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转)
(2015-06-25 15:25:37)
标签:
房产 |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节选自《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第三章
从1987年8月至2007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一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格林斯潘关于美国货币政策的谈论往往能广泛地引起整个世界市场的波动。因此,他练就了一种高深莫测的说话方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美联储式的说话方式”(Fedspeak)。下面就是一例:
“的确难以及时发现这样一种调整的方法:通过降低收益来适度遏制风险溢价的增长,又不过早地中止因通货膨胀引起的风险溢价的下降。”
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像上面这样的话语并不希望被理解。
无论是作为听众还是作为读者,我们难免会遇到这类表达。例如,著名教育家艾伦·布鲁姆在其广为传读的著作《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写道:
“如果开放意味着‘随波逐流’,那就意味着只能与现实妥协。现实充斥着阻碍进步的种种疑问。无条件地对现实开放就意味着忽略了人们轻视另类生活方式。让人警醒的知识会提示我们该质疑什么。”
情况真的如此吗?这很难说。问题在于你很难准确地知道布鲁姆教授在这段文字中要断言什么。
导致陈述不清的原因不一而足,词不达意的事情并不罕见。布什总统曾说:“人们手头宽裕时就会建房子,建房子就需要从事建筑的相关人员。所以,建筑业的发展阻止了(prevented)人们就业的机会。”
布什的本意是想说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presented)而不是“阻止了”人们就业的机会。
媒体
说什么呢……?
说错话的不只是政治人物,其他人也会这样。看下面的实例:
总统的能源税根本不受关注,此外,它会抑制消费。
(既然不受关注就不会抑制消费。)
SAT测试中,女生的分数低于男生,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这倒是证明了老师们在教育男生方面做得更出色,由此可以预测,教室里存在着性别歧视。
(如果SAT成绩不能证明什么,那也不能证明老师把男生教得更好。)
如果你的身体受凉,你的其他部位也会受凉。
(另一方面,如果你身体暖和了,其他部位也会暖和。)
美国公众强烈反对出兵海地时,很难支持总统出兵。而且,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赢得民意调查的支持率。
(如果公众强烈反对,怎么提高支持率?)
有没有人趁你不注意往你包里放东西?
(航空安全员曾问我们的一位同事。)
比尔·克林顿曾说过如下的话也让我们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如果我说过的任何话意味着我认为,当面临机会的时候我们没有做该做的事,我不该那样说。
尽管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表达的含混不清,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点:过度模糊、歧义、过于抽象、未界定术语。本章将在深入探讨模糊、歧义和抽象后阐述定义。
写作的时候也常常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在论文写作时尤其如此。在论文中,需要表达对论题的立场,还要提供支持该立场的论证。优秀的论文通常由四部分构成:陈述论题、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显然,如果论文中的陈述含混不清,当然会削弱论证的力量。本章中,我们还将具体指导如何清晰地写作。
第3章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2)
3.1模糊
无论是思维还是写作中,最常见的含混是模糊(vaguness)。仔细探究起来,模糊的概念相当复杂。过去几十年中哲学家们就集中对这个概念展开了深入研究。不过就应用的层面来讲,不难把握这个概念。词语或短语的模糊是指:与该词语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秃头”就是模糊的。帕里斯·希尔顿不是秃头及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是秃头都是无可争议的,但对于生活中另外很多人是否秃头就难有定论。“秃头”概念是否可以指上述两类极端人群之间的人,就是不明确的。正因如此,“秃头”是模糊概念。
现实生活
边界模糊
正如课文中解释的,概念所指的具体范围不清晰就导致模糊,会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形。“秃头”就是典型的例子。希尔顿小姐显然不是秃顶,斯图尔特先生则是秃顶。但布鲁斯·威利斯是否秃顶则是一个问题,虽然他有头发,但看起来正在脱发,而且这些天他理发了,看起来没有头发。无论他是否理发,掉了多少头发算秃顶呢?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恰恰说明“秃顶”是模糊概念。
希尔顿
威利斯
另外的人……
斯图尔特
