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 语文第6册(人教版)11课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一般开门见山,交代画杨桃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这个开头却不是这样,从父亲教我画画写起,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不这样写不行吗?去掉这一段,直接从“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开始,也可以啊。显然这一开头更老练,留下伏笔,既为中间的叙述做好铺垫,又为结尾的强调作好呼应,这是作家的老练,我们写文章同样要好好学习。这一开头的关键词语:叮嘱、想当然。什么叫叮嘱,为什么要叮嘱、怎样叮嘱,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好好读好这句话。而“想当然”一词,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等都是指这种想当然的状态,后面同学取笑我的画也是想当然的表现,所以这个词一定要重点解读。爸爸的叮嘱也应该转化为学生的共识,所以应该背下来,好好体会。
结合本文开头,可以让学生写写开头。比如开头一:一天,我们上图画课,老师教我们画杨桃。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二:童年的故事像星光般灿烂,但画杨桃的故事却一直留存心间,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倒叙开头,引发悬念;开头三:你画过杨桃吗?你是怎么画杨桃的?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注意。当然还有很多的开头方法,学生模仿、比较,学习开头方法。)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交代任务,告知故事起因)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特别说明我的座位情况,点出杨桃一端正对着我,为画五角星做好伏笔。正因为自己的角度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看到的杨桃也是不一样的。)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根本一次表明内心的挣扎,自己看到的杨桃和平时想象中的杨桃不一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不敢肯定,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表明心中的迷惑和惶恐。尽管如此,作者还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可见爸爸的叮嘱产生了效果。正因为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所以觉得画得很准确。这里用了叠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认真和认认真真有什么区别呢?可以通过词语比较,体现出作者画画的态度。照应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在孩子的大笑中,明显表现出一种想当然的语气和态度。是这个样子的吗?孩子认为杨桃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孩子的印象中,杨桃长条,多角。看到作者的画,自然嘲笑一番,认为我画得不像杨桃,倒像五角星。)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看见我的画,听到了孩子的大笑。老师的反应是:走到座位、审视、举起画问大家。没有直接的判断和板着脸孔的说教。老师的动作描写很细致,运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这是学生作文最容易忽视的地方。阅读分析时,可以结合老师的动作,现场做分解训练,体会描写动作的细致。审视是关键词,老师会怎么审视呢?可以表演一下,然后然学生分解审视的动作,进一步练习观察和动作分解,体会审视的内涵。老师举起画问同学,再次强调同学想当然的问题。前面的哈哈大笑是几个同学的行为,这里的反应是全班的行为,所有同学都在想当然,老师的行为进一步揭示出同学观察的误区,为后面的揭示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所有的同学都忽视这个问题,大家越迷惑,后面的答案越震撼。)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这是老师的第一次变脸,为什么?严肃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老师可以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描写一下严肃体现在眼睛、嘴巴、面容等方面,教学生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用语言描写严肃,描写神态。“半晌”指一会儿,很长一段时间不说话,这时老师心里想什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练写心理描写。老师再次强调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第三次嘲笑作者的画,还是为了更好地点醒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幡然醒悟。)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学生已经被老师牵着鼻子,幸灾乐祸,由哈哈大笑到嘻嘻的笑,拉长声音的叫,完全被老师迷惑。)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势而为。既然你们都觉得不像,都觉得可笑,那么就让你好好笑一笑,然后自己去发现其实真正好笑的是自己。老师的高明正在此。他没有批评孩子不要嘲笑别人,没有一下子把大道理搬出来,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感悟、发现。)
