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宝通禅寺
宝通禅寺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135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净慈道济

(2025-06-04 10:53:54)
标签:

佛学

宗教文化

分类: 清心小品
      赖永海教授写过一篇题为《净慈道济与后期禅宗》的文章,对道济和尚作了介绍。文章介绍说,道济和尚,俗称“济公”,志书中多称之为“济颠”,南宋时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神僧”。关于道济其人,正史、僧传不见记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是以小说题材出现的《济公传》,“小说家言”本不足作为信史,因此,史上是否有道济其人,曾经有过不同看法:例如,《花朝生笔记》的作者称:“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释宝志而讹传者也”,亦即认为宋代本无济公其人,《济公传》乃是小说家根据南朝宝志有关事迹经艺术加工而成的;又有的小说家认为,《济公传》里的济公是杂糅南朝释宝志及宋代的“呆行者”叶守一和净慈寺的“诋毁和尚”而成的艺术形象(详见黄天骥《评济公全传》, 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济公全传》序言)。这种看法同样认为历史上并无济公其人。但是,学术界和佛教界则有不少人认为,虽然《济公传》里的济公参杂有不少传说的成分,但历史上确实曾有道济其人,且从有关资料中,考证出济公具体之生卒年月。
  究竟历史上有没有济公这个人,根据有关资料看,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根据有五:
  其一,据曾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武林梵志》记载:宋道济,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过灵隐,适瞎堂远公开席,其间济以宿缘求度,遂为沙门。(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志》第八册,《武林梵志》卷九。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其二,《净慈寺志》亦称: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同上,《净慈寺志》卷三)
  其三,《灵隐寺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述:济颠禅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远,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同上,《灵隐寺志》卷三)
  其四,《天台山方外志》亦说:济颠禅师,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二亲继丧,投灵隐寺出家。(同上,《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其五,据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
  此五则资料前四则出自寺志,后一则出自铭文,虽然具体说法有小异,但均明言宋代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禅师。在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这些资料或伪或讹的情况下,与其臆测“宋初无是人”,勿宁尊重史料而信其有。
  如果历史上确有道济其人,那么,其准确的生卒年月当是何时?
  关于济公之生卒年,各种资料上记载也不尽相同。据《济颠僧传》载,济公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世寿六十,即卒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但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垣《释氏疑年录》考证,济公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世寿六十二。验之于有关史料,笔者以为后说为是,理由如下:
  一.据《武林梵志》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瞎堂远禅师“敕住灵隐寺”,“于淳熙三年(1176年)迁化”。如果如《济颠僧传》所言,道济生于1192年,则瞎堂远迁化时道济尚未出生,无从“就灵隐瞎堂远落发”;
  二.《净慈寺志》称德辉禅师“嘉泰(嘉泰元年为1201年)初住净慈四年”。如果如《济颠僧传》所言,道济生于1192年,则道济其时方才九岁,难圆瞎堂远禅师迁化后,道济往净慈寺投德辉禅师一说;
  三.陈垣所言道济卒于1209年一说,与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中所说道济于“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正相吻合;
  四.《净慈寺志》也载道济于「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索笔书偈”后入灭。
  可见,道济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1148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说较符合(或接近于)历史实际。
  尽管历史确实曾有其人,但即便是几部寺志所记载的资料,对于道济一生的活动情况,也都是寥寥数语,凭此实难对于道济的宗教活动、佛学思想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所幸的是,明隆庆年间由仁和沈孟柈编著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于明清之际由暑名天花藏主人所编的《醉菩提全传》(另名《济颠僧传》)及约成书于清中叶的洋洋百万言的《济公全传》,为人们提供了十分弘富的济公其人、其思想的有关资料,尽管这些资料都有点近似于“小说家言”,不可视同信史,但它对于人们从各个侧面去了解济公,还是很有助益的,特别是《济颠僧传》,不少前贤大德也都认为比较接近历史实际,因此,借助它以窥探济公其人、其思想实亦未尝不可。本文所依据的资料,除了灵隐、净慈等几部寺志的有关记载外,也参考了以上所提及的诸本传记,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