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圣经以色列(十三)——在神的荣耀之地中忏悔(耶路撒冷锡安山鸡鸣堂)

标签:
历史旅游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我的游记 |
《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也是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它已不仅仅只限于是一本宗教读物,更是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综合读物。在行走以色列之前,《圣经》之于我,就像是《一千零一夜》的睡前故事那样如梦幻般地遥不可及。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希伯来民族是那样一种不切实际的存在,一切都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然而当你来到这里亲历其中,才如梦初醒般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竟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我们和千年前的传说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下,一切都已改变,一切又都似没变!
这里是时间无涯的荒野,没有任何路标。茫茫中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跟随耶稣的脚步一起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苦路,与他踏上骷髅山,目睹他的悲惨死亡;我们继续在时光隧道中向前行进(时光倒退),追随耶稣来到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和他一起进行被捕前的逾恒祷告,眼见他被犹大之吻出卖被捕。让我们继续前行将时光推回,来到他逾恒祷告前经过的鸡鸣堂。
我们已经熟悉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布局,从城东橄榄山脚下的克西马尼园到城南锡安山上的鸡鸣堂路途并不远。“锡安”这个词在圣经中出现过150多次,它的本质含义是“防御工事”。而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很有意思,是在20年前的电影《黑客帝国》中,它作为虚拟世界的地名出现。当时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应该代表了避难之地。如今想来,原来出处在此。在《圣经》中,锡安是大卫王的城和神的城。所以我们之后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大卫王的衣冠冢,以及耶稣最后的晚餐所发生的地方——马可楼。
在锡安山上极目远眺,本就有一种旷野之城的感觉,当下又无甚游人,四周出奇的安静。教堂看似很新,白色的建筑在烈日下和沙漠植物相映成趣,这一切和之前所见又形成强烈反差。《圣经》在撒母耳记中第一次提到“锡安”:然而大卫攻取锡安的保障,就是锡安的城。”锡安,最早是耶路撒冷城中一座古代堡垒的名字,后来它不仅代表了堡垒,也代表了堡垒所在的城市。
大卫攻下“锡安的要塞”之后,锡安就被称为“大卫城”。大卫之子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时,锡安在意义上延伸为包含圣殿和它周围的区域。之后又被用作指耶路撒冷城、犹太全地和犹太民族的总称。但“锡安”这个词最重要的,是用在神学意义上:它比喻以色列是神的选民。在基督教中,锡安的含义是神的属灵王国,天上的耶路撒冷。
锡安山上的鸡鸣堂,是和圣徒彼得有关。据记载,耶稣在锡安山的马可楼的“最后的晚餐”之后,和门徒们去到橄榄山客西马尼园祷告,途径这座鸡鸣堂。在这里耶稣向门徒预言了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人会背叛他、群徒们会四下逃散。门徒彼得向耶稣说他会衷心爱他,耶稣预言说彼得会在鸡叫两次之前三次不认他。
教堂的大门上雕刻着鲜艳的画像:蓝色代表神性,所以蓝衣为主耶稣。他头顶光环,伸出三根手指,代表他最爱的门徒彼得会三次不认他。红色代表罪,红衣为彼得。教堂尖尖的顶上一只昂首挺立的金鸡站立在标志性的十字架上,深邃的蓝色圆顶映衬在蓝天白云里。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基督临钉十字架前夕,他对他最关爱的门徒彼得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彼得说:“主阿,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叫两次前,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当耶稣被捕后,彼得远远跟着耶稣,亲眼目睹主耶稣被羞辱、被鞭打的过程,因为害怕他的确曾三次不认主。鸡叫以后,“主转过身,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今日鸡叫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鸡鸣堂在1010年被穆斯林的入侵者捣毁,1102年十字军重建教堂。耶路撒冷沦陷之后它再度成为废墟,直到1931年才被再度重建。如今的教堂看上去很新,维护也很好。走入内里,满眼都是漂亮的马赛克和彩绘壁画,描述着曾经这里发生的故事。
