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香港作文教学改革)

(2012-01-07 14:40:09)
标签:

香港

写作

教学法

语言环境

教育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

(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

 转自 http://www.chineseedu.hku.hk/ChineseTeachingMethod/writing/lang_writing/

语言环境与语文能力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方法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的进行程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节    语言环境与语文能力

香港学生的语文水平常为人诟病,指他们连一句通顺的句子也写不出,能写通顺文章的则更少,在读、写、讲、听四项语文能力里,「写」的水平最低。其实这情况不是香港独有,世界各国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归咎是现代青少年的生活及娱乐习惯使然。

现代社会愈来愈多使用图像表意,许多公共设施都以图像作为指示方式;另外,很多产品介绍和宣传印刷品也多用图像来协助解说,文字倾向简单。至于青少年日常活动也转向图像为主。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平均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平时又爱阅读漫画。漫画和电视等媒介都着重影像、图象而轻文字,此外,愈来愈多的消费或沟通活动(例如银行提款、申领单据文件)采用「按钮」的方式进行,而在学校里不少考试和测验都以选择题和简短的填充方式出题。这些习惯和风气,令青少年的语言环境愈来愈薄弱,他们在解决生活和学业上的问题时,亦没有需要书写、陈述完整的话语。

学习语文端赖语言环境之助力。母语或双语学习并不需要特别的教导;一个儿童,只要其心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让他或她生活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下,即能依照一定的发展顺序,学会母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郑昭明,1993)。香港是粤语方言区,而现代汉语书面语则是香港语文教学的学习目标。社会舆论批评香港学生语文水平低落,主要是指他们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方面的表现能力差。正如前述,香港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里缺乏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应用机会,没有语言环境,表现逊色是必然的事。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青少年私下交谈,内容和话题都是十分丰富的(谢锡金、岑伟宗,1995),孩子向父母争取零用钱时可以举出很多理据,这表明青少年缺乏的只是利用书面语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要提高香港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教师不能不重新考虑语言环境的功能。

第二节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

. 由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英国学校课程委员会构思出「国家写作计划」,除了要提高三岁至十八岁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外,还鼓励他们以写作为学习工具。经过三年试验,两千多名教师参与,二十三个地方机构支持,成效极佳,到了一九八八年,便在全国大力推行。后来香港有些教育工作者把这个概念引进到香港试验,称之为「全语文写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修正及演变,已经建立了一套适合香港语文教学环境的方法,肯定了它是一个可以协助学生改善写作、提高写作兴趣的教学法。「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是总结英国国家写作计划及在香港试验了的「全语文写作」之经验而来的写作教学模式。

 

. 变革之背景

有很多学校的写作教学课程非常有效,但有小部分学校的写作教学,效果不大,以下是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单方向学习: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写作教学」课节的安排理念,可以见出「写作教学」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跟语文科里的其他训练项目独立开来,这样会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割裂。其实,写作学习是一个跨能力和跨学科的训练,全方位学习会更为有效。

未能建立写作的意义:「写作教学」的主题是训练技能,为了方便评分,部分学校采取要学生写作划一的命题,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令「写作教学」的形式等同于测验。呆板和形式化的写作教学,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加上教师「命题」往往又不断在学生的学习生活里重重复复(试想像由中一至中五,学生可能遇过多少次《中秋记趣》这类「时令」题目?)。文题过于重复,也就难以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谢锡金、关之英、邓薇先,薛凤鸣,1995)。少数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还拟定大纲、提供应用字词给学生,这样做的本意十分好,但如果篇篇如是,学生既对「命题」或内容不感兴趣,只是照教师的吩咐填上字词而已(谢等﹐1995)。对学生而言,「写作」活动似乎只是为了取得分数,以及学习那些文体知识而已,跟他们整体生活的意义没有甚么联系。

以教师为写作中心:为方便统计学生成绩,传统的写作教学都会给学生评分。然而,评分是主观的,同一篇文章,落在不同教师手上会得到不同的分数。纵然有些学校每年均为了统一评分标准而花上很多会议时间,但争议仍然持续(谢等,1995)。而最大的弊病则是,教师评分让整个写作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即使教师给予的命题是《给爸爸的一封信》,学生实际也知道该次的读者是教师。有研究显示,学生为取高分,会倾向写教师喜爱的内容,这不是培育了学生不恰当的写作习惯。其实,不同的写作对象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培养学生有特定的写作对象是一项重要的训练。

