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兵:六乘次第

(2024-12-01 21:11:25)
标签:

佛学

杂阿含经

分类: 清心小品
 《法音》1992年第7期刊发陈兵教授关于六乘次第的文章,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这篇文章,这时摘其要进行转发,大家如果想更深入了解该文内容,可以找到《法音》阅读。陈兵教授在该文中说,从教乘的差别而言,在通常所说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之上,再加密乘,成六乘法,可以总括全部佛法的内容。诸乘法的大旨,可从见、行、果三方面来概观。
       六乘中的前五乘,属显教:
      一、人乘。大略以善恶因果为正见,以五戒等为正行,以得“现法安乐”——获现世的幸福安乐,做一个好人,及死后再生于人道为果证。此即如何做好人及来世求生人道之法。对以人间为本的佛教来说,人乘法实为道之初阶与基础,为佛法中社会教化面最广,从而对于人间安乐和平,正法长久住世最为重要的部分。从《阿含经》中,可以看出释尊对人乘正法相当重视,为其对广大在家信众主要宣说的法教,不仅说三皈五戒,业报因果,教人弃恶修善,而且谆谆示导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处世、伦理道德、社会福利、王法政道等法则,教给人们过好世俗生活、伦理生活,和睦家庭、安宁社会乃至治理国家的技术。如《长阿含·善生经》载佛陀对长者子善生开示礼敬父母师长妻子等“六方”,及谋生求财、善亲交友等法,《增一阿含,玉耶女经》载佛陀为婆罗门少妇玉耶女说为妻之道,《杂阿含》第91经载佛教诫少年郁阖迦在家人获现法安乐的“四种具足”,《长阿含·游行经》、《孛经》、《佛说出爱王经》等载佛说当政者如何理国治政,进行自我修养的法则,及国家政治的合理典型。佛说人道日用伦常、治家理国,其平易切实处,实有过于儒书。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类似孔夫子的世间圣哲,一个笃实亲切的生活导师的形象。
      二、天乘。大略以深信因果业报为正见,修十善或加修四禅八定五神通等为正行,以现前获得更胜安乐,成就超群人格,死后生于欲、色、无色界天而享长寿安乐为果证。如《十善业道经》中,佛为海龙王详说十善业所得善果报,教人日夜勤慎,断除诸恶,力修诸善;《杂阿含》等经中,佛详说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观、通明禅、五神通禅等修习法要。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大圣、大仙、大瑜伽师的形象。
      三、声闻乘。大略以四圣谛、三法印为正见,观苦、无常、无我而发出离心为因,修三学、八正道、三十七品菩提法为正行,以断灭烦恼,证得阿罗汉,永离三界轮转生死为极果。四《阿含》中,说四谛三法印三十七品菩提法者,实占多数。这是释尊对多数出家弟子所说的主要法门。说此类法的释尊,是一个清净解脱,具足六通三明的大阿罗汉形象。
      四、缘觉乘。大略以十二因缘法、三法印为正见,其发心与所修之行,基本同声闻乘,而观诸法无我之智慧,较声闻乘更为深彻,以断粗分无明而证得辟支佛为极果,其解脱、智慧均胜声闻一筹。《长阿含·大本缘经》、《杂阿含》第296经、《增一阿含经·放牛品》、《过去现在因果经》、《梵志女首意经》等,皆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法。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缘觉圣人的形象。
      五、菩萨乘。亦称佛乘、大乘。大略以人法二无我、智慧方便不二为正见,以大悲心为因,菩提心为本,六度四摄等为正行,以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同趋无住涅槃为极果。《华严》、《般若》、《宝积》、《大集》、《法华》、《涅槃》等大乘教典,力说此道。这是释尊为一部分利根阿罗汉和一类在家众所开示的法门。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出一个天人师、无上正觉的佛陀形象。
     大乘诸经义理虽不无差别,但说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上求佛果等基本宗旨,实无二致,所示见地大略可分为空,相,性三宗。空宗以《般若经》为主,以中道观为极旨,说有为、无为一切法空,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般若与方便等不二。相宗以《解深密经》等为主,以万法唯识、心亦无心为极旨,重在从认识论、心理分析角度解析人法二无我理。性宗以《华严》、《法华》、《涅槃》等经为主,直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开示佛果境界。
      六乘法中,人、天二乘,合称“人天乘”,声闻、缘觉二乘合称“二乘”、“小乘”,密乘实际上属大乘法中的一门,故略而言之,佛法分人天乘、小乘、大乘三乘,藏传迦当派称之为“三士道”。
       六乘或三乘法,就见地义理而言,从人天乘至密乘,前浅后深,前渐后顿,前偏后圆,前权后实,成一渐次深入的次第,下下乘为进入上上乘的阶梯。如《宗教流派镜史》引僧海大师(二世达赖根敦嘉措)所言:
     如圣所说下下诸乘之见,为上上诸乘之津梁。……前前较后后易于了悟,故前者实为转入后者之方便。
     就修行道而言,下下乘道亦为上上乘道的基础,乘乘相因,成一阶梯式结构。五戒等人乘法,包括于十善等天乘法中:十善四禅等天乘法,为声闻、缘觉乘修戒修定的基础。《十善业道经》载佛言:
     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声闻、缘觉乘之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法,又包括于菩萨乘中。《菩萨本业璎珞经》云:
