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法指导——欲擒故纵法
(2011-08-25 15:45:36)
标签:
董昆吉安县自行车明湖居听书陪衬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点滴 |
〔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构思组材的能力,能灵活运川“欲擒故纵”法进行构思组材,克服文章结构的平板、单一的毛病。
〔指导点拨〕
所谓“欲擒故纵”法就是在文章的构思组材中,为了达到在写人叙事时揭示中心的目的,故怠先不牵涉事物内在本质,而在一鳞半爪的叙述描写中一步步铺垫、渲染,最后揭示出中心。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铺垫巧妙、得法,恰到好处。“纵”是为了更好“擒”,“纵”的方向不能脱离立意的方向,否则像野马般,四处奋蹄,必是无法擒住。那么,如何在文章写作中,运用“欲擒故纵”法进行构思组材呢?
一、巧安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对照中心人物的特征,设计好陪衬人物,着眼于两者的共同点,从不同点上突出中心人物的特征。如吴伯箫的《猎户》中为了突出打豹英雄董昆的形象,作者虚写了“尚二叔”和“百中老人”这两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手,他们都是用于映衬董昆的线索人物.在文章中安插线索人物,目的在于借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事件的内在意义,未见其人未知其事,却处处写其人,时时叙其事,为后而的进一步描写,设下一个扑朔迷离的圈套,最后真相大白,事情的中心、人物的意义一下子出来了,以收取一波三折,水到渠成的效果。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借旁边两人的谈论,写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通过以上说明,不难发现巧安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的规律和应注意的事项:①把握陪衬人物的特点,以及和中心人物或事物的联系;②考虑好陪衬人或线索人在什么场合出现,以什么身份出现,陪衬或介绍什么样的内容;③铺垫的内容是否像一个路标,刺激读者的期待,把读者推向目的地;④主次要分明,不可喧宾夺主。
二、精设过渡语言.采用“欲擒故纵”法构思,必然线索繁杂,一个个路标之间如缺乏严密的衍接,必是散漫,反而弄巧成拙。衔接一定要自然轻巧,这须在过渡语言上下功夫。《猎户》在精心设计过渡语言上确值借鉴。或采用一般叙述的句子,或用景物描写,或用对话,都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当。学生在设计过渡语言时应注意:①形式要多样;②不能拖泥带水;⑧要自然,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设计。
三、重绘第一印象。有了前文的铺垫,在一番从容的叙述和描绘后,见到了人,接触到了中心事物.这时,不管是写人或叙事,都需对主体进行重点描绘或揭示,把最能体现人物特征和事件意义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是对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所传递信息内容的重点强化:就像百川归海的瞬问,澎湃汹涌、涛声震耳。董昆的出场,作者就重彩刻画了人物的外貌,作者的重彩描绘既照应了前文的猜测,又突出了董昆的英雄形象。学生在重绘第一印象时,要抓住最有表现力的一个方而,联系全文中心和当时的具体环境,由面到点,由粗到细,使前面的渲染、铺垫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否则,前重后轻,中心模糊,本来纵是为了擒,结果纵而不能擒。
四、借话点明中心.借的对象可以是中心人物,也可以是线索人物。董昆的一席话,朴实豪爽,既表明其英雄气概,又篇末点题。而《明湖居听书》在直接描绘白妞说唱声音之美后,借一台下“小年人”的话,加以评记,进一步点明自妞说唱艺术的高超。借话要借得合情合理,借的内容要紧扣中心,要符合人物身份和具体的语境。总之,不能随便乱借,胡编乱造,而要随着叙述和描写内容的发展,水到渠成.借得巧妙,点得精当。
[训练例文]
假期,妈妈要我送一些东西到外婆家,本来,我也想到外婆家找表妹玩,又听妈妈说舅母学会了骑自行车,正想探个究竟,也就欣然答应了妈妈的吩咐。
虽说还是冬天,田里的红花草却已灿烂地开着花,油菜也葱绿异常,饱含勃勃生机。路上,是一张张洋溢着笑意的脸。正是年关,家家忙着办年货。
舅母该不会上街了吧?说起舅母,可真稀奇,四十多岁的人了,竟学起自行车,那别扭劲儿,甭提了。早在二十年前,舅舅由于常下乡,为了工作方便,政府配给他一辆自行车,那时节,自行车可是稀罕物,舅母看到了就痒痒的想学,可舅舅不让,说:“那可是公家的,让你学,这儿摔几跤,那儿撞几下,不就成了废铁。”舅母想想也是,那刚萌动的心思也就泯灭了;后来,生活富了点,家里有了辆自行车,可表姐在镇上读书,自行车当然属于她的专利品,加上里里外外都得舅母操劳,哪上有这份闲工夫。现在,表哥表姐都已成人,负担轻了,可皱纹也已爬上舅母的额头,腿脚也硬了,哪还有这份心思了呢?
到了外婆家,只见外婆颠着小脚满院子地赶着一群鸡,手中端着簸箕,显然正忙着。外婆今年已七十多岁了,一条条深深的皱纹刻写出她劳苦的一生.我送上妈妈要我带来的东西,不禁问起舅母.