模糊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法律中如何对待模糊概念就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澄清可致死的化学品混合制剂是否构成“酷”刑之前要暂缓以该方式执行。2007年秋,国会的重要议题就是:作为审讯手段,“拷问”,尤其是“水刑”,是否构成“酷刑”。由于在这个问题上的闪烁其词,司法部长的提名也差点因此泡汤。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是对不计后果的“鲁莽”驾驶的认定。该认定关涉你被罚款的多少,甚至关涉你是否该被送进监狱。以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应该遵守的限速为例:理想情况下,违规行驶应该是“在当时的场景中行驶过快”,而不是超过某个指定的速度行驶。因为时速80英里在一种情形下(白天、一路畅通、能见度高)是安全的,而时速40英里在另一种情形下(黑夜、交通堵塞、雨雾路滑)却是危险、不安全的。但我们依然选择以指定的速度为限速,因为“行驶太快”是模糊术语,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公路巡逻警察或治安法官的手中,任由他们来决断驾驶者是否违规超速行驶。正是为了规避模糊概念所造成的后果,结果导致有时候我们在恶劣环境下危险行驶也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有时候安全地但超过了限定的速度行驶却会吃罚单。
贝特兰·罗素曾经说过,直到你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法律之外的模糊同样是糟糕、恼人的。假如你在暮色中寻找一处房子,指路人告诉你:“沿着这条街一直往下走,直到第一个大的十字路口右转,然后路会蜿蜒向左,你就到了要找的地方。”如此引路指示的模糊除了告诉你目的地之外,还会让你的血压升高(如,你如何断定某个十字路口是否“大”)。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把报告长度写得足以完成工作”,对于这类毫无信息的模糊指示,学生只有干瞪眼。
为了避免作出清楚准确的回答,模糊也往往是人们有意寻求的手段。政治人物在不想让民众准确知道他们的立场时就借用模糊的陈述。对于问题“你爱我吗?”的模糊回答,或许意味着双方的关系进展有些微妙。
模糊的程度各不相同。至于何等模糊度是可接受的,除了借助于适度的注意和常识以外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但可以这样认定:如果某断言不至于因为模糊而不能恰当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其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在上面说到的指路的例子中,如果其指引足以让我们顺利找到目的地,指引中的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政治人物在其税收计划中足够清楚地说明该计划将如何实施,我们就不能抱怨它的模糊性。但如果在表达中夹杂着过度的模糊以至于我们难以甚至不能理解其中的断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就会要求表达者负责澄清。
3.2歧义
具有多重含义的语词、短语或句子被称为歧义(ambiguity)。“保罗兑付了现金”指别人给了保罗现金还是保罗给了别人现金呢?两者都有可能。“杰西卡在租房子”可以指杰西卡把房子租给别人,也可以指别人把房子租给杰西卡。周五下午,珍妮弗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这儿的工作已经做完了。”珍妮弗的意思可能指完成了手中项目的工作报告,也可能指她完成了一周的工作可以去度周末了,还有可能指她已经厌倦了这儿的工作打算离开这家公司。如果你访问网站,不难发现各种引人发笑的歧义。对于引人发笑的歧义,通常我们知晓表达者利用歧义的意图。
媒体
遭遇歧义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记者见面会栏目中曾有如下对话:
提姆·拉瑟特:为什么你不支持同性恋者结婚?
约翰·爱德华兹:嗯,我想这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的缘故。
你能发现其中的歧义吗?这对爱德华兹有什么好处?正文中将有解释。
但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只引来笑声。仔细分析上面专栏中的“遭遇歧义”,不难发现拉瑟特所提的问题是有歧义的。这个问题可以被理解成追寻(解释)不支持同性恋婚姻的原因,也可以被理解成寻求(论证)对不支持同性恋婚姻之立场的论证。尽管拉瑟特本意是要寻求论证,但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兹却利用“为什么”可以作上述两种解释的歧义,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回答。既然是作解释,爱德华兹就不必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负责或辩护,但如果是论证自己的立场,他就必须进一步为该论证辩护。
在讨论同性恋者的权利的时候,术语“权利”的歧义往往引起争辩。议题为:针对同性恋者在家庭、工作及其他场合中的各项权利,该不该颁布法律来防止同性恋者的权利遭受歧视?一方认为这样的法律本身就是歧视性的,因为它给予同性恋者特殊的保护,却没有给予其他人同样的特殊保护,这样的法律规定就是“特权”。另一方认为这样的法律只是保护同性恋者依法与其他人具有同等权利。对于争议双方而言,不界定关键术语的准确意思就展开讨论,轻则枉费口舌,重则剑拔弩张。
语义歧义
歧义的最常见情形是语义歧义(semanticambiguity),即表达断言的语句中含有歧义的语词或短语。例:
1.Jessicaiscold.
