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评论之八:大白菜里隐藏的汇率秘密
(2012-02-12 12:28:43)
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泗洪县四河乡1.8万亩1100万斤大白菜以每斤1角5分的低价销售,却遭遇严重的滞销难题。全国各地柑橘、大枣、柿子、萝卜等多种农产品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低价滞销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一窝风”地去追逐某种前期利润可观的产品,供过于求,导致此种商品价格回落,直至无法销售成功。之所以农产品的曝光率高,是因为农产品必须在当季完成销售,保存储藏时间有限。但生产者无论如何低价销售,中间商也无意承销,消费者却感觉物价上涨过快,享受不到生产者降价的实惠。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购销差价那么大,需求也真实存在,为什么中间商却弃之如履?貌似丰盛的利润,却无人愿意去吃它的奶酪?是什么夺走了购销之间的利润,并最终阻止了交易完成?中间商之所以不愿意承担起交易的中介,帮助供需双方完成交易,当然事出有因,主要是还是其感觉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从中间商的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必须要承担大量的运输费用、耗损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公路收费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罚款。名义利润被包括石油、公路等垄断企业和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以费或税的形式劫走,致使交易无利可图,在赚钱的比价效应下,交易商当然会放弃了部分商品的交易行为。
大白菜滞销这项看似简单的经济行为,却隐藏着人民币汇率的秘密。业内共识是: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与我国的贸易顺差密切相关,如果贸易顺差持续,则人民币仍存升值空间。多年来,我国持续出现贸易顺差,这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贸易顺差持续,人民币的潜能就会不断得到释放,变身为“良币”的空间尚存。
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贡献者,其囿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红利耗尽,一直从中西部地区输入劳动力,为解决这种矛盾,沿海地区相继提出“腾笼换鸟”、“产业西进”,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除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外,多数外向型企业对这些潜在利好无动于衷,中西部的土地资源价格低廉优势、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担心运输成本占比、内地税费较高,使中西部产业承接效果不彰。白菜滞销的秘密与其何等相似,垄断市场和税费减负是贸易受阻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受到人口红利耗尽、环境税的开征、土地价格高企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挤压,需补贬值这一课;一方面,人民币在垄断市场、行政管制费用高昂的重压下,仍存市场开放、行政减负的增值空间;一方面,人民币面临国内东、西部的政策、资源、价格等差异的机遇;一方面,人民币面临中、外两种货币政策、两种市场等差异的挑战,注定了人民币汇率将在这种起伏不定的动态变化中踌躇前行。
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宛如硬币的正反面,利弊兼存。当下尤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需要经济管理当局以更长远的眼光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透支未来的发展;需要央行管好基础货币,坚持“管理通胀”货币政策目标,而非服从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需要外汇当局严格防范升值到位后大规模外汇逃逸的可能;需要经济学家科学地测算人民币合理的估值空间,并给出最合理的估值;需要培育更伟大的企业精神,克服短利和微利思想,使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商品服务,摆脱对政策输血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