评改效果不好:不少认真批改的教师,往往为了争取时间发回作文,牺牲下班及假期休息时间来批改作文。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纵使教师花费大量心力,学生在写作上的表现却不成正比。而批改速度稍慢的教师,往往又会积压作文。未能及时发回作文,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谢等,1995)。所以改善评改作文的方式是刻不容缓的。

以上各项并不反映全港学校的普遍情况。但如果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新全语文教学法是可以一试的。

. 基础理论

所谓「全语文」(Whole-language)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运用语文为本的语文教学法,让学生不论何时何地也浸沉在真实存在的传意领域里(Froese, 1996)。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语文,所以语文的学习是跨学科的。过去的语文教学运作方式,令语文跟其他学科分割开来,语文的事情在语文科处理,离开了语文课,学生似乎便不需要学习语文,或善用语文作为学习工具,而校本课程设计或许未能善加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训练,融入各不同的学科里,令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很多学童也不清楚为何人要阅读,只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成人是不阅读的。显然,全语文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情境里学习各种基础知识,最终能自行写作和阅读……全语文教学法的重点远远有别于现行的教学法,也出现了不久,但我相信这个教学法终会掀起一场小规模的教学法改革,因为教师会发现学生不止能够写作,而且也喜欢写作。」(Froses,1991, pp. 2-3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是一个全面建立语文与学生整体学习和生活关系的教学法,无论读、写、讲、听都不只是技能训练,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训练(见图8-01)(Yellin & Blake, 1994)。

 

「全语文轮」显示的正好是这套写作教学法在活动设计上的根本理念:学生每天进行的不同活动,都包含了「读、写、讲、听」四种语文技能,学生透过这些技能,通向掌握世界事物、知识和意义。

「全语文」的教学理论,正是建基于英国国家写作计划的基础理论:

教育是双向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经常征询学生意见,并修改课程或教学法,以求课程能切合实际需要。(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b

教师不自觉地把写作看成是测验课,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a

学生在写作过程里,如能有机会拿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与人分享,有助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满足感。(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a

教师通过问卷、工作纸、量表等方式指导学生评改同组同学的文章,改变教师在写作课里的单一角色,部分评改工作由学生负责,学习上,学生不再处于被动。(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b

文章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的和真实的读者,才会刺激作者的写作欲望。英国国家写作计划为学生组成了包括同班同学、家长、邻校学生、小区成员和国际笔友的读者群,让学生直接与这些读者群以文字沟通,读者群的响应,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文字的力量。(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b

 

. 学习模式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是灌输模式,二是沟通模式(Weaver, 1990):

灌输模式

沟通模式

重视直接教授,学习由课程和教师控制

重视学习者,教师只扮演协助的角色,旨在协助学生到达或超越课程的目标

认为学习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的过程

单独的学习个别单项意思不大,反而是从整体的意义里学习个别单项

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式,口头和书面语都要正确,避免错误

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认知结果,教师和同辈都可以在过程中协助,以便学到

要准确,不鼓励冒险,否则受罚

鼓励冒险,错误是学习过程里必需的

要掌握教你的东西,否则就是失败者

学习者各有不同的阶段和进程,他们的发展是按自己的进度而行,没有失败者

有复制或复述预设正确答案的能力

有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在一般情境中也可用一般策略的能力

韦法(Weaver1990)在《明白全语文》(Understanding Whole Language)一书提及她对全语文学习的意见。她认为语言是整体的,不是分成各个技能的,阅读和写作的整体技巧和策略是整体发展的。

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正是运用沟通模式来进行的。贺勒斯(Calkins, 1986)在《写作的艺术》(The Art of Writing)一书里以四个区域来表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


8-02 学生参与程度与教师输入之关系

图中的「教师输入」是指教师在课堂里讲授知识与学习数据,而「学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里参与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根据贺勒斯(Calkins, 1986)的理论,教师在课堂应该减少讲授,而应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图中第12区均是灌输模式的结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都不太投入。而第34区,则是沟通模式的结果,因为全语文教学采用沟通模式,故此第4区就是全语文教学的最佳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师不只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协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得到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兴趣表达他们的选择和创作。在学习过程里,教师会接纳学生的错误,也不要求学生复述预设的答案,而是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谢等,1995)。这些都是全语文写作教学法实施的方针。

第三节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

Froese1996)从三个层面总结出实践这套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现结合「全语文写作」在香港的实践经验,列在这里,供各教师在设计「新全语文教学」活动时参照。

 

. 教师层面

教师相信语文能力是人类自然发展的活动;

语文是用作沟通传意的,课室正好是一个「真实生活」的语境;

