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根本智”?何为“后得智”?明心见性就是根本智,“后得智”指的是世间学问。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一不二,所以世间学问同样是佛法。有了世间法,没有出离心,最多中以暂时解决一点尘世烦恼,但这烦恼刚刚解决,新的烦恼即刻生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过来,如果不通“世间法”,就不会真正通晓佛法,即便了知佛理,也不会用。如果把修行圆满用100%来形容,得到了“根本智”,也只获得了圆满的30%,还有70%属于“后得智”。只有根要智而没有后得智,没有资本出来弘法。如果没有后得智出来弘法,不仅不能度众生,很可能反过来被众生度了。有了根本智,还要有相当的定力,没有相当的定力,信力不坚,后得智就不敢得,因为没有相当的定力,很可能在求后得智时失去根本智。所以历史上许多大德在得了根本智后,还要外出行脚几十年,从谂法师甚至80岁还外出行脚。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很多佛理,了知了正信,但遇境即妄。因为没有后得智,没有在生活中修。所以佛菩萨证得法身,还要修报身、化身,因为不修化身,得不到年得智,无法让佛法得到妙用。我们和肉身,就是我们的业报身。也许有人会说,佛菩萨度众生,完全可以使用化身,不需要业报身。但我们一定要了解,没有这个业报身,佛菩萨就无法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佛菩萨之所以能度化众生,是因为可以理解感受到众生的痛苦。所以为了出世,必须积极入世,只有积极入世,才能真正修定力,才能真正修智慧,才能真正修炼心。
一个人不在事上修,定力和智慧根本没有办法现前,即便有所现前,也只是小定力小智慧。
所以说,懂佛法不一定能弘法,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能弘法,只有具备了大智慧,具备了后得智,才能弘法。
有人会问,学佛修行究竟应该先得根本智还是先得后得智呢?这要依缘而论,因人而论。很多出家人都是先修根本智,后修后得智。有的人出家晚,甚至到五六十岁才出家,他们是先修后得智,再修根本智。实际上,修行的人都会经常反复修,修了根本智,再修后得智,然后再回头修根本智,然后把根本智与后得智融合起来修。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不是一体的?答案是肯定的。根本智与后得智不一不二,之所以分开来讲,在修行中也分开来修,是为了理解方便学修方便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