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改革该从何入手(高子阳)
(2012-01-19 15:36:02)
标签:
美国道尔顿兴趣教育综合写作写作 |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
习作教学改革该从何入手
一.什么是“写”,“人为什么要写”?
在习作教学研究中,重视对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已成共识,但对“兴趣”一词研究之后,特别是阅读美国道尔顿学校三十多年的写作教学实验后,终于明白孩子要先有兴趣,被我们老师发现到了“兴趣”,然后设计了培养兴趣之路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兴趣。否则培养学生某某兴趣只是一句口号,很难实施。
绝大多数人在三年级正式习作前,是没有写作兴趣的,那怎么办?强调“激发兴趣”是可以的,但怎么激发,从哪些方面去激发,这方面的研究不到位!经过我的多年研究与实践,我与学生是以共同谈论人为什么要写作、每个人都需要写作、每个人都应该写作、每个人都能够写作等激发孩子对习作的喜爱。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多元化的训练,让全体学生真正什么是“写”,又要终生明白人为什么要写。
什么是写?人为什么要写作?其实比“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多少学生 包括老师写过优美的文章,但不明白“什么是写?”“人为什么要写作?”
什么是写?写的繁体字是“寫”,形声字,篆文从“宀”,房屋的意思,“舄”声(“舄”这个字读xì,象形字。金文像一只喜鹊扇动翅膀张大口喳喳叫的样子。喜鹊善叫,鸣叫时不断扇动翅膀,这是喜鹊的特点。这个字的本义是喜鹊),意思谓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隶变后楷书写成“寫”。现在简化成“写”。《说文解字?宀部》:“寫,置物也。”看来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将东西移放他屋。后来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引申为输送、倾吐、倾诉、宣泄、去掉、书写(用笔作字)、描摹、叙述、创作、写作等。
一是“写”这个字创造的真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激发着人类必须去创造。我们从“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可以想像,地球上房屋造的再多、再大,也难以放下所有的物品,并且让一代代人享受这些物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而将现实中的物件保存下来,即移置于可描绘的绢布、皮革、器皿或纸张上,甚至是记忆中,皆可称为“写”。用文字在房屋里记录下来,这一问题就解决了,而一代接一代的人们就可以享受无数的物品了。这是多么美的描绘啊!古人留下的所有文字,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二是所教的学生不能喜欢上写,应该是所有老师最遗憾的事。因为不喜欢写的学生,是不会叫的反映,是不会把物品移置自己的房子里的表现,是生活在空空的世界里没有多少生命力的表现。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有生命力的,都能够叫起来,肯定都有着这种移置能力,作为老师不应该怀疑学生这种能力,不应该有着孩子不是写作的料这样的想法。
三是写是生命的存在。在房屋里写东西,不就是人在屋子里展翅飞翔吗?这太有生命力!多少年来,小学阶段的习作引领,没有多少老师引领学生明白习作就是要求自己展翅飞翔,像喜鹊一样扇动翅膀张大口喳喳地叫。可以想像,如果我们是这样引领,学生不就很容易被我们唤醒吗?喜欢写不就简单了吗?没有人不愿意飞翔?写这个字真得非常好!作为中国人应该真爱这个字!
人为什么要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说法的关键词是“表达、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小学生怎么理解这一解释?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这方面的解读文章非常少当然课堂上也没有落实好。比如关于“信”的教学,众所周知,信最有利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也最能促进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每个版本的阅读教材中有,写作教材中也有,但很多人却不能终身使用“信”!看看美国、日本等国家,用手写信,一生中写大量的信,那是真多呀!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一传统。再比如写日记,我国还有好多老师专门撰写文章说“日记不是写作,日记不是作文”,看看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多少人坚持与日记本对话,写下自己一生的秘密。比较研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中小学“信”与“日记”的教学居然也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孩子的终身需要。
那美国人是怎么理解写作的?“写作要求思考和推理,发展 ‘主动性’,有助于提高阅读技能。需要‘理出头绪、组织思想、并进行对比。’写作还能发展勇气、共享点子,使学生对别人的监督敞开大门。”这一说法的关键词是“思考、推理、主动、提高阅读、理头绪、组织思想、对比、勇气、共享点子……”将其与“表达、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对比研究,相信每位读者定会恍然大悟。
人为什么要写?这不是几段文字可以描述清楚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话题,根据整个人生等做细致研究,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教学中,若为什么写真正解决好了,写什么、怎么写,就相当简单了!
