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的学科作文:蜡烛的故事
(2016-01-07 11:38:43)分类: 学科阅读 |
蜡烛的故事
(英)法拉第
现在来谈蜡烛的发光问题。我先在这儿点上一两支,叫它们燃烧起来,发挥一下特有的作用。可以看出,蜡烛和油灯有很大的不同,用油灯,只要在油灯里装点油,放上点灯草,或是放根棉线条儿,用火把灯芯头一点就成了。当火焰顺着棉线条儿烧到灯油那儿的时候,火就熄灭了,不过上面一部分仍在继续燃烧。谈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会问:灯油自己不着火,又怎么会跑到灯芯头上烧起来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得马上研究,可是蜡烛的燃烧,要比这个问题奇妙得多。蜡烛是一种固体物质,也无需用东西把它装着,你们说,这种固体物质怎么会跑到火焰那儿去的?既然是固体,不会流动,怎么又能往上跑?就算它变成了液体,又怎么会聚在一块儿不流开来?蜡烛的奇妙之处就在这些地方。
我们会场里的风很大,这对我们的讲解有利也有弊。为了使事情正常一些,把问题简化一下,我打算让蜡烛的火苗儿保持稳定状态,因为在研究一个专题的时候,对与题无关的困难谁能避开不管呢?我看见市场上有些卖青菜、土豆和鲜鱼的小商贩,他们在礼拜六晚上做生意的时候,想出了一个蜡烛遮风的办法,想得非常聪明,使我敬佩不已。他们把蜡烛放在一只玻璃灯罩里,玻璃灯罩拴在一种柱架上,要上就上,要下就下,可以自由移动,非常灵便。采用这种办法,就能使蜡烛的火苗儿保持稳定状态,就可以坐在家里仔仔细细地进行观察研究,我希望大家也这样试试。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支已经点了一小会的蜡烛。首先,你们看,在蜡烛顶部,在火焰与烛身接触的地方,已经极其明显地烧成了一只杯子的形状。当空气流近蜡烛的时候,由于受到蜡烛产生的热流冲力影响,它便改变方向往上流动,这样就使四边的蜡、牛油或其他燃料冷却下来,以致蜡烛边缘上的温度比中间部分的低了很多。火焰顺着烛芯尽量往下燃烧着,熔化了蜡烛的中心部分,但它的外围却并不熔化。假如我在一边微微吹动烛火,杯口就会倾斜破裂,烛油也要外流,因为使烛油保持水平状态的,正是那股保持万物各守本位的地心吸力,如果杯子一旦失去平衡,蜡烛当然要往外淌蜡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杯子的形成,是由于蜡烛四周受到了非常均匀的上升气流的影响,从而使它的外围部分一直保持着冷却状态的结果。凡在燃烧时不能形成这种杯子的可燃物,都不适于用作制造蜡烛的材料,只有象爱尔兰烛木那样的燃料是例外,因为这种物质如同海绵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好多燃料。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刚才看过的这些精巧漂亮的蜡烛,为什么用起来会那么糟糕。原来这都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形状极不规则的蜡烛,因此在燃烧的时候,便无法形成平整美丽的杯口,而这样的杯口,恰恰又是蜡烛身上最美好的东西。通过这一事例,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一种产品的完美与否,决定于它的实用性,实用性是产品的最美之处。对我们说来,最方便最有利的,不是那些模样儿最漂亮的,而是用处最大、实用价值最高的东西。这支蜡烛看起来非常漂亮,点起来就糟糕得很,因为气流不规则,形成的杯口就不好,杯口不好,就一定会四处淌蜡。下面这种精彩镜头我想大家准会遇见的:当蜡烛边上烧出一条小沟的时候,上升气流便使开沟的地方变得特别粗。蜡烛在不断往下烧,开沟处的淌蜡也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一根小柱子,牢牢地粘在蜡烛边上。蜡烛越点越矮,小柱子就越来越高,冷空气也越容易往它那儿跑,也益发降低了它的温度,使它对近处传来的热力作用,具备了更强的抵抗力。古语说得好,经一事,长一智,我们在蜡烛身上造成的严重错误和缺点,也和在其他方面所犯的过错一样,常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宝贵的教训;而这些教训,假如不通过具体实践,是不可能取得的。到这儿来的人,都有当科学家的伟大抱负,因此,我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在工作和学习上,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碰到什么样的结果,特别是新的结果,就应该立刻追间:“什么原因?为啥这样?”而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朝一日,自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的。
