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的知识深度改革和表达式学习

分类: 表达式学习 |
2019年1月3日,第十三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立德树人 成就未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表了以“在学科教室里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演讲。李希贵在演讲中围绕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探索,着眼于把教育资源分布在离学生成长最近的地方,发现真实学生,找到教育起点,让教室成为孩子最喜欢的地方,让教室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他提出用韦伯知识深度指南,来帮助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科教室的教与学指向核心素养。
什么叫韦伯知识深度指南?
199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的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如何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学业成就评价的程序、方法和具体技术,用于评估各州学学成就评价与国家标准以及州标准的一致性。
DOK理论和方法主要指向教学任务、活动和任务的设计,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积极参与的学习工具,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工具。DOK通过不同的活动、任务和问题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强调的不是内容的难度、而是学习的复杂度。
DOK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研究者根据其不同等级的思维要求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活动、任务和问题,使得教育实践者能够设计有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任务、活动和问题。
这四个等级分别为:
1. 平常思维:Recall回忆
2. 概念思维:Skill / Concept 技能/概念
3. 策略思考:Strategic Reasoning 策略推测
4. 批判性思维:Extended Reasoning 深入推测
对应的认知水平和活动任务为:
第一层:回忆和总结文本本身——答案是明确固定的,对应的是事实部分和对事实的简单分析。
第二层:由事实和分析可以得出的概念,以及这种概念的实际应用。答案也是明确的,相对固定的。
第三层:推测和判定,常用的"what if"的提问方式。根据前面的概念和技能,进行扩展分析。
第四层:深入延展,跨学科整合,与原有知识技能结合,用以应对新的问题。
李希贵认为在高端——问题解决与思想创造层级给学生设计时,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使学生把学习变成搭积木,必须根据认知的复杂性来思考学习任务的设计。
李希贵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韦伯知识深度学习:
1.老师设计这样一些学习任务,如“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加入到《平凡的世界》,讲述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
2.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用8分钟时间向母校五六年级的学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为目标人群编辑有关春节的图书并销售。
4.为曹操写墓志铭,研究曹操的个人经历,学习经典的墓志铭,从气量、价值观、胆略、领导力、现实影响、历史贡献这六个方面思考曹操。
5.将《三国演义》的20个人物安放到领导水平矩阵。
李希贵介绍了第三个例子的学习情况:学生图书编辑很积极,高一年级成立了两家出版社,还成立了封面、板式设计公司,出版了20多本著作。出版之后,学生们第一时间卖给校长。他们研究校长在校园里习惯的行走路线,选择在路线上摆摊。校长买了之后,他们就会宣传出去,然后会脱销。李校长根据这一情况,每年花几千上万元买学生的作品,买了之后请名家名人签字,然后到学校的拍卖会上拍卖,一般价格会翻几翻,拍卖所得会再用来收学生的作品。
李希贵校长从事教育三十多年来,先后主持语文主题学习、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小学育人模式创新等多项课题,获得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组等工作,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2010年10月,我到北京参加新学校论坛,会后送了一本专著《学科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李校长当即肯定这一探索,留下手机号,约定到学校好好聊聊。2010年10月19日,在北京十一学校第一会客室,李校长详细了解了学科作文教学理念,当即指示初二年级主任沈静博士,负责课题在学校的试点开展。
2011年4月13日,我再次来到北京十一学校,在国际部六楼会议室,和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特级教师程同森首先介绍自己开展实验的情况,程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化学想象力大赛,学生用童话、相声、戏剧等形式介绍所学知识,把抽象的化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冷冰冰的化学知识有了温度。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了提高。程老师介绍说,有一个学生在餐桌画下葡萄、苹果等水果,构思分子、原子的行为变化,写出《早餐狂想曲》,吃饭就把化学学进去了;有个学生模仿两小儿辨日,写了一篇辨认原子和分子的文章,活学活用,非常有趣。程老师同时指出:学生写作时类比是否恰当、科学,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通过写文章理解知识,建构知识,内化知识,学得更主动,更灵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科作文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情感,对科学美的感动激情。程老师甚至想把作文引入化学考试。初二历史老师司琳娜展示了学生的各种历史作文,历史人物演讲辞、唐朝人的一天、历史短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针对老师们实验中各种困惑和问题,我一一做了回应。最后,实验老师一致认为:学科作文实验需要语文老师统领,整合各学科教师智慧,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一项操作性强,对学生作文和学科学习都有效的实验。沈静老师最后强调:十一学校有非常多活动,老师们都很忙,但这项实验非常有意义。我们老师前期的探索非常可贵,下一步我们语文科组现就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和各学科内容,进行一次梳理,提出协作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实验,真正解决学生作文困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2年10月15日,北京新学校论坛,我受邀在大会发表关于学科作文的演讲,谈到学科作文走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在李校长的支持和关注下,学科作文一步步完善,并取得一定的成绩,2014年获得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背后也有李校长的一份功劳。
现在学科作文升级为表达式学习,提出让学生读进去,学实在,说清楚,写明白。认为:真正能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就是看学生如何说、如何写、如何做,而要评价学生的如何说、如何写、如何做,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和他人对话,和社会对话,和自我对话,学会分享,学会表达,在分享和表达中,达成学习行为。学科作文是表达式学习的常态,是深度学习的最好方式。
李校长在报告中提出深度学习,借鉴韦伯知识深度学习指南来设计学习任务,从设计的练习来看,写作、总结、表达、分享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总结是一个内隐过程,工作记忆通过该过程对它所知觉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性描述。正是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学习内容的复述,开始理解学习内容以及赋予学习以意义,从而增加学习内容保持长时记忆中的可能性。”《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中指出:在学习内容之后,加工让人反省、研究、评价和创造来自内容的意义,这样许多概念得以内化。学习通过将学习内容与他们早已知道的东西联结在一起来使内容具有个人意义。
对应着韦伯知识深度学习的四个阶段:什么是知识、如何使用知识、为什么使用知识、还能用知识做什么,对知识加工的四个领域分别为:1.觉知;2.分析到综合;3.应用;4.同化。这四个领域的加工水平由低到高,同化是学习加工的最高境界,是最深的加工策略。在同化领域,加工以中心内容展开,确保信息以个人方式内化,达成信息和个人的联结。其显示加工领域的结果是:目标设定;日志或日记写作;诸如争辩、批评、赞扬、支持或不支持这样的情感反应;创作纪录片;成为行为榜样;指导其他学习者。显然,围绕着学习内容,学会概括内容,记录学习日志,把学习和写作结合起来,是精细、有效的加工,是深度学习的一种策略。
写作是用文字符号表达信息、交流信息。它反应了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个性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和外界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习思考。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本质上是写作主体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所得,文学家的创作、科学家的研究著作、工程师的技术说明文、甚至我们所接触了各种应用文体:食品说明书、产品使用介绍、软件帮助等无不如此。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莎士比亚的《汉姆雷特》及《圣经》、佛教经典,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深层的探索,其根本也是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后的一种深度思考,然后用文字表现出来。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思考结果,其文字的背后也是一种深度加工策略。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离不开写作,只有写作才能把深度学习更好的进行下去,而这也符合脑科学的一般规律。因为这种写作,是一种精细化的复述,也是一种意义的建构,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