三.习作难在适合孩子的话题太少了!
许多人认为,习作难,难在学生缺少生活,缺少可写的内容。事实果真如此吗?小学生三年级开始习作,都十岁了,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已经与父母、亲戚、朋友、同学、电视等生活了3000多天了,怎么可能缺少内容?怎么可能缺少生活?如果硬是说他们缺少生活,我只承认他们缺少成人所需要的生活,但并不缺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总而言之,他们根本不缺少内容。
那么,学生缺少什么?习作教学到底难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小学习作教学缺少唤醒他们写的话题,难在老师们真的不理解儿童,只是运用教材上的习作题目进行简单施教(注:这里决不是否定各个版本的习作教材,我的好多话题就来自于教材题目的深度开发),不能根据儿童的真实生活、年龄特征等设计出一个个能够让所有孩子写起来的话题。这些年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过若干个话题,孩子们真的有话可说。
比如关于“名字”问题,我们的习作教学设计就缺少这样的话题(我查看六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没有这样的话题引题)。这个话题能写好多文章,每个孩子一定有话可说。我曾经在四年级三个班150名同学做过这一实验,所有学生都写出了相当精彩的文章。第一篇是写自己的名字故事。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有一个故事,爸爸、妈妈怎么给他(她)起这个名字,孩子们都知道,所以这篇文章孩子都能写好。第二篇写在学校里写爸爸的名字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名字是知道,但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他们不知道,我的引领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利用字典、词典先写,猜想爷爷、妈妈为什么给爸爸起这个名字。文章写完后,带回家,先问问爷爷、奶奶自己猜得对不对,问问爸爸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然后再给爸爸、妈妈看,这篇文章每个孩子同样能写好。第三篇写妈妈的名字故事,方法同第二篇。第四——七篇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名字的故事,孩子们根本想不到我会用这个话题继续写文章,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不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名字,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怎么办?我是这样引导的:“这几位老人都非常疼爱大家,说不定有的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知道不是你们的错,你们可以如实地写出自己的不知道,给这几位老师写封含有道歉感觉的信。带回家给这些老人看看。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们许多故事的,到时候,你们再补上这四篇文章。”孩子写了,是非常用心写的,四篇文章写下来,没有一个人有怨言。第八篇写什么呢?孩子们没有想到,我会让他们为自己未来的小宝宝起个名字,这篇文章写得漂亮极了,孩子们美丽的寄托都写出来了。有人说,这个话题总该结束了吧!其实没有呢,我告诉同学们:“关于名字,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写,自己亲戚、伙伴等。如果你们再写几篇,把上面所写的文章放在一起,每个人再附上一张照片,设计一个封面,装订好,就是一本非常棒的书了。”结果,我班同学全部完成了这本“书”。
再比如,很多学生都知道“天堂与地狱”这两个词,我用“我心中的天堂与地狱”连续5年在10个班420名学生中做过实验,多位老师认为的差生也都写出了精彩文章。我的教学非常简单,把黑板用竖线分成两块,左边写上“天堂”,右边写上“地狱”,每个人分别在天堂和地狱中各写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但不能重复。学生写完后,我引导学生一起读读天堂中的“词语、句子”,再读一读地狱中的“词语、句子”,发现那条竖线把两者区分开来,人一不小心就会从天堂跑到地狱,当然也能从地狱重回天堂,最后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天堂与地狱”为题写文章。
