉我们,许多当时价格昂贵的艺术,后来都被遗忘,而那些载入史册的作品,有时恰恰不为人所理解,远离时尚的作品。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免不了市场介入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其实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要有自己坚持的主张。
当今的艺术批评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中或充斥着吹捧虚夸气息,或批评言论与艺术实践脱节,无法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艺术资本和大众媒体崛起的当今,艺术批评影响力式微,而艺术批评家们则多将评论文字安置在拍卖会拍出高价、美术馆举行大展时闪耀出场,其“定位效果”来得更为醒目和实惠。有文章甚至指责,这类的收费写作,与小姐“出台”有何差异?文艺批评或者是文化批评,水准的高低,关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观照、文化反思、文化发展的能力,而虚假的甚至是“红包化”的批评,却将此推入沟壑。与往昔相比,今日的文艺批评,仿佛更像促销广告一样华而不实,内容苍白而贫乏。
但是艺术评论家的收入又如何来解决呢,这真是很纠结的矛盾。在利益的驱使下,批评家的发言越来越概括,越来越抽象,大师级艺术家越来越多,学术支持也越来越丰富,有话语权的批评家只能顺从潮流,而一些真正的好的艺术家的好作品如无足够资金投入便难以见天日,很多艺术家投机取巧,大走捷径,形成风潮。这样就形成了新的标准:投入资金越大,作品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