2.AuntDelianeverusedglasse
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groupingambiguity)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歧义。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语句“秘书挣的钱比医生多”中,如果“秘书”和“医生”分别指这两类从职人员的总体,这个句子或许是真的,因为从事秘书工作的人远比从事医生工作的人多;但若这两个语词分别指个体,这句话显然是假的。
媒体
“……第三,有歧义”
2006年8月退休前,特里·福克斯一边在堪萨斯的沃伯什教堂担任牧师,一边担任宗教电台节目的主持人。有时候,福克斯毫不掩饰他对共和党的忠诚,他督促信徒们和他一样“表白”,否则那些人就会被他称为“胆小鬼”。他喜欢说:“我们是宗教右翼。第一,我们相信宗教;第二,我们是右派(right)。”
这里有语义歧义。
骑越野摩托车的人或许为自己的癖好辩护说:“割草机比越野摩托车制造的污染更多。”因为这个表达中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解释为真的,也可以被解释为假的。作为总体来说,割草机制造的污染的确较多,因为割草机的数量远多于越野摩托车;但逐个进行比较,显然是越野摩托车制造的污染更多(毋庸讳言,越野摩托车还制造了大量恼人的噪音)。
与其他歧义现象一样,组合歧义也可被故意用来干扰人们的清晰思维。几年前,提高了联邦税收,反对派称之为“历史上增幅最高的增税”。假如这种说法成立,如此提高税收就失去了合理性,但果真如反对派所说的那样吗?如果你关注的是所提高的税收的总额,这或许是真的,但其真依赖于纳税人数的增加和纳税环境的变更。尽管个人税收的增幅并非历史上最高,但所提高税收的总额是历史之最。如果你关注的是每个纳税人所提高的比例,这就不是历史上增幅最高的。由于民众更关心的是作为个人需要多支付的税费,使反对派意见为假的第二种解释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组合歧义,就允许对“历史上增幅最高的增税”作使其为真的另一种解释。
对组合歧义进一步分析,有两种源于组合歧义的常见谬误: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的每个成员也一定具有该特征,就犯了分解谬误(fallacyofdivision)。1973年的美国棒球联赛中,迈阿密海豚队获得了冠军,该队还参加了1974年的超级碗比赛。迈阿密海豚队是联盟该年度最优秀的球队乃不争的事实,由此就可以推出该队的队员就是联盟最好的队员吗?即由此可得出鲍勃·格里耶瑟是最好的四分卫、拉里·克斯卡是最好的后卫、默克里·莫里斯是最好的接球手吗?当然不能。整体的特征未必为构成整体的各独立部分所具有。正如圆形的建筑物不必由圆砖块建筑而成。
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即由成员都具有某特征为前提推出所有成员构成的整体也一定具有该特征,就犯了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例如,在民意测验中,众议院的每个议员都获得较高的评价,但如果由此推定民意测验也会给众议院较高评价就是错误的,因为通常在相同的民意测验中,众议院得到的评价较低。人们对部分的评价和对整体的评价未必相同。正如人们可以用方形砖块建造圆形建筑物。在专栏中你会看到更多关于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的实例。
洞察
合成与第一动因论证
第一动因论证,也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古老论证,这是其简易版。
前提: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所以:宇宙也是有其形成原因的。
所以:上帝存在,他是宇宙形成的原因。
至少在这个版本的论证中,可以分析出合成谬误,你知道如何分析吗?
洞察
更多合成和分解谬误
分解:平衡的饮食指适当比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我们每餐食物都要保持同样比例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资料来源:DR.NICHOLASPERRICONE,authorofthebestsellingbookTheWrinkleCur
谬误:日常饮食的平衡不必是其构成部分——每顿饮食的平衡。
分解:2002年选举之后,共和党赢得了参议院中的多数席位,布什总统于是宣布:“人们都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
谬误:虽然总体上说人们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但不是每个人都投票给共和党参议员。实际上,没有一个选区的人宣传“你想要共和党参议员吗?”
