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转载)
(2012-01-09 11:53:37)
标签:
跨学科写作教学模式学科知识角色教育 |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
中小学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文
〔摘
〔关键词〕美国
一、“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 The role of the writer (写作者的角色)———作为写作者,此刻你是什么人?你是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一名骑士?一位无家可归者?一名汽车修理工?抑或一条濒临灭绝的蜗牛鱼?
● The audience (读者)———你现在的作品是写给谁的?你的读者是南方的黑人奴隶?你的一个朋友?学校校务委员会?报纸的普通读者?抑或当地银行经理?
● The format (方式)———你采用什么样的文章体式来写?是写一封信?一则经典的广告词?一篇新闻报道稿?一篇演讲词?一首诗?
● The topic and strong verb (主题和关键动词)———你写作的主题和所用的关键动词分别是什么?是说服女神赐给你生命?请求获得重考的机会?呼吁对砍伐树木现象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措施?还是谈论人类的未来生活?
“RAFT”写作不同于一般的命题作文,也与完全自由的写作有异,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内容从事写作练习。这一模式提炼出“角色、读者、方式、主题”这四个关键要素,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承担起某一角色,强化他们作为有话要说的特定的写作者的角色体验,从某一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运用学科知识,择取适宜的写作式,向某一特定的读者对象,富有条理地组织、阐释和表达自己的某一观点,传递和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态度。学生投入“RAFT”写作的过程,也就是 “写中学”(writing to learn)的 过程,其间,他们发挥创造性,把想象、思维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与表达。因此,“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开发及其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巩固和 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写作者角色、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写作样式等获得非同寻常的理解和体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二、“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中小学教师怎样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运用“RAFT”写作教学模式呢?下面试结合美国的教学案例,对该模式的实施策略和一般教学流程作介绍。
(一)“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很强,具体实施策略有:
1.学科领域选择策略———“RAFT”写作适用的学科领域很广泛。如教例 A 是英语课上的“RAFT”写作案例[4] :
[教例
A]为评价学生是否理解黎廉
·莫里森(Lillian Mor-
rison)的诗《荷尔斯》(Holes),胡弗高中(Hoover High School)的泰德·赫南德兹(Ted
下文教例 B、C 分别是社会、科学科教师实施“RAFT”写作的案例。可见,“RAFT”写作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文科作文教学,而是一种跨学科写作活动,各科教师均可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渗透运用这一模式。
2.教学时间安排策略———“RAFT”写作无须专门安排写作课,而是穿插于各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时间可长可短。就一个单元教学而言,教师可在开始阶段布置“RAFT”作业;也可像教例 C 那样把“RAFT”作业作为单元教学终结性项目,评价学生对单元主题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一堂课而言,可安排在不同的时段实施。
[教例 B] 社会课上课了,学生们一进教室就看到如下板书,随即开始写作[5] :
若你的姓氏以
A-M 字母打头
R (角色)———美洲的拓殖者
A (读者)———国王乔治三世
F (方式)———抗议信
T (主题)———把我们释放了
上述教例 B 是在课堂起始阶段安排了“RAFT”写作;也可穿插在课堂中间,先写作,再讨论 ;下课前几分钟的“RAFT”写作作复习检查之用。
3.教学过程设计策略———“RAFT”写作教学过程包含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提示、构思、写作、交流反馈。如一项历时 10分钟的“RAFT”教学,首先教师导入,提示语的措辞为提一个问题,或提供起始句;接着,学生花几分钟时间构思;再花 5分钟左右写作;最后,当堂交流反馈,或课后批阅,下一堂课交流。
4.写作思路提示策略———“RAFT”模式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考框架。学生凭借“角色、读者、方式、主题”这一套“脚手架”,设想自己就是某一“角色”入境体验,围绕某一“主题”运用学科知识,以适切的“方式”向特定的“读者”表达。教例 B 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视角审视同一历史事件,为他们打造了发出多元声音的平台。再看科学课上的“RAFT”写作案例[6] :
(二)践行“RAFT”写作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各科教师在尝试运用“RAFT”写作教学模式时,从讲解写作要点到指导完成并分享作品,直至学生能主动写作,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每一个步骤,一般流程有:
1.讲清要点。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动笔之前要考虑四个关键因素:角色、读者、方式、主题;用图表出示或板书这四个因素,便于学生在写作时围绕这几方面来构思。
2. 范文引路。教师用投影仪等手段出示一篇完整的“RAFT”写作范文,师生共同讨论其中的关键因素。
3.示范讨论。教师采用“出声思考”(think aloud)方式,向学生示范展示一次“RAFT”写作的过程。学生围绕该话题的观点,运用“头脑风暴法”思考、讨论,简明扼要地记下对于本次习作“角色、读者、方式、主题”的建议。
4.小组合作。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所选定的某一主题,展开思想交锋,合作完成“RAFT”作业。
5.指导分享。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各个小组在全班范围内分享所完成的作品。
6. 自主写作。等到学生对此类写作比较娴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学科当前的学习主题,自主拟出“RAFT”作业来做。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要视学生的年龄和写作熟练程度,提供细致程度不一的指导 ,在学生刚接触“RAFT”模式时,教师宜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
三、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的“RAFT”写作教学是任课教师根据本课程跨学科写作的特点,指导学生从“角色、读者、方式、主题”四个关键因素切入,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投入写作活动,包括写作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组合方式、实施策略和一般教学流程,从而构成了一个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对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尤其是跨学科写作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
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写作只是语言类课程的事,而应看到各门课程都负有写作任务,只
是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指出,“在基础学校,写作融会在整个课程中,从公民学到自然课程都有。”
2.研究写作中的关键因素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10]是形成心理表征”,为此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正确地表征问题,那么,怎么搜索也不可能找到一个
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关于读者意识,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是奉命为老师而写作,老师是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读者;而在“RAFT”模式中,学生投入任务情境,承担起主动表达的写作者角色,在角色扮演写作过程中依据特定的情境,权衡择取与之匹配的内容、词汇、语气等来完成表达任务,富于针对性,增强了表达效果;这也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到写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 和价值,获得成就感。阿普尔比(Applebee, 1982)研究指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需要三种知识:“语言知识”、“主题知识” [15]和“读者知识” 。而我国过去的作文教学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写作技巧的训练,“RAFT”模式凸显了写作中的四因素,也启示我们要研究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强化学生写作的对象意识,关注学生写作中“主题知识”和“读者知识”的生成。
3.恰当处理师生关系
因为“写作更侧重于学,而不是教,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换为促进者。教师不是告诉学生该写什么、怎么写,取而代之的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话题和想法,对写作过程和策略作示范,营造一个可接受的富有活力的交流环境”
陆 平 夏惠贤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