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祖国的河山和顽儿的成长
(2017-06-11 16:47:21)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祖国的河山和顽儿的成长
源自:中华读书报/2014 年/8 月/6
日/第 020 版 国际文化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肯特为《剑桥国别简史系列丛书》所写的《瑞典史》中,提到
20
世纪初瑞典开始发生的一大变化时写道:“伴随更多的中产阶级在瑞典的崛起——这是与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的发展相一致的,对儿童和他们的福利的关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要求不仅从个人修养方面而且从公民责任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吴英译)他还指出,这也“与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的发展相一致”,与此同时出现的强大的自由主义势力,力求对瑞典社会进行改革——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教育被认为是改革社会的基础。瑞典著名的社会改革家爱伦•凯伊在
1909
年出版的《儿童的世纪》中抨击说,不良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她指责瑞典的教育,不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的缺点,就是教科书也问题多多,如教材的内容缺乏想象力,语言也不能吸引儿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爱伦•凯伊特别强调教育在推进未来社会方面起的重要作用。社会上的批评起了作用。“瑞典小学教师协会”成立了一个“学校教材委员会”,来研究是否有可能编写出在教育法和文学价值上都超过以往的新的教科书和地理书。委员会的一位成员阿尔弗雷德:达林建议,请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撰写新课本。他说,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语言很适合教科书的写作,而且她又做过教师,还曾在斯德哥尔摩的“教师进修学院”进修过,在教育方法上有必要的知识。达林说得不错,塞尔玛•拉格洛夫确是编写学生教科书的一个合适人选。
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1940)是陆军中尉埃里克•古斯塔夫六个孩子中的第五个。她出生时就髋部残疾,双腿行走有点瘸。这使她小时候不得不在家由家庭教师陪伴,在父亲幽美的庄园里度过她的童年,把读书作为主要的消遣,最后养成深爱阅读的习惯。
拉格洛夫很早就立志将来做一个作家。她最初选择的职业是既能深造又能自立的教师工作。1885 至 1895
年,拉格洛夫在兰德克罗纳的女子中学任了十年的乡村教师。在这期间,她磨练出了讲故事的技巧,特别是讲述她自己小时熟知的民间传说。在这期间,她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她将此书的开头几章提交给《伊顿》杂志举办的短篇小说比赛,并获了奖。这成为她作为作家的首次亮相,也让她的这部两卷本小说得以于
1891
年出版。作品的成功,使女作家得到女慈善家弗里德丽卡•林内尔的经济支持,使她能专心从事写作。塞尔玛•拉格洛夫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后来陆续写出了《无形的链环》、《反基督的奇迹》、《一个庄园的故事》和以细腻的笔法回忆她童年生活的“三部曲”等多部作品,特别是
1900
年访问耶路撒冷美国人群体时获得灵感创作的《耶路撒冷》两卷本(1901—1902)的问世,使她成为瑞典最优秀的小说家。
达林的举荐成为“教材委员会”的共识。拉格洛夫也像瑞典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鼓吹改革,她乐于接受这一任务,不认为为孩子写作会委屈她的才华。那么要请她写一册什么书呢?
这段时期,瑞典王国正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
瑞典和挪威原属于一个“君合国”。但是长期以来,两个王国由一个君主统治,关系紧张不可避免。终于到了 1905
年,挪威宣布独立,两国的联盟解体。另外,历年来,瑞典作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一个岛国,国内的上层人士对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都存在一种鄙视心理,而崇尚外来的西欧文化。就连中小学生也都被教育认为,瑞典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国外。在这双重的形势下,大量的瑞典人纷纷移民美国’。于是,许多作家、艺术家认为,他们有责任为重建瑞典的荣誉、发扬祖国的文化作出贡献。瑞典小学教师协会希望拉格洛夫为学生写一册地理课外读物,展示祖国的锦绣河山,作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
任务要求塞尔玛•拉格洛夫书中写的必须完全正确无误。对于这一要求,除了教材委员会为她找来所有有关瑞典的材料:地理书、历史书和自然史等等,塞尔玛本人的经历和勤奋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塞尔玛•拉格洛夫生于瑞典中西部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她的多数小说均在这里创作;她还
在瑞典南部的海港城市兰德克罗纳长期任教,写作《旅行记》期间又待在瑞典中部的达拉纳。对这些省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她都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为了搜集其他各省的直观情况,据女作家的美国译者维尔玛•斯旺森•霍华德(1868—1937)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英译本的序言中所说:
