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作文教学案例及评析
(2011-11-03 18:54:36)
标签:
天气预报科学作文观察科学探究看云识天气杂谈 |
分类: 学科作文案例 |
我们看云去
(科学和作文整合案例)
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学习用观察、描述等方式记录天空的云量,能根据天空中云量的多少,判断天气情况,经历活动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练习观察景物的方法,发现平凡事物的美。
【学习内容】
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学习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课堂笔记】
1、老师提出的观察要求是什么,请记录下来:
2、我们的观察行动。在哪里观察,什么时候观察,观察点的环境,怎么观察的,一一写在下面。
3、云的观察记录
观察地点 |
观察时间 |
云的位置 |
形状 |
色彩 |
变化 |
联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他是怎么观察的,他观察到什么?老师怎么表扬他的?
【习作锦囊】
这次作文我们重点练习景物幻化法。什么叫景物幻化呢?景物幻化就是把看到的景物幻化为另一种事物。
我们先看一段文章: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这篇文字写火烧云的变化,天空出现了一匹马,这不是真的马,是像马一样的云,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详细写出了云的形状,很逼真。这就是一种幻化,把大自然的云幻化成动物马,非常生动。而且写出了云的变化,马腿伸开了,马脖子长了,马尾巴不见了,马变模糊了。作者把火烧云幻化成马、狗、大狮子,使天空成了动物的世界。这样我们读了有整体感,容易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新情景。
运用景物幻化发要注意:
1、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
2、要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和幻化的景物要有相似之处,不可随意幻化。
【范文欣赏】
早上,蔚蓝的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几片风帆,不久天空又披上了云纱,天空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一样,我们找都找不到,只见白茫茫的一片。
到了傍晚,热气压和冷气压构成了风,云儿们正在空中进行化妆舞会,它们的衣服有红色、黄色、黑色等许多颜色,衣服的形状更不用说有多少种了,马、狮子、狗……,不久云儿们就退下了。
别看这些云平时看起来很温柔,它们发起火时的情形实在无法想象,它们把脸涨得鼓鼓的,呈黑色,接着它就开始疯狂地降雨,造成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这都是云儿们干的。
这个就是平时很温柔,发火时又很疯狂的云。
【案例评析】
科学是一门解释生活现象的学科。科学课堂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教师往往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感受生活、深入生活的机会,达到科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科学化、生活实践科学化的融合。正因为如此,科学课堂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同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探究,又总是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观察天气,风、云、雨,它们怎样形成的,怎么变化的,观察植物、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可以说正是科学教育让学生观察得更细致了,对事物了解得更深入,对生活的把握透彻,所有写起文章,更容易,表达内容很具体。而学生的写作,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奥秘,了解生活现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促使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其蕴含的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科学课程的学习主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往往创设丰富的探究情景,提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其中,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细心观察,认真记录,不断探究,得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数据、问题、思考、困惑、对策、感受,收集实验数据,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一篇探究作文。整理探究资料的过程,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式,学生写科学作文也是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方式。科学和作文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看云去》立足训练学生观察云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学会认识天空中的云,并能根据其特点,对天气作出简单的常识性判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云,交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教学生学会做好观察记录,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写成文章,这样达到作文和科学学习的双重丰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1、科学探究让学生有写不完的素材:
打开科学书,我们发现科学上研究的对象正是小学生作文的描写对象。科学课的一大内容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小学生的写景、状物就是着眼田野树林、山川湖泊、花草树木、臭鱼鸟兽。我们以教科版《科学》第八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为例,单元目标主要研究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研究动物的卵,其中花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测量花的大小,记录校园里有哪些花,数一数每一种花的花瓣数,专题研究花的萼片、雄蕊、雌蕊、颜色等,写出简单的观察报告,在班上汇报。整个探究过程无疑都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可以写人,班上的小科学家,她是如何完成这次的研究专题了,她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研究精神和专研态度;可以写事,一次研究活动,如实记录整个研究过程。或者课堂上汇报的情况,精彩的内容;当然,描写多姿多彩的花,对深入研究了花的同学更容易,从花的各部分情况,到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变化,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很多的内容要写,而每一个细致的记录,都促进学生对花了解的加深。同样,《我们看云去》既可以下观察云是的情景,大家怎么观察的,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各自不同的观察结果;也可以写其中某一位同学如何观察,他又什么不同的表现,他的观察结果有什么特点;还可以汇总同学的观察记录,比较观察记录的不同和相同,分析各自的观察结果,总结出观察心得;甚至写观察过程中,老师的指导、父母的帮助等,角度不同,选材不同,写出的文章也各自特色。