分解: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所支付的员工工资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所以,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授比在UC任教授挣的钱多。
谬误:或许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支付的工资多,因为前者比后者员工多。
合成:国王队不可能取胜湖人队。除大前锋外的每个位置,湖人都比国王强。
谬误:有天赋的队员之间不一定配合得好。
合成:德弗买了最好的话筒、最好的接收器、最好的数字播放器,所以他拥有最好的音响系统。
谬误:音响系统的质量决定于各器材间匹配得如何,最贵的各器材间匹配得不一定比价格略低的好。
语形歧义
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两种以上的解释时,这个句子就含有语形歧义(syntacticambiguity)。“去加拿大旅行,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这句话在说跨越美加边境到底有什么要求?按照一种解释,除携带出生证或驾照之外,还得携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按照另一种解释,携带其他身份证明就不是必须的。下面用括号分别标出两种不同的解释: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在原表达中,由于其自身结构的原因,我们无法判断把“驾照”的要求和出生证相联系(如解释1),还是与其他身份证明相联系(如解释2)。为了消除该表达中的语形歧义,基于不同的解释,可以将原表达分别表述为:
1.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此外需携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2.须携带出生证,或者既带驾照又带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这两种表达就不再产生歧义。这个表达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并不清楚逻辑联结词“或”“且”到底联结哪些语词所造成的。下例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对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解释,从而产生语形歧义:
Susansawthefarmerwithbin
我们不清楚该句中的短语“withbinoculars”在语法结构上到底修饰哪个词语因而产生歧义。究竟是苏珊有望远镜呢,还是农夫有望远镜呢?因此这个句子可以有如下两种解释:
苏珊透过望远镜看见了那个农夫。
苏珊看见了那个身带望远镜的农夫。
如果要表达第一种意思,用“Lookingthroughherbinocul
Theressomebodyinthebednexttom
该句中的“nexttome”是修饰“人”还是修饰“床”?由于结构的歧义,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床上有个人在我身边”,也可以理解为“我床边的床上有人”。通过把该语句重新表达为“Theressomebodynexttomeinthebe
如果一个代词所指的事物或对象不明时,就会产生指代歧义(ambiguouspronounreferenc
随着识别歧义能力的提高,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会越来越少地误导别人,在接收信息时也会逐渐减少被误导的可能。
语言运用
善用歧义
你遇到过并不具备竞争力的朋友让你写推荐信吗?为了既不伤害朋友又不信口开河,可以借用里海大学罗伯特·桑顿教授的模棱两可(歧义)的表达。下面就是:
我热情地向你推荐这个候选人,虽然我没有资格。
很高兴告诉你,这个人是我以前的同事。
我相信没有人更能胜任这项工作。
劝你不要在给他提供机会这件事上浪费时间。
对这位候选人,我不能说得再好、介绍得更高了。
在我看来,有他为你工作你会感到幸运。
3.3抽象
与模糊及歧义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抽象(generality),抽象的表达也会引起含混不清。我们已经知道“孩子”是模糊概念,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和“非孩子”的界线到底在哪里。“孩子”也是歧义的,因为它既可以指未成年人,又可以指婴儿。这个概念也是抽象的,因为它既指男孩,又指女孩。大致说来,一个断言表达的内容越不具体,该断言就越抽象。就具体语词或短语X而言,“X”所指的范围越广,X越抽象。“摩尔有只狗”比“摩尔有只澳达猎犬”抽象,而更抽象的是“摩尔有宠物”。
如果你听说卡路里斯有被捕记录,就会降低对他的评价,或许你会阻止雇用他在你附近工作。但如果你进一步了解到他被捕的原因是由于反抗一个公司污染当地的河水,你对他的评价可能会因此改变。对于形成决策而言,不能忽视过于抽象的描述和具体详细的刻画之间的区别。
尽管对于反恐战争到底是否战争有过广泛的争论,由于“战争”概念的模糊性和抽象性,人们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依据传统,战争是针对明确的有组织的敌人的。即使战争可以指对伊拉克或阿富汗(那里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是敌人)的行动,但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战争人们还是不无争论的。布什政府的批评者认为,经常使用“战争”只不过是让民众保持战争状态,并让人们意识到执政政府的权威。