      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皆因四谛十二因缘,各自得道差别。
     《摩诃般若经》卷二云:
     是波罗蜜中摄一切善法:若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
    《大智度论》卷八三谓“三十七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道”。作为大乘道中一法门的密乘道,则以共菩萨乘的般若智为导,菩提心为因,六度、四摄等为资粮。宗喀巴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云:
     凡欲发心行持菩萨学者,应于三学或六度中而修学之,此外别无大乘波罗蜜道故。此为密乘四续部中,任趣何部所必需故。复次,发菩提心与六度行,为显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弃舍。
      藏传迦当、萨迦、格鲁、希解等诸派,皆强调修学须由显入密,依佛语教授而得正见,不得正见,以世俗执着心修密法,诸派皆说与外道共,为不如法。现代社会,诸见纷纭,人罕不以先入邪见为主,若不依经论义理破除粗显分别妄执,只欲依一法一咒一诀,希图破除微细、极细妄执而见性成佛,岂有成就之理。
     六乘、三乘不仅为阶梯式关系,而且也互相含摄,非仅上能摄下,而且下中有上,如人天乘法,亦说布施兴善等行;《阿含》经中,亦有六度四摄之义,乃至密咒;大乘、密乘更包括下乘内容,不但说四谛十二因缘,亦说利益世俗人生之事,如《法华经》说观世音菩萨随类化现,布施无畏,有感必应,求子女得子女;密乘四种事业法(息灾、增益、怀爱、降伏),皆为满足世俗愿求而作,是为大乘、密乘中的人乘法。密乘还有求长寿成仙的密法,是为密乘中的天乘法。大乘的净土、禅宗法门,为显中之密;密乘的大悲、准提等咒及施食法等,则是密中之显。
      六乘或三乘的阶梯式结构,组成佛法整体,只有全面了解佛法的这一结构,才能全面认识佛法的宽广丰富,准确理解佛陀出世说法的本怀和佛教的基本精神。六乘法的阶梯结构所蕴含的意义,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注意:
     第一,应机施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佛法以立足人间为根本立场。
      六乘法中的上四乘,皆以下二人天乘为基址,意味着佛法首先重利乐人生、安宁社会,教信众先作一个生活安乐、有道德的好人、善人,然后才谈得上出离生死、解脱成佛。这表明以净化人心、发达人生、安定社会为本的人间佛教,是全体佛法的本旨,非仅为应机适时的方便。但因多方面的原因,佛法的这种根本精神未得到应有的弘扬。自部派分裂以来,人天乘法便未被充分重视。多数总结《阿含经》教法的部派论典中,都未能将佛陀所说人乘法中的四种具足、伦理政道等包摄进去,置于应有的地位,而偏重出世间法。一些大乘宗派的教判,也将人天乘法除外,只着眼于出世间法。因此给社会人士以佛法只讲出世间的印象,一提起佛教,很多人只知道无非是出家当僧尼、念经拜佛,甚至不少大儒名士,都不知佛法有人天乘道。宋元以来,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职能逐渐被定格为唯管出世,不少高僧大德对这种片面之见也认同附和,甚而予以宣扬,这当然与统治者推尊儒术的政治格局有关,但从佛法的本来精神而言,无疑遮掩了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面,今天应予纠正,恢复佛教以发达人间为本,海涵地负、切近笃实的本来面目,注重对人天乘法的弘扬实践。
      人天乘在过去常被视为世间法、共外道法而被忽视,殊不知佛法本来就包括共外道与不共外道、世间与出世间二法,出世间法离不开世间法;世间善法为出世间法的基址。离了世间法、共外道法,佛法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何况佛法的人天乘法,如三皈五戒、因果业报等,亦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他家之说的内容,不可视同外道法。即如《法华经》所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受持三皈五戒,深信因果、奉行诸善,岂非佛法?当然,佛法自有其多层次的内涵,终以超越世间的大乘道为极旨,为其最宝贵的精髓,不可局限于人天乘法的低层次,唯以佛法为“伦理宗教”,而掩盖其高层次的深旨。
      六乘终归一佛乘
     佛法虽分六乘三乘,但就佛陀说法的本怀而言,又可总摄于一乘或一佛乘。佛陀在说完三乘法之后,于末后所说《法华经》中开权显实而总结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此所谓一乘,指由《华严》、《法华》等了义经所宣说的圆满大乘。这种大乘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趋向佛果为根本宗旨,人天乘、小乘只是其引导众生渐次趋向大乘的方便法门,被包摄于一乘之内。而大乘菩萨道,不仅包摄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而且以深彻诸法无我、世出世间不二的般若智,把人天乘的发达人间与小乘的出离三界统一为一体,予以升华,贯彻于六度四摄等菩萨行中,从更高的角度包罗了又超越了人天乘法、小乘法。大乘经中,多处宜说菩萨居家、营生、处世、交友、治政等法,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
      总之,大乘为佛法根本,人天乘善法为佛法之基,弘扬佛法,应先注重人天乘;学佛修道,应先做好人,修好五戒十善。这是六乘法的阶梯结构和大乘正旨原本具有的基本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正精进释论
后一篇:禅的基本目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