这类话题,我已经开发出来五百多个,这6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孩子决不缺少内容,就是缺少好的话题。
话题需要老师们创设、使用,但在大量创设使用过程中,还要重视引领学生自主寻找话题,不要认为孩子小,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孩子们都能找到话题。当孩子的话题来源多元化了,怎么写,写什么,那是挡不住的。
三.应该全面凭借《课程标准》来确认学生每一次习作
在习作教学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常说,习作要在修改、讲评上下功夫,这是有道理的,那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讲评,其实好多老师是模糊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为了学生真正的喜欢上习作,在反复阅读课程标准、思考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上,我找到了一个非常简洁的实验策略,那就是师生共同确认习作,而这一确认可以简化成“七星级习作确认表”来进行操作。笔者分别根据课程标准第二、第三学段的8条、7条要求,绘制出两张七星级习作确认表。
(1)第二学段七星级习作确认表
七星要求 |
写字整洁 |
没错别字、 标点符号正确 |
句句通顺 [读给别人听后达到] |
本次习作自信、不害怕 |
大胆想像、文章内容新奇、有趣 |
用积累材料、有新鲜感的句段 |
读者感动 |
自己确认 |
☆ |
☆ |
☆ |
☆ |
☆ |
☆ |
|
同伴确认 |
☆ |
☆ |
☆ |
☆ |
☆ |
☆ |
☆ |
教师确认 |
☆ |
☆ |
☆ |
☆ |
☆ |
☆ |
☆ |
说明:①本篇文章错别字有▁▁▁▁▁▁▁▁▁▁
②不通顺的句子,在句子前用“?”标出。
③自己说出哪些地方想像好玩,哪些地方新奇、有趣:▁▁▁▁▁▁▁
④用“红色直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段。
⑤第七个星由伙伴及老师等读者确认。
(2)第三学段七星级习作确认表
七星要求 |
写字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
没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 |
字数足够 |
句句通顺 分段表述 |
与别人交流修改 |
重视使用观察、积累的素材 |
感受独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
自己确认 |
☆ |
☆ |
☆ |
☆ |
☆ |
☆ |
|
同伴确认 |
☆ |
☆ |
☆ |
☆ |
☆ |
☆ |
☆ |
教师确认 |
☆ |
☆ |
☆ |
☆ |
☆ |
☆ |
☆ |
说明:①本篇文章错别字有▁▁▁▁▁▁▁▁▁▁
②不通顺的句子,在句子前用“?”标出。
③用“红色直线”画出有感受独特的句段。
④第七个星由伙伴及老师等读者确认。感受独特指的是文章的“题目命得独特、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想法与他人不一样”,具体就是主要内容非常详细,真实就是不乱说、乱写,都是自己想过的、做过的事。用“红色曲线”标出感受独特、具体真实的地方。
为了这两个确认表格地全面使用,我们还对作文本做了改革。长期使用的作文本全是格子,后面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的评价表及较具体的评价内容,这就给评价带来了随意性。过去我们说习作难评,其实不应该难评,课程标准有一条条的规定,怎么可能难评呢?新课程改革中,因为参与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及到全国多个省市培训老师,从培训来看,有很多老师根本没有阅读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建议根本就不知道。而让这些老师读起来、研究起来,的确是相当困难。面对这一现实情况,特别在习作教学上,我个人认为把上面的确认表印在作文本上,即每两三张作文格子纸后面就印上“七星级习作确认表”,固定下来,让师生一起清楚、明白,即使老师没有细读课程标准,也能不走样的按照要求清楚地评价学生的每一次习作,不至于永远的模糊不清。如果小学阶段使用这样的作文本,师生肯定喜欢,因为这一作文本不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一次次这样的评价,每个学生、每位老师、每位家长都能清楚每篇文章的问题及优点,知道了这一切,也就有了新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