那么,烛油怎么会脱离杯子,顺着烛芯跑到燃烧点那儿去的呢?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点还需要说明一下。大家知道,用蜂蜡、硬脂或鲸脑油制成的蜡烛,它那燃烧着的烛芯上的火苗,都能固守着自己应有的地盘,不致往下蔓延,造成烛身熔化的局面。它和下面小杯子里的烛油,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决不侵犯烛顶杯子拥有的领域。一支蜡烛,从点着开始到全部烧光为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辅相成,达到了这样和谐的程度,要叫我再想出个比它合作得更好的例子来,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象蜡烛这样的可燃物,居然也会慢慢儿地、一点点地烧掉,一直不受火焰的扰乱,的确是种异乎寻常的奇观;特别是我们已经懂得了,火焰这家伙具有多大的威力,蜡到了它手里,将受到怎样的摧残,如果跟它挨得很近,蜡也马上会被弄得面目全非的。
这么一说,烛焰的燃料又是怎么到手的呢?这里有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做“毛细管引力”。“毛细管引力?”可能有人要叫了,“毛也有引力?”我看先别去钻它的名称吧,这个名字还是老早取的,那时候,人们对这种引力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哩。我们只要明白,就是这种大家管它叫毛细管引力的力,把烛油运到了燃烧的地方,使它在那儿储存起来;并且还不是粗枝大叶,随随便便运的,而是极其巧妙地送进了火焰四周发生化学作用的正中心。现在,我想给大家举一两个毛细管引力的具体例子。我们知道,毛细管作用,或者是毛细管引力,可以把两种不相溶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方我们洗手,一碰到水,两只手就湿了,然后使上点肥皂,搓搓,手还是湿漉漉的,这种情况,就是我要讲的毛细管引力造成的。假如你的手不脏,你只要把手指头伸进水里,水就会顺着手指往上爬一小段路,虽然你不会去做上个记号检定它。
大家再看,这儿有只盘子,里面放了根食盐柱,是一种可渗透性物质。等会儿我还要把一种液体倒进盘子里,这种液体不是水,而是呈饱和状态的食盐溶液。所谓饱和,意思就是已经“吃饱”-了,不能吸收更多的东西了,因此下面出现的情况,便不应认为是溶解的结果。我们姑且这样假设:盘子好比蜡烛,食盐柱譬如烛芯,食盐溶液呢,当它是熔化了的烛油(我已经把它染成蓝色,好让大家看得清楚些)。现在我把食盐溶液往盘子里一例,它就顺着食盐柱一点—一点往上爬,越爬越高,要是食盐柱不倒下来,就能一直爬到顶。假如这种蓝色溶液是可燃性的,而我们又在食盐柱顶上安了根烛芯的话,那么,当溶液跑进烛芯的时候,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起来。能够眼睁睁地望着这种景象产生,能够亲身观察它那奇妙的前因后果,的确是件极其有趣的事。你洗好手以后,拿条毛巾把手擦擦干,毛巾呢,由于毛细管引力作用,吸收了你手上的水分,弄湿了,烛芯的被烛油弄“湿”,也是同样情况。我看见有些冒里冒失的孩子,他们洗好手以后,抓条毛巾揩了揩,往脸盆边上一搭就跑了。好,这一搭不要紧,没过多久,毛巾就把脸盆里的水吸了出来,转运到地板上去了,因为它被搭得不偏不倚,正好可以发挥虹吸管作用。
上面举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儿有根装满水的铁丝纱管子,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跟棉花比美,另一方面也能与细布较量。事实上,有些烛芯就是用一种铁丝纱做成的。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根铁丝纱管子满身都是小洞眼儿,假如我朝管子顶上倒一点水,它马上打管底漏了出去。可是,如果我这样问大家:倒了水以后,管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管子里有什么?它怎么会在管子里的?大家也许会愣上好一阵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管子里的确都是水,尽管你眼瞧着水倒进去,漏出来,好象仍然是空的。理由也很简单:铁丝纱被水打湿以后,便保持着湿的状态,而铁丝纱上面的洞眼又非常小,附在它四边的水分,彼此间的引力很强,虽然管子尽是小洞洞,水照样能留在里面不会全部漏光。同样道理,熔化了的烛油分子,顺着烛芯升至顶端,由于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别的分子也跟着继续往上爬,等到与火焰碰头的时候,便渐次燃烧起来。
节选自《蜡烛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