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如何理解叶圣陶的“写作什么”

(2020-10-23 15:18:58)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我是如何理解叶圣陶的“写作什么”

再次阅读叶圣陶的“写作什么”,这是叶老与夏丏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的一篇文章,出版于1938年。中华书局在2007年出版的跟大师学语文系列《怎样写作》,收录了这篇文章,我便是在这本书中读到的。

我在开展学科作文教学研究时,多次引用叶圣陶的观点,如他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叶圣陶说:“至于求作文之更好,则在政治之提高,思想方法之有进,社会实践之深入,固非写作一课之事。” (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9页,转自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这两段话都说了要写好作文,不仅仅是语文课的训练,一篇文章的好坏,表现在知识、思想和语言的综合体现,需要政治觉悟、社会实践和思想方法的不断改进、优化。因此作文教学仅仅依靠语文老师的训练是不行的,作文教学仅仅立足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无用,作文训练仅仅关注语言、结构是无效的,这种单打独斗的写作训练,只会让受训练者越来越厌恶写作,越来越感觉写作是枯燥的,无聊的,机械的,缺乏生命的活力,无法唤醒自我意识,更谈不上提升生活的质量,丰厚生命的底蕴。

叶圣陶在《写作什么》中首先分析了几种写作类型:

第一种:国文教师按期出题目,教诸位练习,就要写作了;

第二种:听了各门功课,有的时候要作笔记,做了各种试验有的时候要作报告,就要写作了;

第三种:游历一处地方,想把所见所闻以及感想记下来,离开了家属和亲友,想把最近的生活情形告诉他们,就要写作了;

第四种:有的时候有种种观感凝结成一种意境,觉得要把这种意境化为文字,心里才畅快,也就要写作了。

针对这四种写作,叶圣陶说:“以上几方面的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

显然,不管是教师出题的作文训练,还是有意境要转化为文字,都立足生活原有的经验,不是从生活以外勉强找来的。作为学生,生活原有的经验总是离不开学习的,他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题展开的,上课、读书、做作业、谈论、实验、表演、辩论、参观、实践、游戏、比赛等,要么在学习,要么为了学习,要么体现学习,而学习的内容,也是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关联。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比如,认识位置。这是作文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写一个物体、景物、人物,都需要表述他们具体的位置;我们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位置的表述,去某个地方、参观景点、见一个人、做一件事、找一样物品,都需要把握事物的位置信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位置的确定问题,数学有专题的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述涉及方位、数列、坐标等问题。五年级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用数列表述一个物体的确切位置,用纵横两个数字表示,写作(ab),第一个数字为从左往右数的纵列中的位置,第二个数字为从上往下数的行列中的位置,两者交叉为一点,这就是所示物体的位置。当然,这是平面中的位置表示方式,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的复杂化,表示位置的方式也要求越来越高。像GPS定位系统,其表示定位的方式要复杂得多。

由现实的位置问题,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位置意识,这就是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拷问: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

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拷问,我们身在何处,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最终还是要拷问他的家在哪里?他要归于何处?面对浩淼的宇宙,怎么确定我们的位置,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从哲学还是数学、物理,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是学习的经验,也是生活本身,而写作将立足经验,觉知生活,并从中获得表达的技巧。

学生写文章,涉及到具体的物、景、人,都和一定的位置相关,学生作文往往忽视这一关系,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时空颠倒、错位,闹出笑话。甚至完全忽视位置信息,导致文章空洞,混乱,条理不清。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经典,其对大观园的描写以及黛玉进贾府路线的描述,非常精准,我们不妨先看看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

至于大观园中对位置、方位的描述,更是精确,显示出曹雪芹杰出的空间把握能力。这里就不赘述。

显然,认识位置,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学习的内容,更是写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和学科生活、学习内容密不可分。学习中的一切经验,都可以写成文章,也应该写成文章。否则从学习之外的经验中写文章,必然导致文章内容的假大空。现在作文教学中的编造故事、仿造范例、生搬硬套,都是忽视学生学习经验的结果。

所以,叶圣陶进一步指出:“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废话,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也就是说,根据我们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总是有话可说的,而且说起来头头是道,不会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没有“废话”,也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

