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钟传祎
钟传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43
  • 关注人气:2,0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

(2011-10-12 19:37:28)
标签:

少儿

王熙凤

京城

作文

训练

教育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钟传祎

我们知道: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作文教学原则就是作文教学中遵循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为达到一定的作文教学目的所形成的教学准则,是认识和处理作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依据。目前的作文教学理论书很少涉及作文教学的原则,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既要符合一般教学的规律,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显然,作文教学不同于阅读、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准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作为一般的教学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比较大,从作文教材的编写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作文教学的内在序列一直没有很好地把握,对学生习作和作家的写作没有很好地区分,对学生习作的各个阶段没有清晰的把握,结果循序渐进成了一句空话。所谓循序渐进,是说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提高。序指的是次序,具体到作文教学中,按照什么次序进行,除了要深入把握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了解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明确作文教学的各阶段目标外,还需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认知、情感、心理差异,综合考量,全面兼顾,以便确定好作文教学的基本次序,只有次序清楚了,作文教学的层次才清晰,作文教学的渐进才有可能。没有作文教学的次序,循序渐进只是一句空话。

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困难是无序状态,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无序,教师心中无序,最终导致作文教学不够严谨,同是写一件事,三年级写了,四年级也写,老师认为三年级写过,四年级自然会写,指导也就随意,甚至放任。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基本次序,这个次序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但不管怎么样的排列,作为老师要心中有数。作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教师从一年级着手,从接触社会,认识生活,学会观察,到字词训练,培养遣词造句能力,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缺不可。一开始就提高要求,加大训练难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产生急躁情绪,学生埋怨、畏惧,从而步入害怕作文的怪圈。

把握的作文教学的次序,做到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教学还应该注意:

1、从说到写

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应当兼顾并重。”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方式。二者作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改进和发展口头语言。小学作文训练坚持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书面语言是复杂的语言形式,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逐步发展。“从说到写”是小学作文起始阶段,孩子“说”优于“写”的写作教学初期,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学生说写客观实际水平,而提出的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也是教师训练作文起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刘淼在《作文心理》一书中指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运用口述+任意方式的记录(文字、拼音、符号、图画等)+表达指导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质量。对于中年级学生,口述后笔述仍然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笔述水平相对较高,可以适当运用计划性口述提高作文质量。

显然,运用从说到写的策略主要适用于作文起步阶段,适用于害怕动笔、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必须经过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逐步发展到书面语言。学生只有想得清楚,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

从说到写,首先要明确怎么说,说什么?这里的“说”不同一般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是口头作文训练,一般要求说话完整、清晰、连贯,有条理。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用四素句,包括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句子不能有头没尾,或者有尾没头,或者只有一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只有半截,让人听了摸不着头脑,这都是口头训练中的大忌。

口头作文的内容包括:

1、口头描述,当场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描述,或者对过去所见所闻进行描述,一般是一个人、一幅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样东西进行口头描述。描述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声音、行动、心理,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述景物的形态等;

2、口头介绍,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介绍同学、自己、家人,介绍一样新产品、一样新东西,介绍物品的使用方法、特点、功能,介绍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这是学生日常交往中常常使用的交际形式。

从说到写,还要处理好说和写的转化,怎么把说的内容转化为写的文字?我们在作文指导中,经常发现,学生能说会道,但写出来的文章语句不通,篇幅短小,结构凌乱,达不到习作要求。会说不一定会写,会说侧重于口语交际,说话所应用的表达方式趋向于口语化,包括语言的句式、词汇、说话顺序,说话时的腔调、动作、态度、表达欲望、日常口语等方面,而会写则表示为打腹稿,思维流畅性,写作的主题意识,分段表述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词汇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指导学生会说,而且还要解决如何缩短说与写的差距,把说与写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地把说的内容转化为书面的文字。

具体的做法有:

①录音法:把学生原来已说的话或想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在说的时候,录下来,再对照录音写文章。或者父母在指导时,孩子一边说,父母帮助记录,这对于刚起步作文的学生是非常有效的训练策略。虽然记录下来的文字会表现出口语化现象,或者重复平板、表达不清、语无伦次的情况,刚开始非常正常,经过一段训练后,慢慢熟练了,写文章亲切了,可以尝试修改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放弃了。

②对照法:放宽要求,允许不会写的字词暂且空着,或用拼音顶替,然后再请教同学或老师补充空白,接着再修改病句,调整句序,插入必要的修饰性语言或修辞手法,把文章修改得具体通顺,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把文字与原生态文字进行比较,发现其差别,从而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应用水平。

③朗读法:会说不会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说起来详细,写起来简单,缺乏墨水。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得经常训练朗读作文。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就能发现许多问题,如是否通顺,是否口语化,是否具体了,哪个地方不通顺,立刻修改补充,学会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④出声思维法:在教学中可借助出声的“自言自语”进行训练,让学生先说后写,通过谈论再写作。经过小声说说,即自己说给自己听,而后出声发言,相互交谈,补充校正,借助于口头语言的帮助,学生就能觉察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是否正确、完善,使出声语言条理化,以后再引导有声转无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面语言的过程中,逐步有意识地领悟语法规律,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引导儿童说话、作文时,不但想着什么,而且想着怎么写,使他们的语言逐步规范化。

2、从分到合

分是指单项、局部、片段的训练,合是指综合、整体的训练。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它综合体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遣词造句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记忆力,而且还体现在对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如概念、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的考量。正因为如此作文训练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各个学科教师都应该承担作文教学的责任。所以学科老师平时的训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都是分项的训练,有了这些分项训练,才有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展示。