鸡鸣堂共有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共三层。考证认为耶稣被捕后曾被关押在这里过。入门一层是1931年建成的主殿,光线有些昏暗。穹顶有个十分漂亮的巨大马赛克十字架窗口,阳光穿射而过,像黑暗中照射进来的亮光,从天而降的神圣感不由得笼罩周身。
圣堂四周布满大型圣像装饰,那副最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在墙上最显眼处。晚餐一共13人,但是画上只有12人,因为背叛者犹大已经悄悄溜走。
耶稣被彼拉多审问。当耶稣在定罪堂受审,总督彼拉多并不想定耶稣的罪,所以他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是的”。彼拉多告诉人们他无法定耶稣的罪,但是人们继续高声叫喊着,强烈要求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祭台后的巨型圣像诠释了主耶稣被众人定十字架之罪罚的场景。四周一圈拱门型镂空彩色玻璃装饰分外精美。
圣水池和鸡鸣堂简介。如今所看到的鸡鸣堂是由法国的一个修士团所建的,所以可以看到有很多法语。
祭台后的壁画是彼得三次不认主的预言。彼得真心爱主,但当他看到耶稣被捕时所受的罪,面临着挑战和选择的时候,人性软弱的一面便显现出来,退缩着不能成行主的旨意。祭台后的圣像呈现了彼得对主耶稣的思念与对自己的懊悔。画中黑色部分为耶稣侧脸。祭台上方是雕刻精美的镂空花纹十字铁架。
鸡鸣堂据信曾经是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因为考古在这里挖出了厨房、餐厅、地窖、密室等。地下一层可以通往外围的庭院。
庭院里的雕塑表达的是彼得正在和侍女解释着说“我不认识他是谁。”而大祭司的府兵就站立在一旁。柱子上也有一只大公鸡。从这里还能看见圣殿山的金顶清真寺。
因为耶稣被捕后,被押解到这里地下二层的地牢,经过这里的地下一层。如今这里也被用为做弥撒的场所,内后侧还可以看到当初岩石山坡的痕迹。
在这一层的地上有一个小窗,可以看到地下二层的部分情况。地下二层最初是用来储存水和食物的地窖,这个小窗也被考古学家证明是公元一世纪时蓄水池入口。后来改建成关押犯人的密室牢房。从这里可以看到最下一层的情况,当时是为监视犯人所用。传统认为耶稣被捕后遭到审讯殴打,并从这里被吊入水牢关押在这里,等待着第二天的十字架定罪。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最后一晚。
踏入地下二层的地窖,阴森感扑面而来。这里是鸡鸣堂的最下层,公元一世纪的地牢。遗迹保留了当时囚禁普通犯人地牢的原貌。因为当年以色列地区的地牢是地下洞穴,犯人是被绳索捆绑在墙上,所以并不需要围栏和门锁。
在阴暗的地窖牢房中穿梭,无法想象当时的犯人们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生存。
地窖很大,我们需要弯弯绕绕走过很长一条路,才能来到据信耶稣曾经被关押过的洞穴。在这里仿佛时空都已凝固,虽然如今地窖干净整洁,但想象在当时的地窖中那些普通的犯人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对待。而耶稣又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这个无尽的黑暗洞穴中忍受怎样非人的摧残。
一路目睹那些地窖洞穴,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是一种心理压力,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苦路的场景。终于看到了点点火光,在一个小小的祭台上。
在耶稣关押的洞穴前竖立着一个雕像。在漫长的黑夜,耶稣在该亚法的府邸成为众矢之的,他被审问、被鞭打、被唾弃。他的双臂被刑具吊起,今天在山洞的墙壁上两个圆孔仍在向朝圣者作见证:他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晚上,通宵达旦饱受凌辱。下有拉丁文:被囚禁的主。
终于我们来到了耶稣被关押的洞穴,这是一个位于地窖最深处、最黑暗的角落,现在被称之为圣窖 Sacred pit。因为后期的开凿,人们现在可以观看到水牢的全貌。尽管现在加设了通风口和照明装置,但进去后仍是感觉局促和阴森,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在洞室的一角,非常黑暗处,导游说至今可以看见墙壁上有一个跪着的人影,那是当初耶稣被囚禁时跪着祷告的样子。但是洞内光线实在太暗,我非常努力地辨认墙上的人影,不是太确定,隐约依稀可以看到一个相对周围石壁较深的颜色。也许是那个轮廓吧!
