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元曲学写作:《天净沙·秋思》学习寓情于景

分类: 学科作文案例 |
读元曲学写作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我要做到】
1.我能整体感知诗词,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我能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3.我能用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学习内容】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二、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三、诗词故事:
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逃亡惨痛不堪。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满目疮痍的大地。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很崇敬。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学习笔记】
1.《天净沙·秋思》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我还读过寓景于情的元曲有:
【作文导图】
【作文课堂】
吉吉: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喳喳: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吉吉: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凄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哇哇老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首小令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情于景,你觉得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
吉吉:“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们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
哇哇老师:你说得真好!这是作者借枯藤来表达自己落拓的心情,你们还能说说吗?
喳喳: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作者眼中的藤、树、鸦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这景传达出浪迹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吉吉: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作者描绘了一幅荒凉的秋景图,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哇哇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首小令构思精巧,句法别致。仅5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运用景物,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
喳喳: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哇哇老师:我们在习作中要善于学习作者将画面转化为文字,寓情于景的写法。
【名家范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改写
夕阳的余晖伴随着一串悠长的脚步,身旁的景物被镀上了一层薄金。此时正值深秋,一根枯藤缠绕着树干。树上的叶子全部掉光了,它们以前也有过美丽,但现在仅仅剩下几根脆弱的枯枝了。枯败的老树和枯藤,也无疑给这样的寒秋增添了一份萧杀和凄冷的气氛,而乌鸦也在这黄昏下“呱呱”地哀叫,它的黑色羽翼划过空气,带起微弱地波动。
窄而长的古道旁,一位年轻人正慢慢走来,他身后跟随着一匹老马,步履蹒跚,满身泥泞。黄沙漫天,微抬起头,沙尘便直扑脸上,风一道道刮过,犹如刀割。脸被刮得通红,却也寻不着健康的颜色。只有眼中才会偶尔闪现出瞬间的光彩,却又立马暗了下去。土地上的青苔,也失去了活泼的翠绿,化为略黑的老苔。他们疲惫的身影越发得清晰了。
又是一阵凉风掠过潺潺流水,带来无限柔意。年轻人近去,似要洗去那纤尘,却洗不去那满脸的倦意。立于小河之上是一座小桥,水流“叮咚”从其下流过。不知是谁望着这桥,这水,哀叹了一声,此后就再无声息了。
年轻人骑上马,老马走得缓慢,却也得以让他欣赏周围的景色——近处,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炊烟袅袅,久久不能消散。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四周并无市俗喧闹,但却毫无别致之景,乡村之趣,显得平淡无奇。独有那一声声孩子们的欢笑嬉闹,大人们的谈笑风生,却如此刺耳。
收回视野,面前的古道也不知是何时修建的,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年轻人心烦意乱,更不觉在心底增添了几分愁绪。
此时,天已近黄昏,夕阳渐欲落山,把最后几道红光洒向大地。随后,星儿便爬上了天际。远方村庄的灯火依然看得见,若影若现,好似也化为了繁星溶于夜空。年轻人抬头仰望,深深叹了口气,无数哀愁都只化为一句叹息,也不知向谁人倾诉:“我将何去何从?”
游子之心,情归故里,可身处异乡他地,无尽徘徊,沦落于此……
【想想练练】
1.我喜欢的好词有:
2.我喜欢的句子有:
3.作者是怎样运用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4.我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有?
【我要尝试】
1.请尝试给马致远写一封信,向马致远讨教如何写文章。
2.请以“我为同学讲马致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3.请以“秋思散记”为题,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