2、科学观察让学生火眼金睛
科学探究是离不开观察的。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科学观察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观察首先要注意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及远,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依循一定的空间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有步骤的观察研究的对象,获得完整清晰地观察印象。其次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学会求同找异法。学会解剖观察法,把被观察的对象的各种特性、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逐一分解开来,加以观察。观察云,老师往往会有具体要求,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观察后怎么记录,这些都是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探究交流让学生更会表达
学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都有表达的欲望,他们迫切需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别人,这是孩子好奇好胜的天性决定的。因此,作为科学老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满足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需求。在《种子的发芽》一课中,学生亲手培育种子,观察豆子的发芽过程,任务布置后,学生非常兴奋,回家都动手做起实验来,第二天,学生就开始找老师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询问应当注意的问题。他们的描述非常真切。为了进步获得实验数据,让同学感受到实验的快乐,科学老师要求同学每天同一时间给拍摄豆子的成长照片,制作豆子成长的演示文稿,举办豆子成长报告会,培养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只要稍加整理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第一天绿豆放到了一团浸着水的“棉花水床”上,棉花吸足了水,软软的,躺下去,再加上温暖的阳光,舒服极了。第二天,我的外衣裂开了,伸出一点小小的苗。第三天绿豆的外衣裂缝越来越大,苗伸进棉花里去了,此时,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过来。”显然,这个描述已经很有文学味道。学生观察云后,写出来的文章非常形象:“到了傍晚,热气压和冷气压构成了风,云儿们正在空中进行化妆舞会,它们的衣服有红色、黄色、黑色等许多颜色,衣服的形状更不用说有多少种了,马、狮子、狗……”既有科学术语,又有文学的描绘,从学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4、作文让学生更好掌握科学概念
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当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认真记录探究过程,思考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科学概念的提出及了解概念的内涵,在文中进行简要的说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新概念,并把它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明白无误的理解现象和新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掌握新概念。比如学习《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学生观察了一系列的溶解现象,学生动手实验了解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过滤食盐水。通过观察理解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慢慢扩散的,溶解后是均匀分布在水中的,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再提取物质。学生实验并认真观察后,把这一学习过程写出来,从看到的现象上升为本质,用自己的语言阐明“溶解”的含义,学生进一步复习了学习内容,当然也更好的掌握了“溶解”的内涵。
5、作文有助于梳理学习知识
作文是思维不断整理、提升的过程,是思维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当我们确定写作的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发展情况、相关细节、甚至意义,我们要对写作的内容作必要的筛选、整理,以便更条理、更具有新颖性、可读性。当我们要把科学探究的内容形成文字,上课的情景呈现在脑海中,非常庞杂,甚至模糊,我们要记录的东西有哪些,我们一一列明,再想想所列的这些事情,哪些比较有价值,哪些需要重点体会,哪些只需简单了解,观察的现象和科学的结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科学概念有什么样的内涵,我们必须重新整理、筛选,使其条理化、清晰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一篇规矩的科学作文。否则,思路阻塞、条理凌乱,泛泛而写,糟蹋文字。因此,写作的过程也是复习整理的过程,是一种精细的复述过程,帮助我们用语言重新阐述学习要点,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提出学习问题,总结和反思课程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技巧,以便获得新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意义。
6、作文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科学作文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盒平台。当学生完成科学作文,语 文老师关注的是文章的语言、结构,科学老师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出学生学习的情况,包括上课听讲的效果、实验认真的态度、观察方法和技巧的特点、相关概念掌握的情况,甚至对科学课的兴趣、看法,对老师的建议要求等,如果再细致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来自不同成长和学习背景的学生,他们原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各不相同,其学习的特点、方法、策略、进度也是不一样的,老师从学生的文章中得到一手信息,对下一步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要点,需要强化,对学习中的疑惑,需要重点澄清,相关的学习策略需要引导,观察能力的训练要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