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学知识练写作:南极点
(2018-11-16 08:29:46)分类: 读名著学写作 |
南极点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第十四章
第二天,3月21日早晨五点,我走上平台,我看见尼摩船长已经在台上,他对我说:
“天气清朗一些,太阳出来很有希望。早餐后,我们到地上去,选择一个地点,做我们的观察。”
早餐完了,我就到地上去。船正在大海中,距岸整整有一里,岸上有高四百至五百米的尖峰矗立。小艇载了我和尼摩船长,两个船员,以及仪器,即航海时计、望远镜和晴雨表。
当我们的船走过的时候,我看见许多鲸鱼,它们是属于南极特有的三种鲸:平直鲸,没有脊鳍;驼背鲸,吐腹多皱折,宽大灰白色的鳍,尽管它有这样的名字,隆起的背并不形成为翼;鳍背鲸,黄褐色,最活泼的鲸科动物。
九点,我们靠岸了。天空洁朗起来,浓云向南飞走,雾也放弃了冰冷的水面。尼摩船长走向一座尖峰,他一定想在这座峰上做他的观察。我们是在充满喷火口所发出的流磺气体的大气中,沿着尖利的火石和浮石的石层,作艰苦的攀登。船长是一个已经不惯踩踏陆地的人,走上这些最陡峭的斜坡,轻便灵活。
我们费了两个钟头,才到达这座云斑岩、玄武岩掺杂的尖峰上面。从上面看,我们的眼光望见一片广阔的海,海在北面天空中清楚现出它的最后界线来。我们脚下,是眩眼的光辉的白冰场。我们头上,是从云雾中现出来的淡白的蔚蓝色。在北方,太阳的轮盘像一只火球一样,已经被水平线的锋刃削开一角了。海水中间,有美丽好看的喷水花束成千成百地放出来。远远的所在,是那鹦鹉螺号,像酣睡着的鲸科动物一样。在我们后面,东方和南方,有一片广阔的陆地,是望不见边际的岩石和冰群的凌乱层台。
尼摩船长走到峰顶上,拿晴雨表小心测量尖峰的高度,因为在他的观察中,峰高也要估计在内。
正午差一刻,单从折光作用看,太阳像金盘一样现出,它对这从没有人迹来过的海面,把它的最后光芒散在荒凉无人的大陆上。
尼摩船长戴上网形线望远镜,这镜利用一个镜面,可以改正折光作用,他观察那沿着一条拖拉得很长的对角线,渐渐沉入水平线下的太阳。我手拿着航海时计。我的心跳得厉害。如果太阳轮盘的一半隐没的时候,正好是航海时计指着正午,那我们就是在南极点上了。
“正午!”我喊。
“南极!”尼摩船长用很严肃的声音回答,同时把望远镜给我,镜中显出的太阳正好在水平线上切成完全相等的两半。
我注视那照在尖峰顶上的最后阳光和那从尖峰层峦渐次上来的黑影。
尼摩船长面对着最后光芒正射在大海水平线上的太阳,喊道。
“再见,太阳!沉下去吧,光辉的金球!你安息在这个自由的海底下吧!”
【名著简介】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是全世界想象力最丰富的人。他的科幻小说,往往通过非凡的想象力、浪漫而又符合科学的幻想,是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产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他成功的预测了登月飞行发射点: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他准确地描述了失重,勾画了宇宙飞船重返大气层落入太平洋的壮丽场景。飞船降落的地方与1969年阿波罗11号从月球返回时降落的地点仅为三英里之落地距。他创作出想象中的“潜水艇”,在海底长驱两万里,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使读者如睹其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此凡尔纳被人们誉之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凡尔纳“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他正是一位把科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的科幻大师。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利用海水发电。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阿龙纳斯是法国博物学家,博古通今,在法国出版过一本书叫《海底的秘密》。船长邀请博物学家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看到了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并将这些海洋生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种详细介绍。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博物学家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学科知识】
潜艇
鹦鹉螺号是艘潜艇的名字,船长为尼摩,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钠来发电。书中是这样介绍鹦鹉螺潜艇的:
鹦鹉螺号是很长的圆筒形,两端为圆锥状,很像一支雪茄烟。它的长度,从头到尾正好是70米,横桁最宽的地方是8米,宽是长的十分之一。它从头至尾很长,两腰包底又相当圆,因此船行驶时积水容易排走,丝毫不会阻碍它的航行。潜艇面积共为1,011.45平方米,体积为1,500.2立方米,潜艇完全沉入水中时,的排水量或体重为1,500立方米或1,500吨。
潜艇的客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房间,长10米,宽6米,高5米,天花板饰有淡淡的图案花纹。潜艇的图书室的四壁摆着高大的紫檀木嵌铜丝的书架,架上一层一层的隔板上放满了装潢统一的书籍。图书室大小与客厅差不多,共有12,000册藏书。
潜艇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的列昂纳多·达芬奇。据说他曾构思“可以水下航行的船”。
16世纪,真实意义的潜艇出现。1578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伯恩著书《发明与设计》描述潜艇。
历史上第一艘用于军事的潜艇海龟号,出现于美国独立战争,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大卫·布什奈尔建成,潜艇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
19世纪80年代,潜艇日益进展,各国逐渐认识其重要性。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德国和俄国等都热衷于研发。1878年,英裔美国人约翰·飞利浦·霍兰投入此项工作,成为对现代潜艇的发展贡献最大的设计师。
至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各种类型潜艇900余艘。
【阅读练习】
1.文中的观察点在哪里?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看?
2.尼摩船长的观察工具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作文技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景物所呈现的状态和样子是不一样的。写文章,如果仅是单一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东西和他人是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新意,自然也就不能吸引读者。所以,学会多角度观察,发现没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写出来,才能显示出文章的独特魅力。
那么,如何学会多角度观察呢?
1.学会选点:观察一个对象,在哪里观察,确定观察点非常重要,因为观察点的不同,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也是不一样。《南极点》选择在地球上最为独特的位置来看世界:南极点,这是别人所不可能选择的观察点,所以作家笔下的景物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同样是一条河,从空中看和站在河岸看,显然大相径庭。观察点可以随时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中确定最佳的一两个观察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观察物,获取最丰富最独特的信息。
2.确定不同的观察角度:确定了观察点,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整体看,局部看,正面看,侧面看等,同时,还需要借助多种感官来观察,如听觉、嗅觉、触觉等,不能仅限于看,而且要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丰富观察内容,写出独到的文章。《南极点》写了登上山峰,从各个方面观察南极风光,写出了南极点独特的景色。
3.借助观察工具:观察工具可以丰富观察的角度,让观察变得更细致,更全面,更有特点。《南极点》是野外考察,带着各种观测工具:航海时计、望远镜和晴雨表。“尼摩船长走到峰顶上,拿晴雨表小心测量尖峰的高度”“尼摩船长戴上网形线望远镜,这镜利用一个镜面,可以改正折光作用,他观察那沿着一条拖拉得很长的对角线,渐渐沉入水平线下的太阳。我手拿着航海时计。我的心跳得厉害。如果太阳轮盘的一半隐没的时候,正好是航海时计指着正午,那我们就是在南极点上了。”
【我要尝试】
【教材链接】
教科版《科学》第六册:植物的一生
人教版《美术》第六册:家乡的桥和塔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