抬头可以看见上一层地上的那个探视窗口。两千年前的耶稣也就这样抬头看着那一点点奢侈的亮光,被囚禁在这样一个阴暗的角落。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他清楚地预知等待着自己的是怎样的审判。我们知道最后的晚餐就是逾越节晚餐,而根据犹太人对一天的定义起于日落,终于第二天日落的计算方法,耶稣是在当年星期四的逾越节这天(星期四日落至星期五日落)被抓的。
基督徒来到这里,多是抚摸着墙面忏悔,亦或跪地忏悔。墙壁依稀可见15世纪时基督徒留下的十字架图案。另一边的角落竖着一座经台。
经台上摆放着各国文字翻译的哀歌,也就是圣咏88首:“我的心灵饱受灾难,我的性命已临近阴间......
上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的灵魂,又为什么向我掩起了你的慈容?”人们在此默想,感受主耶稣曾经经历过的黑暗、寒冷和孤独。
从阴暗的地窖走出教堂,踏入室外那一片暖阳下,眼前瞬间开阔了起来,连着心胸也开阔了起来。院子边的一条小径上有一路小石阶,那是穿过汲沦谷通向橄榄山的路径,这是一条从锡安山至橄榄山的近路。
当考古学家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门前发现了这条路,人们相信2000年前耶稣便是经常踩着这一路的石阶穿越汲沦谷到耶路撒冷城去传道。并且很有可能他在被捕后,也是经过这条小径被押回了这里。也因为这曾经是耶稣常走的路,这一条阶梯也被称为圣阶。一边的石雕描述了耶稣被捕时的各个场景。
鸡鸣堂的每一块石头都在哀叹耶稣受难前夕的悲伤:他从锡安山马可楼的晚餐厅带领宗徒们沿着这里的小径石阶穿越汲沦谷到克西马尼园祷告。在最后的晚餐时他就知道犹大的背叛;在经过这里时他也预知彼得将会因为胆怯怕受牵连而三次不认他。当他在克西马尼园被捕后又被带回到这里遭受毒打和关押,并且等待第二天由此被带回老城总督府接受审判,走上苦路。
鸡鸣堂典雅精致、绘图众多、色彩饱满,建筑充满着历史感,每一砖每一瓦都是故事和传说。虽然彼得在耶稣被被捕后不敢相认,耶稣仍然接纳罪人,对曾经背叛他的人仍以永恒的爱去爱他。
室外墙上的壁画是最终当彼得在加利利海面对复活后的耶稣,耶稣三次问他:“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群。”这三次询问是有意赔补彼得三次否认耶稣之错。彼得表达了最坚定的爱:主啊,你无所不知,你知道我爱你。最终耶稣将自己的权杖交予了彼得,彼得授职为教会元首,掌管天门的钥匙。而他的三次背弃也得到了圆满的结束和来自主的宽恕。(参见加利利海篇中提到的主授予彼得权杖的雕塑,游记二)
鸡鸣堂的很多公鸡雕塑,也表达了公鸡啼鸣,晨曦破晓,上帝的救恩将要来临之意。而三次不认主的彼得,后来四处传道,最终在罗马殉道。因为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彼得觉得自己不配和耶稣一样,于是让行刑者将自己倒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
彼得死后被罗马天主教追认为第一任教皇,圣彼得。而后人更是不忌讳先贤的过失,为此在这大祭司府邸建起了这座圣彼得鸡鸣堂纪念此事。而鸡鸣堂也成了锡安山上除马可楼和大卫墓之外的另一个标志性地点。
锡安山与橄榄山两两相望,两山之间的汲沦谷穿过犹太旷野直达死海;列王时代的耶路撒冷城就在不远处遥相呼应。这里还可远观700公里之外的巴以边境隔离墙。汲沦谷边留下了上主的脚印,他来回奔波于山谷之间,向世人传道神的旨意。无论犹太民、穆斯林还是基督徒,将自己埋葬在神的脚下,世代守护这片土地,将自己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融入尘土。
锡安山按照希伯来原文翻译,是“神圣的安详之地”。这里是神赐平安之所,代表着神的荣耀,是神的居所。从以色列王大卫建都开始,这里就代表着以色列王国的未来和盼望,也隐含着以色列的民族滥觞。无论是《圣经》还是大卫王的历史,锡安山都埋藏着太多的记忆和苦涩。下一篇,我们就去“最后的晚餐”所在地马可楼和大卫墓,与锡安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回忆神的子民在锡安的过往。