语言是语境的组成部分,除了独立开设语文科外,在教学安排上也应该尽可能把语文科的范围扩大,达到综合式的教学安排,最好是能与其他学科结合一起,如社会、科学、数学等;

学习语文该是应用先行,鉴别及提炼在后;

教师应该尽其所能,让课堂保持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决定课程进度及教学方法,不应囿于教科书的内容;

教学活动应该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视乎教学情况及目标,交替采用个别、小组或大组的方式授课,更应鼓励同辈学习;

只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机会,给予支持,任何学龄的学生都能进行锐辩(Critical)及创意思考;

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评改,然而也可以采用同辈分享和互评;

教师应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模范;

 

. 学生层面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是相同的,他们应该得到认同和接受。

学生每天都充满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师的辅助下,培养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运用语文时必有目标,也希望透过语文完成这些目标;

课堂是一个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环境;

学生应该把教师视作一个支持自己学习的成年人;

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出的意见都受到尊重。

 

. 教材层面

课室的设计应能容纳不同的教学材料,布置该富弹性;

除教科书外,任何材料均可能用作学习材料,例如学生的作品,或者报章、杂志等等身边的材料,都是教学的好工具;

不同的学科,如科学、经公等,有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

艺术、音乐、戏剧和电影均是语文的宝库,它们有助学生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明白人性,也明白语言如何在当中实践;

在学童生活的小区里的人,如家居屋苑的护卫员、茶餐厅的职员、酒楼经理、杂货店的售货员、教区的神父、教会的牧师等,也是丰富的语文教学宝藏;

应该多采用日常生活的语料,或是社会上常见的文件或材料,如广告、标语等。

第四节     实践方法

. 题目

全语文的写作题目多以「母子题库」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教师先出一个「题目」,即是「母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母题」而自定义一个自己有兴趣的题目,这就是「子题」了。(谢等,1995)例如,教师出的「母题」是「乌龟」,学生的「子题」可以是:「乌龟的构造」、「乌龟的传说」、「我喜爱养乌龟」等等。

教师也可以出「填空式」的题目,例如:「□□的自白」、「□□的构造」、「□□的春天」、「□□的日记」、「勇敢的□□」等等,学生可根据这些题目里漏空了的部分,加上自己有兴趣写的内容。

总之,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自己喜欢的题目,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年级的能力,给予不同层次的写作题目。(详情可参考本册第七章《文体写作及其他教学教学法》里的「母子题库」及「填空题」两项)

 

. 提纲

为了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意,让学生写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因此教师不会提供写作大纲。反而是透过写作前的活动(请参考本册第五章《创意理论与写作教学》),让学生发掘自己的写作内容。尽量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作及思考能力(谢等,1995)。

 

. 意念

容许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学生遇有不懂的字词,或不懂表达的意念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其他方式(例如图画、漫画、同音字、拼音符号等)暂时代替,以免中断思路,容教师稍后处理(谢等,1995)。这些替代的字词并不等于是错误,而是学生在未掌握相关概念的表达方式时,辅助他们表达的工具。学生这些替代字词,其实也就是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协助的地方,有这些替代字词,教师也就更能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但是,这情况只是短期性的,如学生能大量阅读,很快便能渡过这个阶段。

 

. 形式

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没有规定的形式,也没有指定的文体,更没有字数的限制(谢等,1995)。教师可以容许学生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写短故事;教师除了可以请学生个别创作外,更可以让学生透过分组撰写报告、访问记录或集体创作等方式写作。

 

. 读者

新全语文写作教学的精神是:有真实的写作对象,才有兴趣写作。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读者群,学生的作品除了让教师过目以外,还可以交给同班同学、邻班同学、家长及小区里的读者阅读,有真实的读者对象和真实的写作目的,学生就能更认真的写作(谢等,1995)。

 

. 注意事项

在进行新全语文写作活动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声明,这种写作形式是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需要尊重这种自由,不能滥用这种自由来攻击、诬陷、诋毁、侮辱、嘲讽他人,例如任意在文题或文章里为教师或同学改「花名」。如果遇到一些态度轻佻和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教师可以取消他们参与新全语文写作的资格(谢等,1995)。

另外,教师也应提醒学生,只能用图画及符号来代替那些真正不会写的字词和意念,千万不能用图画或符号等东西来代替那些根本会写的字词。符号或图画是辅助写作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美化作文「画面」的(谢等,1995)。