阐明应该的做法后,叶圣陶列举反例说明。而这个反例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写超出经验的东西,空口说白话,“没有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偏要讲星辰怎样运行,没有一点国际政治经济的学问,偏要推断意阿战争、海军会议的将来,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翻看学生的习作,基本上都是超出学生经验的东西,很难看到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特有认知,并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以为写作文只是写经验之外的东西,由此学会编造和谎话,直接的恶果就是,越写越讨厌写作,越写越觉得无聊,越写越不知道如何写。一个学生从三年级开始练写作文,到大学,写了十多年,最后出来工作,完全丧失写作的兴趣。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没有几个愿意写文章的,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

叶圣陶在文章中举例说明:文章说从前学生写作文,老师出题:《温故而知新说》、《汉高祖论》等,完全超出学生的经验,结果学生只能“新呀故呀翻来覆去缠一阵就算完了篇;随便抓住汉高祖的一件事情,把他恭维一顿,或者唾骂一顿,也就算完了篇”。写了一些和自己的经验毫不相干的文字,“简直是鹦鹉学舌,文字游戏。”“到现在,科举虽然废掉了,作文虽然从小学初年级就要开始,可是大家对于写作的态度还没有完全脱去从前的那种弊病。”这种弊端就是不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没有意思,没有材料,拿起笔简直写不出什么来”,或者说:“今天又要写作文了,真是讨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作文教学走了一条歪路,把学生引入歧途,其症结就是“以为作文是学校生活中的特殊的事,而且须离开自己的经验去想意思,去找材料,自己原有的经验好像不配作为意思、不配充当材料似的。”以为“所谓意思、所谓材料是一种说来很好听、写来很漂亮但不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花言巧语。这种花言巧语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去搜寻,像猎犬去搜寻潜伏在山林中的野兽。”对照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的抱怨是真实存在的,这背后的根源就是作文教学的方向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所以叶圣陶总结道:“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照诸位现在写作的几个方面看,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这正是非常顺适的事。顺着这个方向走去,是一条写作的平坦大路。” “因为作文决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写在纸上算完事的,必须根椐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抱着正当的态度的人决不会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为他决不会没有经验,经验就是他的意思和材料。他又决不会说作文真是讨厌的事,因为作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说话和吃饭各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无论何人决不会说说话和吃饭真是讨厌。”

当然经验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深切和浅薄之别。这些区别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优劣。

叶圣陶在文章中举例说:

“譬如我们走一条街道,约略知道这条街道上有二三十家店铺,这不能不算是经验。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知道这二三十家店铺属于哪一些部门,哪一家的资本是雄厚,哪一家的营业最发达,这样的经验比前面的经验深切多了。又譬如我们小时候看见月食,老祖母就告诉我们,这是野月亮要吞家月亮,若不敲锣打鼓来救,家月亮真个要被吃掉的。我们听了记在心里,这也是我们的经验,然而是错误的。后来我们学了地理,懂得星球运行的大概,才知道并没有什么野月亮,更没有吞食家月亮这回事,那遮没了月亮的原来是地球的影子。这才是正确的经验。这不过是两个例子,此外可以依此类推。我们写作,正同说话一样,总希望写出一些深切的正确的经验,不愿意涂满一张纸的全是一些浅薄的错误的经验。不然,就是把写作看得太不严正,和我们所抱的态度违背了。”

而经验的正确与错误、深切与浅薄的背后,是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认识,优化认知,以便深切而正确地理解生活,写出引人深思、给人启示、供人学习的好文章。叶圣陶认为正当的写作态度应该是:写作不仅是写作方面的事,而且也不止是国文和各学科的事,而是我们整个生活里的事。我们每天上课,看书,劳作,游戏,随时随地都在取得经验,而且使经验越来越深切,越来越正确。这并不是为作文才这样做,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就不得不这样做。

叶圣陶进一步指出:“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写作只要伏在桌子上拿起笔来硬干就会得到进步,不顾到经验的积累和洗炼,他们没想写作原是和经验纠结而不可分的。这样硬干的结果也许会偶尔写成一些海市蜃楼那样很好看的文字,但是这不过一种毫不实用的玩意儿,在实际生活里好比赘瘤。这种技术是毫无实用的技术。希望诸位记着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么做,别一方面也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泉源。”

特别强调: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么做,别一方面也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泉源。

总之:刻刻认真,处处努力,读进去,写出来,读书学习可以不断优化写作的经验,围绕学习而作文,让作文言之有物。也借助写作,让我们更好地做人,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我学习叶圣陶的“写作什么”的一点体会,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科作文教学改革的行动纲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