模糊、歧义、抽象这些相互联系的有碍清晰思维的诸多概念,可能会让你觉得眼花缭乱。但实际上,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即识别表达或断言中哪些是不清晰的以及寻求如何解释它。至于给所发现的问题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到底是模糊、歧义还是抽象)并不重要。例如:如果有人随意地使用语词“战争”,你最好的反应就是问对方“你所说的‘战争’指什么”。
为了清晰地思考和交际,针对这些有碍清晰的陷阱,批判性思维的最佳策略就是澄清这些语词的意义。定义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
3.4定义术语
“definition”既有“定义”的意思,也有“清晰度”的意思。我们购买电视时往往选择“高清”电视,要追求思想上的高度清晰的效果就要谨慎地定义术语(definingterms)。对于“胡萝卜”,我们可以定义为:橙色、锥状、块根类蔬菜。但并非所有的定义都如此简单。例如,意图的不同导致对“人”(或者“人类”)的定义各不相同,从“理性动物”到“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等,不一而足。人们经常热议的重要议题:堕胎是否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胎儿是否拥有权利、胎儿是否就是“未出生的孩子”等,实际上都与如何定义“人”及其他基本概念有关。如果把“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就不会再有关于堕胎是否被许可的任何争论。
有些反对同性恋者权利的论证基于这样一个断言:同性恋者的取向是“不自然的”(有些美国人认为该行为奇怪,也有些美国人视之为不道德)。但要对“自然”(或“不自然”)下定义并非易事。有人认为“自然”意味着“自然发生”的事件,也有人认为“自然”意味着“在上帝看来是正确的”。
几年前,正是由于对“使用”的不同看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对约翰·安格斯·史密斯施以刑罚的问题上长时间意见不一。列举这些例证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定义的重要性。下面将讨论定义的具体问题。
定义的目的
定义的目的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四种。
1.告知词语的日常意义。为了弄清语词的意义,我们往往借助于字典。字典上所给的就是词典定义(lexicaldefinition)。它告诉我们语词的通常含义,如“绢毛猴,名词,南美森林中的小猴,绒猴家族,色彩明亮,脸和脖子周围毛发丛生”。
2.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词意义。为实现该目的而做出的定义叫约定定义(stipulativedefinition)。如,“这种情形下,‘桌面’指打开操作系统时显示屏所显示的含有回收站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约定定义来给新发明的语词指派意义。2005年,在新开播的电视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中,斯蒂芬·科尔伯特发明了新词汇“truthiness”。2006年CBS新闻认为该词是科尔伯特发明的,但实际上之前已有人使用该词,牛津英语辞典里提及该词是“truth”的变体词。该词的约定意义为:未经证据、逻辑、理智或事实等的检验,仅凭直觉或“本能”被认定为真的事物。
3.减轻模糊、抽象或消除歧义。“本合同中,‘dollars’指加元,而不是指美元或澳元。”为实现此种意图的定义被称为精确定义(precisingdefinition)。
4.用于说服。这种定义为了提供语词的日常意义或各方约定的意义,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它被称为说服定义或修辞定义(persuasiveorrhetoricalde
定义的种类
正如食物的目的是提供营养、满足美味,而食物的种类则是蔬菜类、肉类、薯类等,定义的种类也与定义的目的不同。定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实指定义(ostensivedefinition):即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如:“我用‘圣典’指圣经、古兰经这样的文本”、“鼠标就是这个(展示实物)带有按键的东西”。
2.同义词定义(definitionbysynonym):即给出与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如:“‘吹毛求疵’与‘挑剔’意思相同”“‘悸动’意味着‘跳动’”。
3.分析定义(analyticaldefinition):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这样的定义通常的形式是明确属和种。例如:“俄式茶壶是俄罗斯人用于烧水泡茶的壶”、“猫鼬是食蛇的与麝猫有亲缘关系的雪貂大小的哺乳动物”。字典上的定义大都是分析定义。
定义的注意事项
我们讨论了定义的目的和定义的种类。也可以结合定义的目的和定义的种类这二者一起来描述定义:通过同义词来精确定义(“未成年”就是不满18岁);用于说服的分析定义(开明者是这样的人士,他们希望有能力者和心情愉快者帮助能力不足者和心情不快者),等等。无论是哪种定义,好定义要满足如下条件。
首先,不能通过定义使论辩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境地。第7章将要讨论,这是乞题的一种方式。这里只需说明:如果对于关键术语的定义论辩双方没有形成共识,任何一方都不能仅通过对己有利的定义来赢得辩论。人们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来下定义。
洞察
人生而自私吗
哲学系的新生往往会说:“志愿者行为都是自私的,都是为了志愿者自身的利益。”这让人惊讶,也让人印象深刻。对这个命题的论证类似于:志愿者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愿望,所以志愿者都是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因此,志愿者行为都是自私行为。