“不……像。” (不像两个字中间用了省略号,为什么?孩子在犹豫,在思考,在反省。后面的“像……五……五角星”同理,这是孩子最珍贵的体验和感悟,正因为有了这种巨大的反差,才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这一段教育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一个个孩子轮流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杨桃,显然要占用很多时间。如果有领导、专家来听课,他们肯定会批评这个老师不会教育,一句话就能讲清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大张旗鼓,让一个个孩子去体验,其他的孩子怎么办?如果以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标准来评价,这个课显然不符合要求,就几个孩子体验了,其他孩子呢?这是否导致了教育的不公?为什么就这几个孩子可以体验?家长也可以责问老师,为什么不叫我的孩子去观察体验一番。我不知道当时上课的学生有多少,如果超过50人,教室肯定吵吵闹闹,组织教学都困难。就一个杨桃,看来看去,教室不吵翻天才怪。老师和颜悦色的大道理,必须在安静的气场中说出,以我推测,当时上课的学生并不多,老师的威严和得当的调控,确保了整个课堂的组织井然有序,只有这样,下文的和颜悦色才有可能。)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的讲话一共四句话。第一句,说大家都熟悉杨桃,这个很关键。因为熟悉,才会麻木,想当然。我们现在很多的思维,很多的做法,都是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而因循守旧,拒绝创新,反对创新。我们都用定势思维,定势行动,是典型的想当然。同学们天天生活在校园,在课堂,面对学校及教室发生的种种变化,往往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对家庭、社区的变化也是如此,因为熟悉,所以,我们觉得不新鲜,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可以写的。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用“但是”一转,指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一个眼中的杨桃并不一样,有时候杨桃看起来像五角星。这是回应同学的嘲笑。一般看到杨桃的样子是长条的,但有时候像五角星,提醒学生注意看问题的角度。第三句,顺应“真像五角星”,提醒学生出现这种和我们观察、思考不一样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老师在处理整个问题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一看,想一想。老师自己坐在作者的位置审视一番,让同学轮流坐在作者的位置体验一番。最后一句,重点强调,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莫奈画《印象日出》,当时所有的人不相信伦敦的雾是彩色的,认为画家骗人,但正是莫奈的独特发现,开创了一代画派,所谓眼见为实。当然,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因为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实际都带着有色眼睛。当然,课堂不宜就这个问题展开。老师的这四句话,需要背诵,所以引导学生领悟的时候,可以采用读中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争取课堂让学生背诵。)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故事结尾首尾呼应。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始于父母,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是残缺的,正因为有了父母的教育,学校教育才锦上添花。如果没有父亲的叮嘱,也就不会有作者课堂上的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也就不会有老师的引导,教育,也就不会有孩子多角度看问题的尝试。我们也就按照已有的方式,亦步亦趋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我们现在一直提出教育创新,可我们却在创新的幌子下,一直扼杀孩子创新的天性,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如此。)
附录:
一天,小孙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大声叫着:“爷爷!爷爷!”
“怎么了?小乖乖。”爷爷疼惜地问。
爷爷!今天我发现苹果里有一颗星!”
“那没有什么稀奇的啊!你每次吃苹果最后剩下的核,就是苹果的心啊!”
“爷爷,不是!我是说苹果里面有一颗小星星!”小孙子急着澄清此星非此心。
爷爷正色说:“不要胡说!苹果里面怎么会有星星呢?”
“爷爷!是真的!苹果里面真的有一颗星星!”
由于拗不过小孙子的撒娇,爷爷终于和颜悦色地问小孙子:“那你可不可以把苹果里的星星找出来给爷爷看呢?”
“好啊!但是,爷爷您要先帮我找一个苹果和一把刀!”
爷爷一面为小孙子准备,一面叮咛:“好的,但是要注意安全哦!”
“我知道啦!”小孙子一面回答,一面把苹果横放在桌面上,正要举刀切苹果时,爷爷忍不住叫了起来:“不能这样切苹果!”说着把苹果抢了过来,重新直立在桌上,然后告诉小孙子,“切苹果要从上往下切才对!”
“爷爷!让我照我自己的方法切好不好!”小孙子又开始撒。
撒娇本来就是全世界最温柔、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小孙子一撒娇,爷爷的坚持又慢慢开始融化了。
“好啦!好啦!那就照你自己的方法切,但是要小心哦!”爷爷关心地说。
小孙子重新把苹果横放,然后朝着中央切了下去。刹那间,苹果被分成了头尾两半,而在苹果中间的五粒种子,恰好整齐地在这两半的中央构成了一颗美丽的星星。
爷爷看着星星,不禁紧紧地搂着小孙子,因为这辈子吃了这么多苹果,直到今天爷爷才发现原来苹果里还有一颗那么漂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