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叠词教学
(2013-09-11 23:16:43)一、是是非非话叠词
(一)媒体信息过度放大
随着家长社会不时把目光停留在学生的课堂、书包上,随着各界人士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批判越来越深刻,广泛,很多声音被无穷放大。其中有一些媒体对于语文教材的“毒性”深恶痛绝,乃止蔓延到各个角落。
(二)课堂教学存在误区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面临着本体性知识缺少指导、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实际操作困难。先不说包括《课程标准》在内的文件里没有具体的相关的叠词教法:教哪些?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即使在一些实践培训中,听不到如何教学的指导建议,却常会听到不要出现“ABB、AABB” 术语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简单、好记、容易理解的符号却不允许使用,真如同要求体育教师教会学生原地踏步,却又不允许喊“一、二、一”一样。
二、形形色色说叠词
(一)什么是叠词?
叠词又叫"迭音词"、"迭字"、"重言"、"复字"。它是将相同音节重迭起来使用以加强描写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叠词的词性变化和词义变化汉语词汇重叠后,一般无词性变化。但是,动词以AABB格式重叠后,往往转换成形容词或副词。
(二)叠词有哪些形式?
形容词生动形式表里有单音节形容词“AA”式,单音节形容词A 加双音节或三音后缀,构成“ABB”;双音节形容词“AB”重叠为“AABB”或“A里AB ”式,双音节形容词“BA”重叠为“BABA” 式。而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还可以自造。少数名词和动词也能带BB 构成“ABB”,如水淋淋、笑哈哈、醉醺醺。大部分“ABB的”是有A加BB构成的,但有些可以认为是由“AB ”重叠B构成的,如“孤单单的、稳当当的、空旷旷的”。双音动词也能构成“AABB ”如“吵吵嚷嚷,来来往往”。
修饰名词成分,无论哪一种格式一般都必须带“的”,放在受数量修饰的名词前,可不用带“的”。如“薄薄一层冰,短短两小时”。修饰动词短语,一般都带“地”。少数“AA”式和“AABB ”式修饰动词可以不带“地”,如常用的“轻轻说、慢慢走,快快跑”。叠词也可以作谓语,但要带“的”,如“小河的水清悠悠的,屋里干干净净的”。如果在“得”字后面作补语,“AABB” 可以省去“的”,如“洗得干干净净”,而其他各式不可以。根据形容词生动形式表和教材中出现的构词形式,一般可以知道有如下一些叠词形式:
AA式如“慢慢”
AAB式如“动动嘴”
ABB式如上文提到的“绿油油”
AABB式如“恭恭敬敬”
ABAB式如“研究研究”
A-A式如“试一试”
A了(一)A式如“试了一试”
A呀(啊)A式如“爬呀爬”
A着A着式如“走着走着”
A里AB式如“傻里傻气”
AABC式如“昏昏欲睡”
BCAA式如“白雪皑皑”
ABAC式如“无影无踪”
(三)叠词的作用是什么?
三、明明白白教叠词
(一)了解规律,善于发现
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积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而不是理论形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这才是各类教研教学培训中提到的不要在课堂中向孩子传授术语,不要灌输机械的知识概念所传递的信息。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了解语言,在教师引导下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发现、逐渐归类、自主积累。而非靠课后大量的机械练习和分门别类的抄默式积累。
以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为例,学习准备期教材第二课就出现了“我高高兴兴上学校”。这个时候教师根本不需要去强调“高兴”和“高高兴兴”的区别,而是应该注意朗读的停顿和跳跃,读出高高兴兴地感受来。到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的单元,首次出现的叠词是摹声的,而且接近学生生活——“咕噜咕噜吐出水”,教师可以引导这是写了吐水时的声音。十一课“毛茸茸的小小鸡”,既有摹形,让学生摸摸,说说,感受一下毛茸茸,还有什么动物是毛茸茸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中“小小鸡”的朗读,读出好玩,可爱。直到十三十四课,出现“痛得哇哇叫,笃笃笃”这时候可以通过学生发现或者教师归纳,告诉学生这种好玩的词语结构有的时候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声音。这样,十六课“哗啦啦”二十六课的“轰隆隆”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了,教师稍加引导和归纳即可。而在二十三课里有“小溪滑溜溜,亮晶晶”也只要进行生活联系,知道滑和亮,指导朗读即可,留出时间关注“叮咚叮咚”的运用,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以后的再现和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去关注词语的变化,发现构词的规律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根本不需要进行相关的积累。
(二)感悟用意,加深体验
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所谓习得母语,在习得若干词、语、句的同时,将母语遣词造句的法则、规律自然而然内化而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即习得母语的语感,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三)尝试积累,学会运用
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积累的要求和指导,大多局限记忆方面,而对于如何“化为我用”并没有积极地作为和长期有效的重视,有的甚至只是为了积累而积累,机械的抄写也成了部分孩子的负担。35课《国庆节的晚上》又出现了“ 轰隆隆 ”,除了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和巩固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两课课文描写的声音对象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请学生把课外发现的描写声音的词语交流一下。在这一课里,还出现了“一颗颗流星、一朵朵菊花、一串串珍珠”这样的形式,可以比较一下和“一颗流星、一朵菊花、一串珍珠”的区别,并在节奏上加以朗读指导,同时可以背诵,作为一种语言的积累。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帮助搭配词语。37课《荷叶圆圆》,叠词的表现形式丰富起来,语序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和 “绿油油的荷叶”,“亮晶晶的眼睛”“红润润的脸蛋”“宽宽的翅膀”里的“的”位置不同。虽然不用和学生交待清楚语法知识,但是可以通过朗读和对比,或者互换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做相关的练习指导,培养语感,进行积累,为今后规范的表达作铺垫。而“呱呱地放声歌唱”的首次出现,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关注。让学生把这样形式的词组记住。到39课《小山羊和小熊》中可以重点学习“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种形式的组合和搭配了。通过连线、朗读等方法进行积累,给予学生一个规范的表达例子。41课《小溪生病了》中“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黑黑的,臭臭的”既是前几课学习的再现,又可以和课文要表达的含义联系起来;“它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则有自创成分在内,引导读出欢快即可,不用积累。42《会说话的灯》里的“一闪一闪”44课《小猪问路》里的“ 恭恭敬敬”都可以在理解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和迁移,如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参考文献:
宗守咏《论语文积累》,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2001年11月。
王尚文 《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第3版 。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