问题在于论证中并没有在通常的意义上使用“自私”。通常,我们发现了一个人较为重要的特征,而不仅仅因为他是志愿者,才会说他自私。如果只像上述论证一样,在这种全新的意义上来使用“自私”,那就没有必要使用这个词,因为他没有表达任何有益的意义。
发现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清晰定义。
其次,定义必须是清晰的。定义是用来澄清歧见而不是为了混淆视听。所以必须用简单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定义。如果用比被定义语言更含混的语言来下定义,不可能达成预期的目的。定义要清晰就要求尽可能避免在定义中使用诉求情感的语言。
必须承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完整的定义。如我们频繁运用的“友谊”“忠诚”“公平”“自由”“权利”等都是极其抽象的。如果试图对“友谊”或“自由”等语词进行完整的定义,那就要立志终其一生地探究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因素。基于实用的目的,关于概念某一方面的精确定义,只要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指引就够了,我们并不追求完整的定义。如:“对我而言,‘正义’意味着不能仅仅因为是白人男子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机会”。
3.5论文写作
近年来,在决定大学录取的学术能力倾向测验(SAT)中,开始测试应试者的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正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和撰写著作不同,论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更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论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陈述论题
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
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
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
论文的开端要通过描述论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来介绍论题,这往往并不容易,纵然你自己未必对该论题感兴趣也要激发读者对它的兴趣。但你的陈述必须是中立的,即不能把你对论题的立场表述为唯一正确的立场。这会让读者怀疑你将展开的论证会成为劝说他的负担。
你对论题所持的立场必须是明确的,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地陈述论题会为识别你的立场提供捷径。
支持立场的论证要尽量言简意赅,但比简洁更重要的是清楚。毕竟这部分是论文的心脏。陈述的理由必须明显相关,这些理由如果不是显而易见的就需要其他论证的支持,本书在后面还将深入阐述这一点。
如果对论题的相反立场有著名的论证,你要列举这样的论证,并提供理由证明它缺乏说服力。你可以指出其前提不必为真,或该前提不能支持其结论。下文也将继续阐述这一点。
下面是论文写作的若干指导。
1.中心突出。文章的开篇就要陈述论题、表明立场,但这不等于用呆板的语言罗列清单:“本文将论证X、Y和Z”,然后逐一论证所列各项,最后总结:“本文论证了X、Y和Z”。陈词滥调的文风不可能引人入胜。“你会因为母亲的猫而减少该被继承的遗产吗?”比“本文将讨论动物继承其主人遗产的问题”能让读者更加饶有兴味地继续关注你的论题或立场。
2.紧扣主题。论文中所表达的要点要与讨论的主题密切相连,各要点只能服务于两个目的:(a)对所持立场的说明、解释、澄清、阐述;(b)对持相反观点者的回应。要删除无关的论述和没有针对性的思想。
3.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谋篇布局。在你为支持自己的观点举例或澄清的时候,要让读者明白你到底在做什么。要让读者明白你给出的语句与你的最终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读者在通读你的文章后依然不知所云,抓不住你的要旨,说明你没有适当地组织材料。这类洋洋洒洒的文章或许类似法国哲人的大作,但作为议论文它是不合格的。
4.结构完整。文章的结构要力求完整: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已知的对立观点,并对可能反驳自己的意见进行回应。许多论题都不可能仅在一篇论文中作穷尽的论述,关键在于要集中探讨论题的某一方面,从而完整地论述它。所以,越明确地限定话题,越容易完整地驾驭它。
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结构完整——句子要完整,段落要完整(每一段落要紧扣一个观点),整篇文章要有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文章的结论和总结文章不是一回事。短篇论文并不需要总结。
练习写作
知道上述四个要点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则困难得多。好在通过练习以下五点可以帮助你提高组织文章的能力。
1.初步组织材料后,列出写作提纲。然后,确认提纲是否合乎逻辑、文中逐词逐句是否都适合提纲的需要。有的作者在着手之前就先拟非正式的提纲。我们的建议是:先要识别论题和你的立场,文章开篇就要表明二者。
2.修改你的作品。修改是让文章优秀的秘诀,即使是专栏作家们也需要不断修改他们的作品。除非你比职业作家更具天赋,对自己的文章要修改、修改、再修改。不要只打算二易其稿或三易其稿,要准备不厌其烦、千推万敲。
3.如果有人读完你的文章后提出批评,按照他的意见修改。
4.如果在语法或拼写上有困难,大声朗读文章可以帮你发现默读时错过的问题。
