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定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论述,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佛很在帮助。果煜法师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谈定与成就智慧的问题,介绍说从修定而成就智慧,有两种方式:一是作意,一是不作意。不作意的方式就是:虽坐之前已听经、闻法,但是在打坐的当下,还只是一心一意的数息修定。这样坐久了,便可以达成沉淀、过滤和统合的作用;但先决条件就是已有闻法的基础。故在《阿含经》中有不少只用数息法、随息法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这也是说,修定最大的作用在于消业障。一般人的业是怎么造的?就是从「心有所求」才去造业。而打坐因一心一意的用方法,心不外求,才能消业障。待业障消除之后,才能以正知见调整身心行为,而成就真正的解脱。
不作意的修慧,就某种程度来讲是很稳当的!只要你的知见正确即可。但如此的修法,虽稳但慢,好象用文火慢慢去烘、慢慢去烧。故很多人打坐,坐了一辈子也消不了多少业障,所以进一步我们要说明,用作意的方法来成就智慧。
作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惟修,用思惟方法去过滤错误的观念,用思惟方法去整合成新的系统。所以禅的定义,有曰「思惟修」。思惟修原则上要先修定,先用专一的方法,使心中的妄念慢慢平息后才能用;否则就和一般人打妄想差不多。思惟修于世间的知识、学问也可以用。文学家、艺术家亦可用静坐的方法,坐到心比较静的时候,再来作艺术创作;则此时创作的能力、境界,一定会比以前高明很多。因为静坐具有沉淀、过滤、统合的效用。
第二是修观,所谓佛法的修观,有个大原则:就是要能产生出离的体验。故和刚才所讲「有相的思惟修」是不一样的。修观并不是刻意去观一个境界,譬如观佛相、观明月等。真正的修观不在于观一个相,反而是「于相离相」:既离外境的相,也离内心的相。那怎么观呢?佛法平常所讲的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即是也。
人习惯从外境去抓一样东西,但如能确切知道诸法无常;则这种想要向外去抓东西的习性,就会被冷却、被制止,这是从观无常而得出离。其次「无我观」,人都希望去肯定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所以皆为这个我而打妄想、而造业。而无我观就是告诉我们,根本不要为这个「我」去操心、去打妄想;使从「有我」的妄想里跳跃出来。至于空观也是一样,从内空、外空、毕竟空而得出离。所以修观才能从内外的境界里跳出来;放下、出离,超越、圆满。因此修观既能够成就智慧,也能够成就定力。
刚才讲到智慧:消极的是没有烦恼;积极的是观照明了、应对圆满。如能从境界里跳出来,当然就没有矛盾、烦恼。又因能从境界里跳出来,故对外境反而看得更清楚;因此在需要处理时,便能够处理得更公正、更圆满。这皆是从出离后而有的圆满。
就作意与不作意而言,不作意只是单纯的消业障,虽穏而慢;而作意虽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虽急而容易偏空、偏无为。而介于作意与不作意间,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中国禅宗一向所强调「参话头」的方法。什么叫做参话头呢?主要就是虽有一个问题存在,但不用思考的方法去解决它——尤其这是个重大根本的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所牵涉到的面非常广,所以没有办法用思惟的方法去整理。因为思惟的方法在唯识学上讲:是以第六识去作思辨,而第六识是比较狭碍肤浅的。我们要使这个问题,深入到第八识中;所以不要用思惟的方法去处理,却要把问题紧紧悬着,让它慢慢渗入深识中。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有很多的问题,小问题用思考的方法就很容易解决,小问题去请教别人,也可以得到相当满意的答案。但是真正的大问题却不能靠别人,也不能用思考的方法去处理。而是要用「参」的方法,把问题不断地悬在心中,到最后这个问题自然能联结蕴藏在第八识中的佛法种子,而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便叫参话头的方法。但是参话头,还是要有正知见做基础。
综上所述,参话头有三个条件:
疑情,并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誓愿。
定力,能持续将问题悬在心中,而不让妄想杂念打散。
正知见,先于八识中已熏习佛法的清净种子。
如具足以上条件,那么开悟便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