“她花了三年时间献身于大自然,去研究和熟悉动物和鸟类的生活”,期间又作了两次全国性的游览。同时,“她还去搜求此前未曾发表过的(瑞典)各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她把这些都编织进她的小说里”。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描写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搞恶作剧的小男孩尼尔斯•霍尔耶松通过骑鹅旅行的历险,成长为一个温柔、善良、勤劳而又乐于助人的英俊男子汉的故事。
作为一册地理课外阅读书,童话写了瑞典数十上百的城乡村镇,但是故事的基点放在 Skane(斯科讷,吴朗西等译作“南雄”)
。少年尼尔斯•霍尔耶松的家“是住在南雄南的下部,西韦门赫格村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他抱住想离开地面飞走的雄鹅,却“完全忘记了他是弱小无力的”拇指大的小人,于是便“不得不跟着升上天空”,作了这一次收获极大的飞行,最后又飞回到西韦门赫格地区,回到斯科讷(南雄)
的家,想想“真奇怪,这儿没有一点儿改变,我觉得好像就是昨天似的……”
塞尔玛•拉格洛夫将斯科讷作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她对此地怀有的深厚情感。
斯科讷是瑞典最南边的一个行政县,中世纪的教堂,16、17
世纪的古城堡和庄园使该地区别具一格;它还是素有“瑞典粮仓”之称的一个县。除了四通八达之外,此地与丹麦、德国和波兰都有轮船相接。传记材料说,塞尔玛•拉格洛夫很喜欢斯科讷,她在斯科讷有很多朋友,她甚至把这里看成是她的第二故乡。研究者认为女作家将这里作为童话起结的地点,是选择了全省“一个最漂亮、最有趣的地方”。
另外,塞尔玛•拉格洛夫让她的小主人公骑一只雄鹅去游览祖国大地,与她本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家鹅是塞尔玛小时常见的禽鸟,她一定很喜欢鹅。她曾在
1894
年写过一篇题为《灰鹅》的小说,描写一只家鹅敢于跟一群野鹅争斗,她写的是斗鹅,而不是像常见的故事那样写斗鸡。有研究者认为,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这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最初构思可能就起始于斯科讷和家鹅,最后延伸出全部的故事。而尼尔斯在骑鹅旅行中的成长则可能是从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
1895
年的《丛林之书》获得启发,该书以印度丛林为背景,写“狼孩”莫格里在动物中经历种种磨难,终于走出丛林,生活到人类社会中,逐渐恢复了人性。而尼尔斯是在与动物为伴的生活中走出野性恢复人性。
女作家描写尼尔斯骑鹅在上空俯视大地,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获 1980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裔美国作家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在受奖演讲中特别提到塞尔玛•拉格洛夫。他说,“我相信,我童年时读过一位获诺贝尔奖作家的作品,大大影响了我对诗的理解。那就是塞尔玛•拉格洛夫。她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喜爱的一本书,让主人公起了双重的作用。他一方面飞翔在地球之上从上空俯视地球,同时又看清地面上的每一个局部。这双重的视觉或许就是诗人创作方式的隐喻。”米沃什的意思是,作家、艺术家应像鸟儿一样,既有宏观的视觉,又有微观的眼光——这种或许可以称之为“鸟瞰”的特征。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完成后,原来计划全书出版,只因时间过于仓促,于
1906 年 12 月在斯德哥尔摩先出版前一部分,其余的部分则是延至 1907
年出版的。开始时,作品曾受到批评,被认为对动物和乡村的描写失真,还有故事的童话性也不被理解。同时,用童话和想象作为教育素材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当时也不被一些人看好,他们认为: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教科书不应该有不严肃的东西,在课堂上取乐和白日梦的阅读不应受到鼓励,而应该防止;学生的书本应该明白易懂、条理清楚,不要写什么中了魔的男孩骑在会说话的鹅背上这种幻想的故事。如此等等。
但是很快作品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成为斯德哥尔摩当年最流行的书。一位评论者说:
“从汉斯•安徒生时代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少年文学中,还没有过可与这本非凡的书相比的。”另一位评论者称,“拉格洛夫小姐已经具有拉迪亚德•吉卜林那样深入动物心理学的敏锐洞察力。”sydsvenska
Dagbladet 晨报写道:
此书最有意义的是:随着场景的转换和冒险的不断,读者情绪紧张又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会学到许多东西……在一个个新的千变万化的冒险活动中,作者的想象力展示出的是无穷无尽的细节,几乎完全令人信服……作为青年的娱乐读物,此书是一个确定无疑的收获。虚构和真实是结合得如此地密切和不易觉察,令人难以区别从何处结束、何处开始。这是一部经典。……一部大师之作。
瑞典学者雅马尔•阿尔文和古德马尔合著的《瑞典文学史》从史的高度评价说:
“最主要的是塞尔玛•拉格洛夫成功地再现了人们在农业区的生活和荒野大地。这部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1905
年与挪威联盟解体后出现的民族进步的信念这一标志……塞尔玛•拉格洛夫热情地描述了工
业的发展、农业的改革,她处处看见幸福和劳动的愉快。”(李之义译)
在它出版 50
周年的时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被确定为瑞典中等学校的地理读物,并远超过创作的初衷,成为初等教育史最优秀的课本。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瑞典的学生未曾读过此书,人们甚至常常通过阅读此书来学习瑞典的地理。同时此书也是最常被翻译的一部书,它先是被译成法语、荷兰语、俄语、芬兰语,至今,包括中国在内,已有数十个国家都出版了此书的译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