5.对自己的文章完全满意后,把它搁在一边,隔段时间再进一步修改。
语言运用
写作的时候……
不要忘记好的文风:
1.避免陈词滥调
2.尽量具体
3.不要抽象
4.避免被动语句
5.不要啰唆
6.夸大其词远不如谨慎陈述
7.保证主语与谓语的一致
8.为什么运用修辞手段
9.无论多么相关,插入的评论都不是必需的
10.句首别用连词
论文写作的误区
下面是论文写作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予以避免。
□废话连篇:不是直接切入论题,而是大量介绍、评价论题、谈论该论题一直困扰着世世代代的思想者以及对于该论题如何众说纷纭等。
□信口开河:写作时不注意组织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未经思考:不对论题作深入和详细的探讨而写出对论题的第一反应。
□不得要领:写作时拐弯抹角。需要评价骑自行车的好处时,大谈自行车的历史;需要介绍自行车的历史时,却通过历史评述骑自行车的益处。
□让读者领会:期望读者从作者不合逻辑的推论、转移话题的论述和无关的旁敲侧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
有说服力的写作
优秀的作者心中都有读者,希望读者发现论文的说服力。面对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在写作时坚持如下准则是有益的。
1.集中讨论与对手就论题产生的分歧,而不是只关注个人观点。
2.在反驳对手的观点时不能出言不逊。不能说对手的论证是荒谬、可笑的。
3.对于对手的好论证,要坦率承认。
4.在受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的环节。不要过分关心枝节上的分歧。
5.先陈述强有力的论证。
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立场,是无可厚非的。但本书不传授提高说服力的技巧,而是强调如何组织有力的论证。无力的论证或可疑的断言也能说服某些人,经不住理性质疑的论文也可能具有宣传的力量。对于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而言,重要的是独立地组织和评价论证及断言。能否赢得追随者,不是组织论证的目的,也不是评价论证的标准。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对于人们的性别、种族背景、宗教、性取向、体能、残疾或其他特征,往往存在着可被质疑的假定或态度,写作中不能强化这些态度或假定。这不仅关乎道德,它也关乎清晰性和明智问题。假如涉及上述特征时遣词不慎,不仅导致不精确、不准确,还会被认为是怀有偏见(尽管并非初衷),以致会降低作者的可信度。更有甚者,运用性别偏见或种族偏见的语言可能会扭曲作者本人的视角,以致不能清楚、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
但语言并非与道德无关。我们的社会渴望公正,力争不因人的种族背景、肤色、宗教、性别或残疾而剥夺其权益。我们试图结束不公正的歧视性做法,改变或推翻不公正的歧视性制度。但不幸的是,这些歧视性的做法或制度,有的已经铭刻于我们的语言中。
例如,有些人在说话或写作中用“常人”指男性白种人。当所指的不是男性白种人时往往要提及其人种、性别、民族背景,但指男性白人时却不必提及这些。当然,如果这些与你要描述的人相关,说“这是一个操爱尔兰口音的男人”绝对是无可非议的。
有些语言的使用对女性尤为不公。设想有三个人一起谈话,你是其中一员。另外两个人总是相互交谈,你说话时他们貌似有礼貌地听着,但你说完后他们就当你没说话一样继续着他们的交谈(即使你说的是真的而且与话题相关),无视你的存在。由于你不被认真对待,由于你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你有理由不高兴。
与之类似,语言中也往往无视女性的存在而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表达人类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或“mankind”。往往用“他”来通指人本书原文在第三人称单数时都用“他或她”,译文为简便计都译为“他”,如此翻译并无歧视女性的初衷。——译者注。操作一个方案被称为“manit”,负责人或主席被称为“chairman”,工长被称为“foreman”。
请你画一幅科学家的画像,不会是女性吧?因为科学家的形象通常是男性。读到“科学家们通常把工作置于生活之上,往往会忽略她们的丈夫”这句话时你会对句末的表达感到奇怪吗?这再次证明你下意识地认为科学家是男人。
如果你在文章中不假思索地写道:“科研人员……他……”你就无意间沿袭了让女人处于不利地位的表达。科研人员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如果你仅仅描述男性科研人员,可以用上述表达,但如果你要描述一般科研人员,不要在字里行间假定好像所有科研人员都是男性似的。
总之,在写作中切忌就人的相关属性做无关的暗示性评价,其中包括人的性别、民族、种族背景、宗教等。
总结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的思维。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含混不清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歧义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过于抽象的断言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它到底可应用于哪些对象。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分析定义。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了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修辞定义借助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