第五节     新全语文写作教学的进行程序

. 步骤

教师先把「母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子题」。教师也可以出一个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经历,也可以用「脑冲击法」(Brainstorming)的方法,刺激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可以用「引导幻想」(Guided imagery)的方法刺激学生提取个人的生活经验;此外,还可以配合读文教学的内容或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刺激思考。

写前的刺激活动完结后,教师可以分派作文纸。研究显示,教师宜用单行纸做作文纸,不宜用方格簿或原稿纸,因为那些纸上的方格给学生一种受制于人的感觉(谢等,1995)。如果学校能订制一种可以拆开来用的单行簿更好,学生每次作文只带几张纸,也方便教师携带,不过,教师发作文给学生时,要嘱咐学生把作文放回簿里。

除了作文纸外,同学也需要预备一本作文笔记簿,在写作课时要带回学校,放在桌上。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在这段时间巡视课室。学生如遇到不会表达的意念,不要立即举手问教师,要自己尝试用图画、符号、同音字等来代替,目的是不要让思路中断,以及不骚扰他人。这样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一直写下去。

学生如果要提问,只准在教师巡视到他的座位旁时才可举手提问。教师也只会集中于解答学生不会写的字词,教师并在笔记簿上记下,由学生把正确的字词抄到文章里,但仍然保留文章上的图画和符号等,以便教师诊断学生的困难。

如果教师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新全语文写作,学生可以悄悄与邻座同学商量,又可翻看书本,惟需保持课室安静。

到了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可宣布时间,目的不是催促学生停笔,而是提醒学生不要再只顾沉思。写完了的同学可以数一数字数,看看自己的写作表现有没有进步。如果学生能在预定时间里完成作品,教师可以实时邀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如果学生未能在课堂上完成作品,教师可容许他们在小息继续完成,也可以拿回家完成(谢等,1995)。

 

. 评估

  新全语文写作有多种评改方式:

1. 互相评改

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换文章来看,互相评改,给予意见。教师可设计一个印章,盖在学生的作文纸上,让同学看过文章以后写下评语。(谢等,1995)例如:

姓名

评语

评分

 

 

 

 

 

 

学生起初可能不习惯这种评分方式,教师可鼓励那些找到最多读者的同学,或是写评语写得最好的同学。至于「评分」方法,教师可采用一般的给分方式,也可采用等级制,如最好的给五粒星,最不喜欢的便给一粒星。

教师也可以设计其他的评改表格(谢等,1995),例如:

姓名:

找一处写得最好的地方:

找一处要改善的地方:

找一个写得最好的词语:

找一个要改写的词语:

 

2. 教师评改

由教师评改时,应尽可能不打分,而改用鼓励的评估方式(谢等,1995)。例如,用动物或卡通人物印章来表示文章的写作表现高低。教师不一定需要写评语,但对文章内容的响应则不可少(谢等,1995)。例如:

你的生日礼物真多,要好好珍惜呀。

有没有向帮助你的人道谢呢?

你看到人世间有这样的疾苦,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教师批改时,也应该作重点批改,最好是依据课程进度表上的学习重点决定批改方向。例如,错别字、口语词汇、标点符号、写作格式、分段、文章结构、关联词、语法病句、文章开头和结尾等(谢等,1995)。教师批改时用()指出已批改的部分,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有问题。另外,教师也可用特别的符号标示学生文章里出色的地方,让其他同学可以看到(谢等,1995)。

 

. 跟进工作

教师把改好的文章,公开张贴出来,让学生可以互相观摩。在文章旁边,还可以加上一张大白纸,仿效自由报的形式,让其他学生也可以在上面写些响应意见。当然,教师也应提醒学生不能粗言谩骂,必须言之有理。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请学生把文章带回家里,请家长观看并写上意见(谢等,1995)。

分发作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评鉴,教师可设计简单的自我评鉴规范,制成印章,盖在学生的作文上,请学生填写(谢等,1995)。例如:

-

上次作文

此次作文

字数

 

 

内容

 

 

原因

 

 

 

教师甚至可以设计一张佳句摘录纸,让学生抄录给贴堂的作文里的佳句,然后再贴在本班、其他班或走廊的墙报板上(谢等,1995)。大概两次作文以后,教师便应安排一节写作评讲课,讲解常写错的字、用错的词语,让学生一起修改一些病句,也可以分组选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并叫学生说明好的原因。

在读文教学时,可利用作家的作品,由学生自己扩写、改写、缩写等(谢等,1995)。

由于「新全语文写作」鼓励有真实的读者为基础的写作活动,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读者群以后,鼓励学生多写作,与邻班同学、邻校同学书信往还。遇到写作表现退步了的学生,教师应用提问的方式来刺激学生思考,让他们写得更多更丰富(谢等,1995)。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尽情表达,在文章里表现真我。所以「新全语文写作」内容会反映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本仁爱之心,对这些问题也不应视而不见,给予实时和恰当的辅导(谢等,1995)。

