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佛与止观

(2024-11-03 09:30:33)
标签:

佛学

修行

念佛

分类: 清心小品
     网上有一篇文章,是蔡惠明居士写的,题目叫《念佛与止观》,谈到修行如何用功的问题。在这里分享给诸友,希望能对诸友有所帮助。该文先引述印光大师的话,谈到念佛与止观的关系。文章说,止观与念佛是统一的。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於口,而入於耳,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一念提起,万念止息,这就是止。当念佛的时候,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因耳根最利,能都摄六根,在止息忘想的同时,即寂而照,这就是观。一念之中,止和观同时具足,并不是念佛以外,再去修止观行。“止”是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指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是梵文Vipasyana(毗砵舍那)的意译,指在“止”的基础上发生般若智慧,起观照的用。也可以这样说止就是定,定能起观照的作用,因而发生般若之智。所以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定慧等持,如灯发光,定是灯的体,慧是光的用,止观之法,就是禪定之法。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就须结合止观。当念之际,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如果能做到这些,净业必有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从“止”而执持名号,因为所谓“执持”就是将名号牢持於心,稍有一念间夹杂,会引起攀缘,妄念纷飞。不能专注一念,那就不是执持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功夫纯熟,绵绵密密,就会发生“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的效果。能证得这一境界,实际上就实现了“止”。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驀直念去,自然会达到《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净业相继,入三摩地”之境。“三摩地”是梵文Samatha的音译,或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定”、“正定”、或“等持”。即止息杂念,心专注於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保持精神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念佛功夫纯熟,同样得入定境,证得能所双亡——既无能念之我,又无所念之佛,便入念佛三昧。
  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著有《摩訶止观》与《童蒙止观》二书,讲述止观原理和修法,很是详细。他又撰《五方便念佛法门》,阐译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心起圆融等五种念佛三昧。中兴天台的宋知礼大师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但自撰缘起,要求会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他在寧波延庆寺中设“观堂”,讲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释题时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諦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又说:“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訶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达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託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託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週,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由此可见,天台诸祖,虽倡修止观,但亦弘扬念佛。念佛与止观,不仅於理相通,而且在事修亦是一致。
     文章介绍说,四种念佛法门,以持名为主。佛经里所说的念佛法门,大致可分四种:一、《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这两种念佛方法都是结合修习止观进行的;东晋慧远大师在卢山东林寺创建白莲社,专修观想念佛,宋知礼大师在寧波延庆寺观堂倡导十六观,也是专修观想念佛的。观像念佛则以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所观境,结合礼拜进行的。三、《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简易竖出的通途特胜法门,最为流行;四、《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适合於上根利器。这四种念佛方法以持名念佛最简易、最流行。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很多信眾将无法亲尝法味、深霑法益了。这是由於中国禪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各宗都奉为祖师的龙树菩萨的倡导。他在所著的《十住毗婆娑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必须深信、切愿和力行。因为一句佛号随时随地都可提起,行住坐卧皆能持念,一念是佛,则念念是佛。可以止息妄想,专心一致。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难以做到“一心”,也可依仗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持名念佛虽然下手简易,但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要执持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提起续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关键时刻,提起佛号,感佛接引。如果贪其简易,而悠悠泛泛,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却难获现前法益。这并非法门不巧妙,而是我们自己没有老实念佛,迷入方向。
      文章介绍说,念佛法门是自力、他力相合的修持方法,这是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法:一、默念,就是自念自听,默不出声。默念因自己繫心,容易引起散乱与昏沉。散乱是心念不集中,易起攀缘,不知不觉地妄想纷飞,将佛号拋到九霄云外。昏沉就是口中虽喃喃念著,但却精神萎糜,不自觉地进入梦乡,把佛号忘失。如逢到这样的情况,就要高声念。二、高声念,振作精神,唱念佛号,驱走瞌睡。但这种念法只能对治昏沉,很费精力。三、金刚念,平时以此念法为最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既非出声,也不是高声,嘴唇要随念佛声微动。最好每日坚持跏趺坐用金刚念一小时,养成习惯,熟能生巧,自得其力。持念时可用四种方法相应调整;一、摄心念,在念佛时必须摄心专注,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口念耳听的方法摄心。因六根中耳根最为圆通,这是摄心的最佳方法。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捨。欣取极乐,厌捨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俱足。久而久之,自然一句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於不取不捨。《妙宗钞》所谓“取捨若极,与不取捨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时,就要发勇猛心,犹如大敌当前,背水一战,后无退路,只有勇猛直前,义无返顾。又如孝子为报父母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途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载:“若眾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自得心开。”总而言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瞑契一实相印,成就念佛三昧,而满九品往生,华开见佛的大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学与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