具体到语文的作文分项指导,应当根据作文的基本构成来展开、一篇文章,从基本的字开始,到词到段,到文章,学生作文训练的不同阶段正体现这个脉络。学生动笔写文章前,要先过写字、造句关,学会把句子组合变成片段,学会写各种类型的片段后,才训练写完整的文章。(作文教学中的分合训练云南教育 2002年第23期 P44-45,作者 金自成 澜沧民族中学)

丁友宽的读写作文训练,把小学作文训练分解为50个基本功,配以80个训练项目,精心设计500个习题,从一年级的四种句法,到二年级的九种句群,三年级的七种构段法,四年级的六种篇章法,再到五六年级的综合作文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前进,先分后合,分合得当。

以上是从作文教学的基本训练点出发,注意从分到合。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作文中的困惑,尤其是学生写文章不具体的毛病,还应当教会学生把写作对象分解,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的叙述描绘说明,这样合起来才能把写作对象写具体。

具体来说要学会:

①动作分解:把一个大动作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动作,好像解剖物体一样,在把小动作分解为一系列细小动作,甚至细微的动作。比如“踢球”,学生往往一句话就写完了:他带球突破,使劲一踢,球进了!如果我们学会了动作分解,把踢球动作分解为:接球、转身、顶球、闪过、突破、踢球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接球分解为:插上、胸部一停、左脚一扣、身子晃过等,把这一个个细微动作分解出来,再连词造句,组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

②景物分解:描写的景物往往由花草树木等构成,我们可以把描写的对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再把一个个事物细分。比如描写校园,校园一角有各种花、树、草,各种小生物,活动的学生等,就单写树,把树分解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花、果实等,树叶又可以从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如此一来,要写的内容很多,一个个细微的部分都写清楚了,整体景物也就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事情分解:一件事情往往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联系着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及人物关系,都由一系列细小的事情组成。我们往往把一件事分为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每一个阶段也往往发生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事情最精彩部分,它总是和具体的环境、人物表现、心里感受密切相连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进贾府,先写进贾府的原因,母亲去世,祖母疼爱,贾雨村进京几件事交织一起。启程到了京城,通过黛玉的眼睛描写京城的繁华和贾府的富贵,一一见过贾母、各姐妹、王熙凤、贾宝玉,其中写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贾宝玉,先正装出场,再换上日常装饰,描写及其精细,堪称绝世经典。

④场面分解:学生描写场面往往非常笼统,就是因为没有学会场面的分解。我们知道,一个场面往往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面和点,怎么把场面的不同阶段区分出来,抓住不同阶段的点面进行描写,是写好场面的关键。比如写篮球赛,比赛开始前,环境的布置,大家的议论,双方的准备,这是比赛前的面。某一个运动的语言、行动以及某一个粉丝的反应,这是点的描写。比赛阶段,运动场上,运动员的表现,他们的动作、神态、比赛的进程,观众的表现,再聚焦为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的表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好比赛的场面。

3、从简单到复杂
  达芬奇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少林寺和尚练功是从“蹲脚窝”“面壁三年”的基本功开始,鲁班学艺是从熟悉使用各种工具开始,作文训练也不例外,从造句开始,逐步提高,由简单到复杂的。
  原苏联著名作家契柯夫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他的教师让他每天站在街头观察行人,要求用极简的语句勾画出这个人物的特点,要用几句话写出杂货店的特点。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托尔斯泰逝世后,人们发现在他使用过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些语句:“使……不,没有粮食,使……不,没有马匹,使……没有森林,使……没有力量。我习惯了骑马,习惯,我习惯学习了,或者生疏了,我和妻子处得来了,顽皮了……”“你想向前去,但是腿却朝后拉。”“她比不了他,大大地比不了,谁比得了,谁也不能和他相比——谁也比不了的人……后悔——没有后悔,是后悔的时候了,后悔莫及,后悔得连东西都不愿吃了……。”这些就是托尔斯泰的造句练习。一个著名的作家仍然不忘造句联系,可见基本功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训练的要求,各年级要有所侧重。即各年级有各年级要求。落实各年级的重点要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年段过关”。在目前的情况下,落实好各阶段的训练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如低年级,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段能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年级则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低中高这三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要求,集中力量搞好重点要求的训练。当然,这三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但必须明确,落实各年级重点要求是关键。

4、从放到收:小学生初学写作,就像刚学步的孩子,走得摇摇晃晃,颤颤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总是大胆放手,不断鼓励,终于孩子会走了,并且走得稳稳当当。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像父母呵护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学生都会作文,也都愿意作文。实际上,小学阶段,应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放”。

①放开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着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情境等都是作文内容。

②放低要求:只要学生写了,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应该鼓励。应该立足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放低门槛,放低要求,放开题材,放开形式,学生自由命题,可以无头无尾,可以独句成文,只要有所感悟,有所启发,都可以获得好的评价。门槛低了,形式活了,学生捆绑的手放开了,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表达的潜能得到激发,越写越愿写,越写越会写。

③放开表扬: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完全攻克写作的难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时时表扬,事事表扬。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学生作文“放”到一定的时间,积累了一定的感情认识,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并自觉地想探究改进方法以提高作文水平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这就是“收”,从立意课篇到示斟句酌,遵循写作的规律和法则,推效琢磨,精益求精。显然,“收”必然以“放”是基础,“放”必然以“收”为目标,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章了,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当怎样做到巧妙“收”呢?

①在鼓励中“收”:每次作文讲评,表扬的一大批同学,就是一种导向,就是暗示同学写作时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一段时间表扬学生善于运用书本上学过的词语,没有被表扬的不甘落后,也想方设法运用学过的词语;一段时间表扬学生作文中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下一次就有更多的学生睁大眼睛,发现生活中细微末节。

②有区别地“收”:作文好的学生多给他提一些要求,鼓励他不断超越自己,作文落后的同学放缓“收”的时间,放宽“收”的口子,有的放矢,并确保学生都最大要能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