 

. 跨学科学习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其中一项精神是要学生能透过写作来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应把「写作」限于「写作课内」,而应把「写作」活动扩展到其他学科里,跟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进行跨学科的写作学习(谢等,1995)。例如,由学生撰写数学科文字题,再供同学回答。

就大脑运作过程而言,我们表达要有内容,就必需掌握丰富的外来信息。阅读和聆听是吸收外在信息(输入),而说话及写作则是表达信息(输出)。输入足够,才有足够的输出(谢,1990)。如把「新全语文写作」的活动范围扩展,多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做到读、写、听、说四结合。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把读后感记在随身带的「新全语文记录簿」内,每隔一段短时间便公开朗读,跟全班同学分享阅读经验。而同学对时事、校内见闻等事件的感想,也可以记在这本子内,定时公开朗读,跟同学一块讨论。这些活动有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这样,写作内容也就能更充实,自然文章也写得顺利,写得多了(谢等,1995)。

回页顶 >>


第六节     小结

全语文教学法在美国加州推行之后,普遍认为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没有教拼音,导致学生串字的准确能力不太理想(Blemenfield, 1996

这情况不会在香港发生,因为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所以香港的语文学习与美国加州的情况不同(谢锡金,1997)。本章介绍的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构思来自英国的国家写作计划,并经过香港语文教育工作者实验和改良,是适合本港教学环境的。实验也证明,在试验的学校,教学效果良好(谢,1997)。

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写作,能建立学生的写作信心。特别是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与真实存在的读者以文字交流沟通,同时也鼓励他们通过文字来学习其他学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写作不只是应付教师的事情,而是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此外,综合高效写作教学法(前称新全语文写作教学)强调家长参与,与学生分享作品,给予意见和肯定。在这个过程里,有助改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亦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

回页顶 >>


参考文献

Cutting, B. (1992). Getting Started in Whole Language. New Zealand: Wendy Pye Ltd.

Froese, V. (1991). Whole 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or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roese, V. (1996). Whole-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ory. (2nd ed.). U.S.A.: Allyn and Bacon.

Goodman, K. (1973). On the psychololinguistic method of teaching reading. In F. Smith, (Ed.), 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 New York: Holt, Reinehalt & Winston.

Horner, S. (1987). Thinking, learning, writing. I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Two. U. K.: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89a). Audiences for Writ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89b). Responding to and Assessing Writ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89c). Writing and Learn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89d). Writing Partnerships (I):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a). Perception of Writ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1990b). Ways of Looking Issues from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a). A Writing Community.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 One.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b). Objective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 Five.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c). The Book Marking Project,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 Four.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d). Ways of Looking at Childrens Writing.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Eight.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e). Writing and Work.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Three.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f). Writing Development the Early Year. In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Occasional Paper- Six. Edinburgh: Nelson.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1987g, 1988). About Writing.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Newsletter, No.7, No.8, No.9.

Tayer, D. & Pauling, J. (1989). Not Another Book about Parents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Hong Kong: Scaffold Press.

Weaver, C. (1990). Understanding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Inc.

Yellin, D. & Blake, B. E. (1994). Integrating the Language Arts: A Holistic Approach. U.S.A.: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郑昭明(1993)。认知心理学,页354。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锡锡金、关之英、邓薇先、薜凤鸣(1994)。小学中文写作教学法 —— 全语文作教学。教育曙光,第35期,页48-58。香港:香港教师会。

谢锡金(1990)。语文能力的培养。课程论坛,第一期,页25-26。香港:香港大学课程学系。

谢锡金(1990)。写作思维过程:输入和出。现代教育通讯,页12-15

谢锡金(1997)。再版后记。见谢锡金主编,阅读与写作 ——理论与实践,页232。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谢锡金、岑伟宗(1995)。如何帮助粤语儿童学习现代汉语书面语。见谢锡金主编,阅读与写作 ——理论与实践,页67-76。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谢锡金、许贺榕贞(1993)。香港小学生提前写作的研究。教育曙光,第34期,页28-33。香港:香港教师会。

谢锡金、关之英、邓薇先、薜凤鸣(1995)。全语文写作的实践方法。见谢锡金主编,阅读与写作 —— 理论与实践,页113-126。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 2000 谢锡金、岑伟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