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寻找明师

(2023-10-11 15:11:17)
标签:

修学态度

明师

分类: 清心小品
    现在学佛修行比过去方便多了,正是因为方便多了,让很多人生起我慢之心,认为可以听听碟子,看看视频,自己再读读佛经,就可以成道了。有没有这种现象,当然有,但对于很多人而言,不求明师,很难成道。所以学佛修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找明师的问题。比如打坐,可不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打坐?当然可以。但对于很多人而言,没有老师指导,一方面可能需要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要领,更多的人可能摸索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甚至走向邪道。所以有明师指导,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修行不走偏,也可以让自己的修行早受用。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明师。有的人学佛,四处求师,见到这个师父,听了这个师父讲法,感觉很受用,见到那个师父,听了那个师父讲法,也感觉很受用,同时立即认为前面的师父不如后来遇见的师父,几年下来,见的师父多了,竟开始对师父的教法评头品足,再学几年,感觉天下的师父并不怎么样,甚至对经教的理解不如自己。这样的人学了几年佛,不仅没有生起道心,不仅没有收获,反而学了一肚子的邪知邪见,把佛法也学成了魔法。当年悉达多太子没有出家时就广求明师,同时修习佛法,发现自己当在家学还不行,发心出家求道。在证道前他向很多老师学习,但他并没有对老师教法有什么否定,他只是觉得那些修行方法不能真正解脱,只觉得这些老师的教法不究竟。但这些不究竟的经教是他成佛证道的基础,释迦牟尼佛正是在对老师们的经教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才开始探索究竟的解脱道的。佛陀证道后,并没有在那里讲自己老师的是与非,而是宣讲自己的教法,弘扬究竟解脱的佛法。实际上,佛法吸收了前人许多知识与智慧。比如因果,并不是佛法才讲因果,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也讲因果,当时的很多外道也深信因果。佛法与这些教法的根本区别是,佛法是究竟的解脱道,而其他讲的解脱并不究竟。所以总在那里比较老师的是与非,不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的作为。相反,吸纳各个老师的优长,能感受到周围人的长处,才是修道人应有的修学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