“她呀,骑着车上街了。嘿!真是越老越疯。这把年纪,还骑什么自行车,也不怕别人笑话。你不知道,刚学那阵,热情可高哩,一有空就推出自行车,在院子里蹬呀蹬的,弄得鸡飞狗叫,不得安宁一个月下来,也不知摔了多少跤,总算摔会了。脚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你说,不是疯了是咋的.有时说她吧;她只笑笑,没当回事。唉,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劲?”
听得出,外婆并不反对舅母骑自行车,只是心痛媳妇摔坏了身子。这不,她缓了一下又唠叨干了:“不过也是,有了自行车,办事灵便多了。以前,我帮着煮煮饭、喂喂猪,现在,你舅母全一个人兜着,说我年纪大了,该歇息歇息。嘿,这不,这窝猪还等着她喂呢,对了,鸿飞,你先歇着,外婆去拿点好吃的给你。”说着,颠着小脚进屋了。
“不了,外婆,您歇着吧,我随便到外面溜溜。”
走出小院子,来到村口的马路上,深冬的阳光被风裹着,带着寒意。田里的红花草,在阳光的网照下,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开着小花,在一片绿色的氛围中,颇为赏心悦目。
看来,四十多岁的舅母学自行车,并不是偶然的。
远远的,过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双手握着龙头,脚很有节奏地蹬踏着,那甩动的短发俨然是犁开水面的船头。噢,那不是舅母吗?她那渐渐清晰的身形似乎释放着一股感应的磁力。
舅母啊,你可真行!
寒风撩动她的发梢,她的黝黑的脸微微地红着,眼里泛着兴奋的光彩。见了我,她左手一捏刹车把,右脚轻轻一抬,横跨过坐板,一沾地,便稳稳地停了下来。
“鸿一飞,走,到家去。”她爽朗的话声里夹着无限的豪迈和愉悦。
“你真行,舅母!”
“看你说的,我也是给逼出来的。你不知道,现在讲究啥时间效益,没有这车轱辘,里里外外,靠这两条腿,能干啥事?忙了这头、丢了那头,田里不说,那猪圈里鸡舍里也是笔大收入,不跟时间赛跑能行吗?再说,你外婆年纪也大了,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张罗着,不抓紧时间怎行呢?刚学那阵,闲话可真不少,连你外婆也说,省下这份闲工夫多活几年吧,老来学缠脚,哪有那么容易·的确,开始,推着自行车,总觉得挺别扭,上了车子,身子歪歪扭扭的,让人不知笑话了多少。骑着没两下,‘晃当’,掉下来,害得你外婆又在旁边唠叨了半天。一次,你表哥扶着我上了车,我别别扭扭地骑了一段,竟也顺手了,也不知你表哥什么时候松了手,眼见一个小沟坎,想绕过去,可偏偏不听指挥,手忙脚乱中,却把车子蹬得飞快,车子直朝小沟坎冲去,也不知道刹车,只闭着眼睛等着摔跤,你看——舅母捋出手肘,指着一块鲜红的伤疤,说:“这就是那次摔跤留下来的。当时,擦了点红药水,第二天又练开了。有人说我不要命了,可是,不学会总觉得不安稳。这几年,大家都加快了步伐,别人都跑在前面了,你说,我能慢腾腾地落在后面吗?”
听了舅母的话,我想起了刚才看到的情景:舅母手紧握着龙头,脚奋力地蹬着踏板,脸微微的红着,眼里溢着神采,身下的永久牌自行车,在阳光照耀下,闪着丝丝白光,车前的红色标牌,衬以红色的绸子,更是耀眼。那滚动的车身载着舅母行进在一片绿色的氛围中,行进在勃发着生机的大地上……
〔简评〕
《舅母学骑车》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构思法,把舅母学骑自行车这样一件平淡的生活小事叙述得曲折生动,并把这件事的意义揭示得极其深刻。文中选用“外婆”作为线索人物.她尽管颠着小脚,却并不守旧,勤劳的天性使她知道舅母的举动并不是寻求一种刺激,一种新奇,而是为充分利用时间,多创造一份财富。外婆的介绍,使我们初步了解到舅母学骑自行车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在外婆的唠叨中初步得知她学骑自行车的动机。而遇到舅母后的一段话,则进一步揭示了舅母学骑自行车的更为深刻的原因。舅母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时代的变化,使她切实地感到时间的价值,她不顾外界的议论和本身条件的限制,决心学会骑自行车,只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创造财富,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文章在最后巧妙点题.很好地体现了“欲擒故纵”法的特点。
文章对刻画舅母的形象颇费了一番工夫。小作者先是通过回忆交待舅母几次想学自行车而没有学成的经历,为后文的叙述作了一定的铺垫。舅母的出场是本文的重头戏,小作者抓住舅母精神饱满这一特点,写了舅母黝黑微红的脸,溢着神采的眼睛,甩动的短发,释放着一股感应磁力的身影,由粗到细,由面到点,反复渲染,再用写景作烘托、暗示,很好地刻画了舅母这一具有时代色彩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行文的轻巧得力于过渡语言设计。本文由路上办年货的行人想到舅母;在外婆家提起舅母;在村口马路上见到舅母,或用叙述的句子,或用人物对话,或用词语,形式多样,过渡巧妙自然,没有拖沓散漫之感。
近观全文,语言质朴含蓄,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外婆的形象刻画欠分寸,铺垫欠巧妙,语言推敲不够。这些有待于小作者今后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