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杰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佛教的社会观点》,这里作一转载,这里所转之文源自网络,并作了一些删节。韩廷杰教授说,佛教产生时,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手工艺者)、首陀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婆罗门教规定:前三种姓可以加入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能够给他们第二次生命,所以称为再生族。首陀罗不能加入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不能给他们第二生命。一个婆罗门杀死一个首陀罗,他所做的,忏悔同杀死一只猫、一条狗、一只青蛙或一只乌鸦所做的忏悔完全一样。婆罗门教规定只能种姓内通婚,以此保障种姓制度世世代代不可更改。如果违背这种规定,不同种姓之间通婚,所生的孩子就是“贱民”。看见贱民被认为是倒霉现象,可以随意杀死他,杀死贱民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所以贱民出门要带个梆子,边走边敲,示意行人躲开。针对这种情况,佛教提出种姓平等的政治主张,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佛教僧团。加入佛教僧团以后,都要舍离原来的种姓,称为沙门释种子。就像恒河、阎牟那河、阿夷罗跋提河等江河大川一样,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名称,但汇入大海以后,便舍弃了原名,而称为大海。佛教的种姓平等主张,主要针对婆罗门教倡导的“婆罗门至上”主张。佛教认为:婆罗门和其他三个种姓一样,不能摆脱因果律的支配,同样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其他种姓平等地轮回。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佛教为了说明自己的理想社会,创造了自己的理想君王——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人格化的神,他有七种宝贝:征服世界的武器轮宝、到处巡游的御乘象宝和马宝:夜中照明的珠宝、温顺贤惠的女宝、智勇双全的将军宝、善于探明宝藏的居士宝。转轮圣王由于使用的宝不同而分为金、银、铜、铁四种。金轮王手持金轮宝,统治四天下;银轮王手持银轮宝,统治三天下;铜轮王手持铜轮宝,统治二天下;铁轮王手持铁轮宝,统治一天下。
在转轮圣王的统治下,盛世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富足,无比欢乐,幸福长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大众当然向往这样一种社会。
转轮圣王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尊重小国的独立权力,不必向大国纳贡。反对大国欺负小国,反对强国欺负弱国。这种主张显然是针对当时的战乱形势讲的。
释迦牟尼佛所属的释迦族,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一直受欺凌。他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与强大的憍萨罗国为邻,常受威协。嶠萨罗国的王波斯匿王,想娶迦毗罗卫国的公主为妻,摩诃那摩大王让自己的女奴茉莉假装为自己的女儿,嫁给波斯匿王,并生琉璃太子,太子八岁时去迦毗罗卫国学射术。有一天,他到佛陀弘法的讲堂去玩耍,迦毗罗卫国人认为女奴生的孩子不洁净,污秽了圣地,赶快把琉璃太子送回娇萨罗国,凡是琉璃太子所到之处,一律掘地七尺,换上净地。琉璃太子知道后,勃然太怒,发誓成王后,要消灭迦毗罗卫国。当波斯匿王外出时,琉璃太子杀死父王的侍卫,夺去王冠和国王所佩戴的宝剑,这是王权的象征。八十岁高龄的波斯匿王知道后,逃到迦毗罗卫国避难。琉璃太子继承王位后,率兵讨伐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佛坐在娇萨罗国军队的必经之路,迫使琉璃王撤军。他以这样的方式四次迫使琉璃王退军。
佛陀认为迦毗罗卫国今天受侵,是人们的共业建成的,当琉璃王第五次率军入侵时,他不再阻挡,琉璃王的军队冲破迦毗罗卫城,对释迦族实行残酪的大屠杀,把人们的脚埋在地下,驱使醉象踏杀,佛经记载,共杀9990多万人,血洗成河。最后放火烧毁迦毗罗卫城。
迦毗罗卫国原国王净饭王,因其儿子释迦牟尼出家,无人继承王位,只好让大将摩诃那摩当国王、此时正是摩诃那摩国王执政时代。摩诃那摩王向琉璃王要求:在他潜水期间,让迦毗罗卫国人逃走,琉璃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潜入水中,琉璃王下令停止屠杀,所剩迦毗罗卫人纷纷逃跑。很长时间了,摩诃那摩王仍未出水。琉璃王派人到水下查看,摩诃那摩王把头发绑在树根,自溺身亡。琉璃王下令恢复屠杀,直至把迦毗罗卫人杀光。
当琉璃王的军队入侵迦毗罗卫的时候,有十五个儿童要奋起反抗,被释迦族的长老训斥了一顿,长老说:
“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不杀生,如要杀生,就要下地狱。
阿阎世王曾想向越祗国发动战争,派大臣雨舍去向佛陀了解越祗国的情况。佛陀和身旁的弟子阿难说:
“越祗国团结一致,很有教养,他们孝敬父母,邻里乡亲和睦共处,尊师重道,敬老恤贫,信仰佛教,恭敬沙门,遵守五戒,和平幸福,国泰民安。这样的国家,外国入侵,不可能取胜。”雨舍听后,回国劝说阿阉世王,不再向越祗国发动战争。释迦牟尼佛用巧妙的方法,再一次制止战争。
佛教主张以仁爱化解仇恨,佛教很重视伦理观念,《长部》的《善生经》讲到一个叫善生的男人,遵照父亲遗命,礼拜六方。东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师长,西方代表妻儿,北方代表亲友邻居,下方代表奴隶佣工,上方代表宗教信徒。《善生经》对比进行详细解释,礼拜父母,因为父母是神圣的,年老时应负起扶养之责。要保持家庭传统,要做光宗耀祖的伟业。要守护父母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宝,勿令散失。父母死后,要妥为殡殓。父母对子女也要承担一定的职责,教育子女行善,免堕恶道。教育子女,使之从良好的家庭择偶,选择适当时机,付与家财。
关于师徒关系。弟子对师长要恭敬服从,师有所需,必须设法供应,并应努力学习。师父要很好地教育弟子,使之健康成长;要谆谆善诱,为之介绍好朋友;弟子卒业之后,师父要为他谋职,使之生活安定。
关于夫妻关系。夫妻之爱被现视为神圣的家庭生活,即居家梵行,夫妻之间应当彼止忠实,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的义务。丈夫应当让妻子安适,赠以衣饰珠宝,以取爱妻子之欢心。妻子要料理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雇仆人,妻子对丈夫要爱护、忠实,守护其收入,并在一起活动时保持机智与精勤。《玉耶女经》开列贤妻的六条标准:母亲式的爱护、大姐式的关心、小妹式的尊重、员工式的尽忠职守、密友式的良谏、柔顺有情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